身份研究: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

2022-12-01 09:24石春煦
外语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互补性语篇身份

石春煦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007)

提 要:随着身份研究出现话语转向,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关于身份话语建构的论著颇丰。 当前研究肯定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但较少系统考察两个视角的互补性如何具体体现在身份研究上。 本文从研究路径、研究问题、研究重点等维度对它们各自的优势特点和提升空间进行比照性分析,进而探究两者的互补性对身份研究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两者在身份研究方面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 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促进身份内容、身份建构过程、身份建构资源的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对这一互补性的探索,有利于身份建构话语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纵深发展。

1 引言

在语言学领域,身份本质上指“社会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或地位”(陈新仁2018:1)。 当前的身份研究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份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下通过社会互动形成,强调身份建构的动态性、情景性、多样性(Tracy 2002;Benwell, Stokoe 2006)。 其中,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学者们关于身份建构话语的研究颇丰(陈建平2017,旷战刘承宇2017),但鲜有对两个视角下的身份研究进行系统的对比考察。 本文以机构身份建构为例,从研究路径、研究问题、研究重点等维度探索两大视角在身份研究上的互补性,并进一步考查其如何促进话语分析视角下身份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 身份研究的两大话语分析视角

作为身份建构话语分析的两大视角,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具有互补性。 胡壮麟(2012:3)认为,两者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联系,Zotzmann 和O'Regan(2016:115)也指出:“批评话语分析不断地细化与提炼学科界面的理论,其发端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科,与其关联密切”。 两大视角都受到结构主义思潮及社会学理论影响,认为语言具有价值负载性,能建构社会现实和身份;话语分析可以实现对身份建构这一社会实践的分析。 但两者从不同角度对身份进行研究。

2.1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建构社会身份,关注问题导向的话语实践;其强调话语分析必须置于对领域、惯习和资本的分析框架内,身份建构研究作为社会问题情景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备受关注(Zotzmann, O'Regan 2016:124)。

批评话语分析强调国家身份是社会惯习,社会身份存在于权力关系之中,身份建构受到意识形态、社会利益关系、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下,机构身份研究关注身份建构中的控制、统治和权力关系。 其将对身份的考察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重点分析涉及问题导向的语言结构和过程。 相关研究关注机构身份的权力制约性(王雪玉2012),机构话语的互文性对身份建构的影响(尤泽顺2016),以及探索多模态分析的话语—历史观方法(Reisigl,Wodak 2009; Wodak 2018)。 相关研究聚焦特定社会领域和机构(如政治机构),揭示社会语境中身份建构、意识形态、机构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映社会的不平等。

2.2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

积极话语分析通过关注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Martin 2004)。 其重视身份建构的话语分析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探索语言的社会性(旷战 刘承宇2017)。 积极话语分析的身份研究,吸收Bernstein(1973:290)对特定文化的意义总库(reservoir)与个体意库(repertoire)划分的基础上,提出身份建构的个体化理论,促进身份研究的理论建构。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关注交际者如何通过言语社区身份协商,联合具有相同价值观的语篇受众,形成身份亲和关系,以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Martin 2010:23)。 相关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关注机构身份建构的语义资源和语境特征,探索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交际互动中建构身份。 现有研究强调机构语篇中价值观协商与身份建构的密切关系,关注与个人、话语社团身份建构相关的评价语义资源、情态资源以及名物化资源(施光2016,王振华 石春煦2016)。 同时,探索多种模态之间的互动对机构群体的身份建构作用(Zappavigna, Martin 2017)。

因此,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强调语篇在身份建构这一社会实践中的核心作用,强调身份建构话语的情景性和复杂性,但从各自的视角研究身份建构话语,关注身份建构中的人际和谐及不平等。

3 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在身份研究上的互补性

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身份研究,强调社会身份通过话语进行建构,并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实现,但从不同维度进行探索。 鉴于流派内部观点的多样性,本文从研究路径、研究问题和研究重点等方面对比Martin 与Wodak 这两个代表人物的研究,考察这两个视角在身份研究上的互补性。

