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基于A大学的考察

2022-12-01 09:54周国平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研基层建设

周国平,张 宝

(1.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华南农业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集教学科研于一体,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培育师资队伍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进入21世纪后,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但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现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因此,摸清自身基层教学组织的现状,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内涵式发展就成为各高校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探索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方面,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基层教学组织的困境与成因、重建与创新进行,如步社民认为造成基层教学组织发展困境的原因在于组织功能重叠、任务指向不明、教研室建制特性与大学教师工作特点的偏差、组织惰性等方面[1]。江珩等人认为当前基层教学组织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教学科研的统筹管理和发展,其职能逐步弱化并导致教师群体凝聚力下降[2]。针对这些问题,刘小强等人认为重建教研室就是要让高校教学从个体走向合作,将其建设成为组织和协调教学的平台、讨论和研究教学的中心以及增进教师交流和促进教师发展的“加油站”[3];陆国栋等人以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创新经验为例,提出了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院系主体责任,营造尊重教师、尊重教学、尊重教学研究的重教氛围等激活基层教学组织效能的策略[4]。

借鉴这些研究,本文拟以A大学为例,在分析其基层教学组织现状、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进和完善的策略。

一、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

A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地方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正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1.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充分了解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和运行状况,本研究设计了“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现状调查问卷”。除基本的人口学统计信息外,问卷主要从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和运行情况、教学教研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制度保障情况四个维度来考察。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和运行情况,包括基层教学组织的数量、类型、组织结构、人员组合方式、规模、设置依据等;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教研情况,包括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频率、内容、方式、人员参与情况以及教学教研数量及成果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包括组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内容及途径、组织负责人发挥影响力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保障情况,包括保证基层教学组织的权限、考核、激励和经费运行等。问卷共33题,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和排序以及矩阵单选题。为了使得到的数据更加真实,矩阵单选题中设置了正反向选择题(正反向各10题),问卷形式采用李克特量表,作答选项区分为5项: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较不符合、很不符合,正向题赋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反向题赋分则相反。

2.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采取“问卷星”网络问卷平台发放问卷,对A大学20个学科性学院的全体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预计回收问卷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58份,有效回收率为91.6%。问卷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数值为0.982,Guttman Split-Half信度系数为0.977,均大于0.900,表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较高。

(二)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1.设置和运行情况

根据统计,A大学目前共有123个基层教学组织,其类型有系、教研室、课程群教学团队、课程组、实验教学中心等。其中,系成为了基层教学组织的类型主体,75.56%的教师都属于这一基层教学组织,33.42%和20.70%的教师所在的基层教学组织分别为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教研室,另有27.00%的教师参加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基层教学组织。同时,也有其他诸如系所结合等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及单独以研究所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存在。从结构类型来看,A大学的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层级结构多为“校—学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和“校—学院—系—教研室/教学团队”四级管理模式,分别占44.64%和32.17%,此外还有学院—系—课程组(占9.48%)、学院—教研室(占6.48%)、学院—课程群/教学团队(占5.49%)、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占1.00%)等。与此同时,通过问卷发现,基层教学组织设置的主要依据为专业、课程、课程群、实验,比例分别为65.84%、13.97%、18.70%、0.50%。其成员的主要组合方式为自由组合,由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负责,院系安排,传承为主、教师自由加入后由学校认定,比例分别占12.47%、47.43%、15.46%、22.44%。由此可知,A大学主要根据专业和课程来设置基层教学组织,主要通过由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负责的方式来组合成员,人数3~59人不等,平均人数在15人左右。

我们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促进教学能力优化、整合各项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基层教学组织的履职情况进行了了解,结果显示,“积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组织教师互相听课、教学观摩等,开展同行评价”“组织编写(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及高质量讲义或教案”“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指导”四道正向选择题的平均分在3.9~4.4分之间;同时“组织召开的学生座谈会少,不能及时了解学情”“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少,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不明显”以及“忽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三道反向选择题平均值都在3分左右,这表明被调查者对基层教学组织履职情况的满意度不太高。在“教师教学行为个人化,集体备课形式化”这一道反向选择题中,平均值为2.4分,表明当前基层教学组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有待提高。同时,在“您对所在基层教学组织运行状况的评价如何”这一题中,82.00%的被调查者对所在基层教学组织运行状况表示满意。

2.教学教研情况

在基层教学组织每学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频率方面,仅有28.68%的开展4次以上以教学为主题的专题教研活动,32.42%的开展3~4次,35.16%的开展1~2次,甚至有3.74%的教师表示其所在基层教学组织几乎不开展以教学为主题的专题教研活动。

在基层教学组织内部交流的主要内容上,89.28%的成员表示交流内容涉及到诸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要求的讨论等教学规范问题以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科研交流等问题,其教学教研的开展主要是通过QQ群、微信群等线上交流方式以及组织面对面交流活动的方式进行,但仅有17.46%的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全员参加,62.84%表示绝大多数都会参加,7.00%表示较少有人或基本上没有人参加。

在对近三年在教学教研方面工作量的看法中,43.64%的教师认为工作量适中,27.43%的教师认为工作量较大,16.21%的教师认为工作量非常大。38.65%的教师教授1~2门课,40.90%的教师教授3~4门课,仍有4.90%的教师承担6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研究数据,仅有27.43%的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各类金课建设,其中23.94%的教师参与了1~2门金课建设;29.43%的教师发表过教研教改论文,25.19%的教师主持或参与出版教材著作;获得院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和教学成果奖的教师人数比例分别为22.95%和15.94%,这表明A大学高水平的教学教研成果数量不多,有待提高。

