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慧博,王维维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自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至今,全国共批准成立独立学院330所,期间经历了政策调整,但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尚存独立学院243所[1]。独立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各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实验室类型、数量也不断增长。随着学生实验训练的增加,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安全管理压力日益凸显。例如2018年11月1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多名师生受伤,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群众对高校实验室尤其是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议论尘嚣甚上。
SWOT态势分析,即调查列举与对象紧密关联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然后系统分析各相互匹配组合的因素,得出具有一定决策性的结论。该分析法属于战略管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态势分析法,虽存在不足,但已被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和应用,在高校战略管理等方面亦有研究报道[2]。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剖析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优势和劣势,深入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挥优势,找差补缺,探求战略对策,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2.1.1 有成功典范借鉴
独立学院脱胎于母体学校,母体学校实验室好的安全管理运行模式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一些同仁对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探索,成果丰硕[3],也值得学习。一些独立学院会定期安排年轻教师走进母体学校和其他一流院校实验室见学。甚至有些独立学院例如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还会邀请行业一流专家进行技能培训及现场指导[4]。
2.1.2 自身经验积累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尤其是2013年“转、撤、并”五年过渡期之后,独立学院基本摆脱校中校模式,因此在实验硬件设施、人员配备和规章制度等领域积累了经验。以康达学院为例,在学院迁址至连云港之后,学院招聘了一批专职实验室技术人员,学历高、素质高, 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熟悉药品试剂,并掌握实验室运维的知识及技能。此外,学院自身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奖励与追责办法》等8部规章制度[5],形成了定期召开实验室安全会议、不定期进行安全突击检查、举行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讲座暨实验室安全责任书签字仪式等可以推广的经验做法。
2.1.3 可以吸取别人的教训
李志红对2001-2013年以来100起典型实验室事故,叶元兴等对1986-2019年150起实验室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取了教训,提出了对策建议[6]。这些高校实验室其中不乏清北等名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教训,给了最好的警示教育,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院校的安全投入也不断增加。
2.2.1 实验室自身的特殊性
很多教学科研实验尤其是生化、药学相关实验配备的仪器设备操作复杂,有的运行条件极端如高温高压高转速,一旦有人不按规程操作,便有可能酿成事故。有的实验所需耗材甚至是剧毒、易制毒、易燃、易爆物质,或具有强酸、强碱腐蚀性或具有辐射性、传染性,稍有不慎操作不当,便有可能造成人身危险和环境污染。
2.2.2 实验室危险源的增加
随着独立学院发展,招生规模扩大,对作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实验室投资力度也不断增大,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和实验耗材也在迅速增加,同时实验产生的废液、废弃物也越积越多。在不增加实验场所或附属用房的情况下,将会造成空间越来越小,无法保证仪器和试剂安全距离,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2.2.3 其他不可控因素较多
实验室给排水管径是否大于规定值、电容量是否满足实验用电需求、短路过载漏电保护装置是否发挥作用、通风排气系统设计是否正规、实验台耐酸碱腐蚀性能是否达标等因素,以及学生实验时密集的人员等都有可能成为造成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
2.3.1 国家层面重视
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先后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201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院校深入学习领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工作的系列知识精神及部署,确实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2021年,全国两会多名委员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并逐步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验室安全建设、产品标准。
2.3.2 学校大力支持
2020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独立学院将迈上一个新的征程。为了转设后的学校名誉及后续发展,学院管理层会继续增加实验室的资金投放,改造、淘汰、更换有隐患的硬件,并投入部分精力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
2.3.3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手段普遍运用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彻底改变了以人工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2016年康达学院便公开招标了智慧实验室项目,囊括了实训室的高清录制系统、实验操作示范系统、实验室管理门禁系统、IP对讲系统等软硬件设备,并采购有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电脑端和手机端)。
2.4.1 理念有偏差
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重投入产出轻安全管理的思想在独立学院中还普遍存在,很多实验室相关人员对于安全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才要,通过调查部分教师甚至对墨菲定律都不知晓。目前,此威胁还表现为重教师轻教辅,两者地位不平等,无法充分调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实验室管理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4.2 体制不顺,责任不明
独立学院最常见的安全管理体制是后勤副校(院)长分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这种机制没有落实法人代表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实验室管理部门也未配备专职安全员,各二级系部也未建立起首长第一安全责任人制度,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压力传导不下去,落不到具体岗位具体人身上。
2.4.3 制度不严,演练缺失
目前,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亟需建立健全是一方面,执行落实不到位、监督检查不细致是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痹大意就会产生,人员初入登记,设备使用记录等制度可能会流于形式。安全事故只能预防和阻止,必要的应急预案和演练是必要的,目前看很多独立学院尚未组织过相应的模拟演练。
通过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的组合,得出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图1)。
图1 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SWOT分析模型战略选择矩阵
3.1.1 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全员、全面、全程”宣传普及实验室安全常识、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创新形式如案例式教学抓好安全教育,并将安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相关人员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水平。建立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机制和准入制度,师生参与实验必先进行安全技能和操作规范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能够熟练维护使用实验室安全设备设施、防护用品。
3.1.2 加强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
物资、人员和环境条件等是实验室安全的保障体系。独立学院要抓住转设契机,投入专项经费推动实验室安全设施标准化,保证安全防范设施和器材配备齐全且有效,配齐建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高标准高起点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智慧实验室纳入智慧校园建设,将安全工作与信息化手段高度融合。
3.2.1 建立安全检查抽查制度
学院、系部两级要对实验室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切实做到“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核查主要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责任主体以及安全教育贯彻执行情况和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针对查摆指出的问题,做好隐患排查、账目登记、主动报告、纠治整改的“闭环管理”,确保不留尾巴。严格落实整改“四到位”(即措施预案、责任人、所需资金、所需时限到位)。
3.2.2 建立危险源全过程监管体系
针对生化药品试剂、放射性物质等危险源,实验室应当进行购置、调运、贮存、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安全风险的全链条、全过程、全时段管控,建立健全危险源安全风险账目。采购和运输认准供应商和承运单位资质,存储场所做到专场专用并符合要求,调拨时须专人负责收发和登记,废弃物分类回收科学处置。各环节监管时也可进行其他有益尝试,如变革供应模型实现校内零库存或微库存,改革实验教学推广微实验减少使用和废弃已达到减少危险源目的。
3.3.1 提高安全意识,认清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强化安全红线意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要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上而下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先的思想,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恪守墨菲定律、海因里希法则等安全生产十大定律法则,克服导致“三违”现象(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产生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抓住源头、找到关键、突破瓶颈,切实做到底数明、责任清。
3.3.2 引入先进的安全理念
时代进步,实验室发展,关于安全新问题新情况也会接踵而至,这就需要不断思考、借鉴国内外高校有用的安全模式。例如王文通等通过对比杜邦安全管理十大理论和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构建“四保证一降低”安全保证体系[7],建立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模式。
3.4.1 守土有责,责任到人
责任落实是抓好安全工作关键。要通过建立院校、系部、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分级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重要领导责任人,明确各系部是教学科研实验室安全责任的主体,各系部负责人是本系部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并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纳入系部年度整体工作和年终考评内容,做到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检查。
3.4.2 加强监管,强化应急
学院相关部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严查责任制度落实不托底、安全隐患整改不彻底,并视情追责问责,对安全责任事故一律倒查安全教育培训责任。要进一步统筹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方案预案,并根据实验科目变化进行滚动修订,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应急意识,不断提高现场救援实效和实战处置能力。
实验室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平台,其安全关乎学校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起来,建立机制、加强教育、不断努力,为我们的实验室打造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