3.1 研究路径

从研究视角看,两者的身份研究都是在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下进行,都以社会变革及发展为目的,重视话语实践与身份之间的交互性,但从不同研究路径解读社会语境中的身份建构话语。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建构,采用“由下至上”的研究路径,强调个体与群体进行价值协商、身份建构的语义资源,以考查不同语境中身份建构者的价值协商过程及亲和关系的建立。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研究,一方面,考察身份建构者通过基于现实经验的价值协商,通过(价值)绑定(bonding)这一社会过程与群体建立亲和关系。 另一方面,其关注资源分配(allocation)维度,关注身份建构的社会符号资源的分配,强调语境因素对社会符号资源分配的限制性(Martin 2010:24)。 但目前研究重点考察促进社会平等的亲和关系,对权力关系下资源分配维度的研究则不足,对不同的社会文化身份所分配的资源研究也有限。

批评话语分析下的身份研究则“从上至下”强调身份建构目的的解读,重视解构身份建构中的权力关系(如社会地位)及不平等。 其强调在更广的政治文化中考察身份建构存在的社会问题,身份建构被当成政治上使用的意识形态策略,用于创造界限,以及将联合或抵制群体正当化。如Wodak(2001)关注身份建构的宏观层面,提出具有问题导向性的身份建构策略,考察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语言将意识形态灌输给听众,解构使身份建构合法化的语言策略。 因而该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具有宏观主题性的特征,强调问题导向和社会历史背景。

因此,在研究视角上,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从不同层面对身份建构进行考察,既探索身份建构中的社会符号调用过程,又解构身份建构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3.2 研究问题

话语分析视角的身份建构研究,往往围绕身份建构者、身份建构资源、身份建构的语境等维度展开,其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身份如何在(多模态)语篇中建构,多模态资源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身份建构;(2)身份建构者的话语策略如何,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如何反映在语篇中;(3)身份建构受到哪些语境因素的影响。

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都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积极话语分析将身份看作不同符号系统在实例化过程中的意义耦合,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评价理论(包含情感系统、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王振华2001;Martin, White 2005),分析身份建构者的价值协商过程。 在多模态身份研究上,Martin 等对身份建构的多模态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如Martin(2010) 探索多种模态的意义潜势对言语社区群体身份的建构作用,系统考察语言资源与非语言资源作为独立的资源,以及作为相互关联的意义系统产生意义的方式。 由此,积极话语分析主要从共时视角关注身份在语篇中的意义建构,但其对身份的阶段性发展考察有限。

批评话语分析则关注身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历时视角追踪身份建构话语的变化,解读身份建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有利补充。 如Wodak(2016)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方法,采用国家身份建构的宏观话语策略,特别是名物化、述谓策略、论辩策略、视角化策略、以及强化和弱化策略等,对卡梅隆在演讲中建构的“岛国国家”身份进行分析,考察价值协商中的意识形态操控,探索群内和群外关系的构建,关注与身份建构话语相关的社会因素。批评话语视角亦关注多模态身份研究,其基于拒绝移民工人家庭团聚的官方文件,考察官方如何使移民控制合法化,并由此提出身份建构的合法性策略(即权威合法化、理性合法化、道德合法化以及神话合法化)(van Leeuwen, Wodak 1999;Wodak 2018),关注与权威、社会道德、社会历史相关的多模态身份建构策略。

因此,在研究问题维度上,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从共时和历时视角对身份建构者、身份建构的语境、身份建构资源进行探索。

3.3 研究重点

从研究重点来看,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都以身份建构者为中心,重视基于价值协商的身份建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采用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考察语篇使用者在身份建构中的“态度表达”,侧重考察交际者如何通过话语,联合具有相同价值观的语篇受众,形成身份亲和关系(Martin 2010:26)。 例如,Martin(2018)考查澳大利亚青少年犯罪司法调解协商会中涉事青年的身份建构,研究相关个体如何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方面,通过意义选择建构自己的身份特征,并根据认罪与否、悔罪与否对涉事青年的身份进行拓扑化分类。 因此,相关研究关注身份建构话语中功能特点的共时选择,考察身份建构的共享价值协商。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则关注身份建构中的“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是建立和维护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重要方式”(Reisigl,Wodak 2009:88),关注语篇中的“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元素,重点研究语篇使用者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身份建构的意识形态差异。 如Wodak(2017:73)分析欧美右翼民粹主义在竞选中获胜的原因,谈到特朗普利用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对立,利用推特等社交工具,进行积极的自我表征和消极的他者表征,显示与美国民众同质的意识形态,从而进行联合,获得竞选胜利。

因此,在身份建构的意识形态研究上,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身份建构中价值观的系统考查,既探索身份建构者的共享价值协商,又考察不同社会语境下身份建构中的意识形态差异。