基层教学组织在涉及跨学科、跨院系交叉设立基层教学组织的态度上,83.30%的教师表示赞同,而且有38.90%的教师进行了跨学科、跨院系的基层教学组织交流。其中,科研需求和教研需求成为促使基层教学组织成员进行跨学科(或跨院系)交流的主要因素。另外,教学需求、个人兴趣及院系安排等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25.00%、11.54%和3.85%。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我们从组织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两个层面对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师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在组织层面,我们从师风师德建设、教学指导制度、教学名师选拔、教学团队建设、管理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师资建设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向选择题“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和“注重教学教研团队建设”两项中,平均值分别为4.42和3.90;在另外三道反向选择题中,平均值都在3.40以上,说明组织成员对其所在基层教学组织师资建设情况认同度较高。

在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方面,我们主要从负责人的任职条件和成员对负责人工作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任职条件中,院系安排、民主推选、院系动员、个人自荐所占比例分别为占42.39%、36.41%、11.47%和3.24%。这表明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选拔以院系安排为主,以组织成员民主推选为辅。当然,还有6.48%的教师表示对负责人的任职条件并不了解。在组织负责人的履职情况方面,88.53%的教师认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非常称职,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4.制度保障情况

我们主要从组织管理、自主程度、硬件设施、组织自主权、考核激励、经费保障等六个方面对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保障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在正向选择的三道题中,平均值在3.6~4.2之间,说明基层教学组织成员对所在组织的制度保障较为满意,其中,“基层教学组织规范管理”一题平均值最高,说明成员满意度最高;而对于“基层教学组织在考核评级优秀后能获得经费投入、教改立项、教学评优评先等方面的优先支持”的激励机制中,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在反向选择的另外三题中,各题平均值在3.1左右,说明基层教学组织的自主程度、硬件设施和考核激励三个方面,基本符合大部分基层教学组织成员的心理期待,但仍有提升空间。

表1 A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制度保障情况

为更进一步了解各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估考核细节,我们对组织中关于成员的评价考核依据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基层教学组织中关于成员的评价考核依据依次是教学教研成果(3.19)>教学量(3.13)>科研成果(2.63)>学评教分数(2.31)>其他(0.35)。

最后,在基层教学组织近三年经费保障情况方面,只有23%的基层教学组织对于经费保障情况很满意,44%的基层教学组织认为基层教学组织的经费保障较好,但仍有28%的基层教学组织认为经费保障一般,甚至有5%的基层教学组织认为当前组织的经费保障较差和很差。这说明部分基层教学组织在经费保障这一方面有所欠缺,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的效能发挥。

二、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进策略

(一)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一些高校正处在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综合研究型大学跨越发展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落实教学中心地位。(1)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抓牢抓实,扎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时不我待之紧迫感,在办学定位与特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思想和价值引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写好“奋进之书”,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5]。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基层教学组织,其设置的学科逻辑应该服从于大学这一整体组织的教育逻辑,不能以“学术为本”僭越“育人为本”[6]。(2)构建教学荣誉体系。面向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构建完善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荣誉体系,形成以追求教学卓越为荣的文化氛围。创造条件设立校院两级专项奖励基金,充分挖掘社会资本和校友资源,加大教学荣誉的奖励力度。(3)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推进质量持续提升,使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成为师生的共识;大力加强师风建设,要求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讲究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形成优良学风;进一步优化教学诊断、咨询、反馈、反思、改进等机制,在课程、专业、学院等三个层面构建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相结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二)强化教学共同体建设

第一,分类推进,科学设置基层教学组织。按照“分类推进、形式多样、鼓励创新、目标明确、规模适当、名师领衔、梯队优化、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教学组织,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组建基层教学组织。第二,加大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制落实力度,强化组织负责人的责任和作用。引导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在做好教学组织管理、促进教师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研究和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三,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文化建设,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共享。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情况等教研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竞赛等,在各基层教学组织中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加强过程记录工作,做到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交流、有记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对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从中形成有特色的教研论文以及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等。

(三)靶向提供制度供给

高校需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制度供给体系。(1)强化顶层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制度、专业负责人制度、基层教学组织的议事决策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试讲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学生座谈制度、经费保障制度、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的政策、资源、经费、服务等全方位制度供给,形成校院两级领导重视基层教学组织、资源优先配置基层教学组织、激励教师倾情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体系。(2)制定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实施制度。在学校层面,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范畴和权限,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规范设置基层教学组织的考评指标;在学院层面,规划和设置围绕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为目标的若干类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对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活动的引导、管理、考核、监督,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学院的重要工作任务,并确保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长效有序。(3)创新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的关键[4],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基层教学组织考核评估机制,由各学院做好各基层教学组织的考核,对考评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在评奖评优、教研教改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学校做好对各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整体工作情况的考评和抽检,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的重要观测点,纳入学科性学院专项目标考核,并在经费投入、教学成果评奖、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对考核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给予优先支持。(4)制订并落实教师教学和学术能力提升制度。为提升教师教学和学术能力,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学校有必要制订并落实覆盖全体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能力提升制度,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分期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着力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更新能力、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教育教学合作能力,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性、互动性、探究性、合作性。(5)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投入和制度供给力度,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良好的经费支持、工作条件与环境。

(四)推动教研组织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使其更加开放立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课程(群)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为主题开展多元探索,构建层级多样、学科交叉、类型丰富、虚实结合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增强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跨行业产业的教研共同体建设,营造出智能化、过程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科研共同体,通过充分地共享、交流、合作,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

猜你喜欢
教研基层建设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基层在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