4 两者的互补性对身份研究的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从研究路径、研究问题、研究重点上看,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补充。 当今身份研究关注身份内容、身份建构的过程及社会符号资源(Preece 2016),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从而促进身份研究话语视角的发展。

4.1 身份内容研究

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都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关联性,重视身份的相似性和个体性,并由此展开相关的理论构建,对语篇中的身份进行探索。

积极话语分析通过个体化关系轴对身份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关注如何通过(价值)绑定(bond)及其复合体(bond complex)形成言语社区(Martin 2010:24)(见图1):从个体化维度上看,身份可以划分为个体身份(即个体成员的身份特征)、亚文化(即话语社团的某个组成部分)、主流身份(即话语社团的主要身份特征)和文化(即话语社团具有的文化资源及特征)(朱永生2012:331)。 从实例化维度上看,文化被看成语篇系统,身份则可以通过语篇中的意义耦合(coupling)资源进行协商。 这些理论有利于在语篇中通过语言实例对身份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探索,但相关研究对身份没有严格的定义。

图1 语篇与言语社区:实例化和个体化关系轴维度

批评话语分析对身份有严格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Wodak et al. 2009),可以作为积极话语分析的有益补充。 批评话语分析倾向将身份看成一个关联的概念,既强调考察个体的社会特征(如年龄、性别),以及个体具有的社会职能及团体属性,又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与积极话语分析有共通之处。 例如Foucault(1972:6)认为身份是“与社会实践相关的主流语篇的产物”;Wodak 等(2009:11) 基于身份的相似性(sameness)、个体性(selfhood),将身份看成一个关联的概念,并将身份分成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及自我身份,探索身份的多维性。

因此,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在身份建构的内容上可以互相补充,促进不同文化身份的探索。 积极话语分析关注语篇中的身份,并对不同的文化身份进行分类,对身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予以关注。 两者的互补性既有利于突显身份建构的群内、群外身份协商,又有利于考察身份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4.2 身份建构过程研究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两者的身份研究坚持将语言和社会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但又与不同学科相交叉。 两个视角的互补性有利于关注身份建构的不同语言资源,有利于系统考察各种资源如何互相作用,有助于在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谋篇功能)的基础上对身份建构的过程进行系统的探索。

第一,其互补性有利于考察身份建构语篇的三大元功能。 积极话语分析重视考察言语社区成员身份建构中的价值协商,侧重身份建构语篇的人际意义维度。 批评话语视角下的身份研究,重视相关历史背景和言语事件所在的原始历史资源,可以为身份建构语篇的概念意义、谋篇意义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如Wodak 提出的述谓策略,通过考察谓词或谓词性名词、形容词,既可以了解身份建构者的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又可以解析其相关事件行为的特征和属性(Reisigl , Wodak 2009)。 例如:

①本案由福州市公安局晋安分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潘某某涉嫌危险驾驶罪,于2018 年4 月26 日向本院移送审查起诉。 本院受理后, 已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和认罪认罚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告人及值班律师的意见,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 (晋检诉刑诉〔2018〕415 号)

在例①中,如果仅从人际意义维度进行分析,由于与读者互动的语言资源(态度系统资源)较少,对公诉人的司法人员身份建构分析有限。 而此处的身份建构可以从概念意义维度层面,考察相关事件行为中的谓词(即下划线语言资源),分析公诉人如何使用一系列及物性过程,即“移送审查起诉”“受理”“告知”“依法询问”“听取意见”“审查案件材料”等,对检察院的职能行为进行客观的陈述,体现其机构的权威性,从而建构其司法人员身份。

第二,其互补性有利于身份建构人际意义维度的语言策略研究。 人际意义研究体现在语篇中交际者的话语角色,以及交际过程中对人、事、物进行的评价(王振华 吴启竞2020)。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的身份研究关注不同言语社区成员如何通过情感、道德和美学上的态度协商,从而实现联合,达到在身份上的亲和关系,但目前其对话语角色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人际意义研究上,批评话语分析下的视角化策略亦是有益的补充,其探索论题的表达视角,凸显身份建构主体和价值协商对象(Wodak et al. 2009; Wodak, Meyer 2001:73);同时加强及缓和策略考察言论的话语意义是否被增强或减轻,了解价值协商的强弱程度。因此,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从人际意义维度上丰富身份建构的语言策略研究。

②本院认为,被告人徐某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1000 余条,情节严重;而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骗取330671元,数额巨大……(鄱检刑诉〔2018〕304 号)

在上述例子中,公诉人通过价值协商使其控诉合法化,对其机构身份进行建构:一系列显性的鉴赏资源(即下划线资源),如“非法获取”“情节严重”等,以及“数额巨大”这一级差资源(即双下划线资源)的运用,体现其对被告人行为的否定,反映被告人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以维护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建构其司法人员的身份。从话语角色上看,“本院”这一指称(即黑体字资源)体现身份建构者的话语角色,“本院认为”(即斜体字资源)说明公诉人代表的国家检察院对相关案件的介入,并协商其作为司法人员对案情的态度,更有利于与法官进行有效的价值协商。

因此,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可以丰富身份建构的多维度策略,对在大数据时代身份的(再)语境化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积极话语分析重视身份建构的共时研究,批评话语分析强调身份的历时研究,两者互相借鉴,可以拓宽身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两者的互补性不仅可以让人们通过各种语言资源(如态度资源)静态了解身份是如何建构的,揭示话语与身份之间互相建构、互相呈现的关系,以及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变化,探索身份建构者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身份话语模式的选择动因。 这样,两者的互补性可以加深对身份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等过程的考察。

4.3 身份建构的符号资源研究

随着身份建构资源越来越多样化,多模态身份建构成为话语分析视角下身份研究的新趋势(如Zappavigna, Martin 2018; Wodak 2018)。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多模态身份建构研究,关注不同符号资源作为意义系统在身份建构中的再语境化,为多模态身份研究提供系统的分析框架;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多模态建构研究关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其往往只提出宏观策略,缺乏微观的分析框架,因此两个视角可以互相借鉴,促进多模态身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多模态身份建构研究,关注身份建构的符号资源以及意义表征中反复呈现符际协作(co-selection)模式,有利于在元功能的视角下考察身份建构的社会过程。 如Zappavigna 和Martin(2018)划分构建意义的符号资源:行为和非行为的表义资源,有利于考察与身份建构相关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谋篇意义。 相关研究明晰社会符号资源对身份建构的重要性,但在多模态语篇分析时往往和其他理论相联系,缺少以身份建构者为中心的统一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批评话语视角下的多模态身份研究,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强调社会文化语境对身份建构的影响。 相关研究强调符号制造者如何调用多模态资源实现群内与群外的身份协商,其身份分析往往涉及权利、宗教、人权、文化等方面,如其关注社区货币,将其作为身份的重要文化标志。 因此,批评话语视角的身份研究可以启迪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但其重视以问题导向的宏观身份建构策略,在具体分析框架构建上亦会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建立以身份建构者为中心的具体话语分析框架,分析其在各种社会语境下如何综合调用多模态资源进行身份建构,同时又能考察身份建构背后涉及的社会因素。 在机构身份研究方面,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建立系统的身份建构的社会符号学框架(如石春煦2019),同时基于研究问题,运用MMAV,ELAN 等软件共时分析身份(多模态)话语的语篇语义资源(见图2),使身份研究更具信度。 一方面,探讨语篇实例如何在语境因素的制约下,通过跨层级、跨元功能以及跨符际的意义选择来实现意义潜势,为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信度。另一方面,在量化分析和个案分析基础上,分析和讨论机构身份的多模态建构,挖掘不同时期机构身份建构模式存在的差异、产生的历史原因,使身份建构的多模态研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 因此,两个视角的多模态研究可以互相补充,促进多模态身份建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图2 多模态框架在MMAV 中的运用

5 结束语

本文从研究路径、研究问题和研究重点等维度对积极话语分析的批评话语分析各自的优势特点和提升空间进行比照性分析,进而探究两者的互补性对身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在机构身份研究上可以互为补充:在身份内容研究上,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身份的探索,对身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予以关注。 在身份建构过程研究上,两者的互补性有利于基于语篇的元功能,从共时视角考察身份建构的意义建构过程,及从历时视角考察身份建构的意识形态变化及其背后的权力因素。 在身份建构符号资源的研究上,两个视角的多模态研究可以互相补充,促进多模态身份建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本研究对这一互补性的探索,有利于身份建构话语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互补性语篇身份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中国园林欣赏的两种模式及其互补性——对陈从周园林欣赏理论的环境美学反思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