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驰神纵中轴魂

2022-12-01 02:42楚建锋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中轴线建筑音乐

文/楚建锋

唐张怀瓘在《书议》评王羲之书法造诣云:“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艺术感悟,只有深入肺腑,才能惊心动魂;只有意趣超拔,才能深入妙境、展示个性,营造出生机无限、一往情深之妙境。

煌煌古城,流动在城市心脏的中轴线,是中国儒释道精神高度凝练之下完美运用于城市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点画自如、天马行空、幽深灵境、登峰造极,始终让人情驰神纵、魂牵梦萦的都市灵魂。

点画自如有神机。中国古人已认识到,天有轴,地有轴,人有轴。天轴,是宇宙的中枢;地轴,是贯穿大地南北的中轴轴线;人轴,是人生命运转的任督二脉之经络通道。

中轴对称的规划布局,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建筑规划中也有体现,但赋予中轴线深刻的哲学内涵,是中国独有的。

这,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说,中轴线文化是与华夏文化共生、共荣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

孔子曰“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曰“道法自然”。

这些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和谐与秩序是事物“立”的基础、“位”的基础、“道”的基础,也是美的追求。

城市犹如一座巍峨的建筑,星罗棋布的点、线布局,只有在井然有序的秩序中和谐共生,才能达到千形万象统于一城、融为一体的生动壮美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城市之美,产生建筑美学的生命镜像。

中国自古向往天地合一,盼望得到天地的力量以达到和谐之美。据此,古代中国发明了一整套从环境、生理、心理对人进行调节的方法,力求使人与自然万物协调共生。

这一方法,就是堪舆、风水和地理,即堪舆风(空气)、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原理)。

自古以来,中国的建筑以“生气”为风水的核心。晋代儒道大家、风水学鼻祖郭璞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藏风聚气,择山伴日,沾染天地之灵气就是风水宝地。

百尺是形,千尺是势,势从天上降,形在地上成,势与形,成生气。“气”顺畅活泼,就能充满生机活力,都城选址,主要就是看都邑的形与势。

北京,是形与势兼备、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在风水宝地上建设都城,更讲究建筑的势与形,点、线间的和谐共生。

开大都建设之端倪的元朝开国功勋、丞相刘秉忠,学兼三教尤精儒道,在规划设计时“立于”《周礼》的古制,创四方城门与纵横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之“位”势;遵循中国儒学“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的“道”的理念,在城内,以一条贯通城市南北、主要建筑对称坐落其上的中轴线为控制线,建造宫室和城市,打造都城之形。既鲜明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显示出“天地之中”的布局,也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中心”思想。

与此同时,包含着儒家“中庸之道”中正、稳定、和谐的理念,又点化出中华儿女的人生哲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世之道。这些都是大一统思想在古代都城布局中的体现,又营造出浩大的庄严气势,成为整座城市的脊梁和灵魂,可谓“若伏若连,其源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弛,其来若奔……若万乘之尊也”。

天马行空塑其美。老子《道德经》云:“无名乃天地之始,有名乃天地之母。”万物皆空,其景其形其势皆为人类所造、所创。人类在观其微、观其妙、观其玄中,发现其规律和特性,故而从思想上把握世界。

这就是思想之天马,驰骋于宇宙天地间,把美的微观变为中观变为盛景,形成宇宙天地间的万象大美。

这种美,体现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体现在建筑美学中。

北京的中轴线之美,就是这种美的景象之一。如均衡、比例、对称、层次、节奏等等,均在8公里的南北线上展现。其美,既如行云流水让人情驰神纵,又似行空天马让人意游万里。

与此同时,人是万物之主、之神,宇宙天地间,最美不过人。中华祖先敬天畏地、敬畏自然,认为人是宇宙和大自然的缩影。

故将人体的各个部位与宇宙相对应,将人身的“黄金分割”视为上天所赐,并视为一种审美法则,推广到艺术创作中。如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了山水画中山、树、马、人的大致比例,其实也是根据黄金分割而来。

美是共通的。据记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在“黄金分割”状态下存在一种和谐的美。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正式将此称为“黄金分割”,后来人们一直视之为体现美的最佳比例。

中轴线的大美,就在于按人的线、段比例的审美标准进行“黄金分割”而成的点、线布局,使空间与空间、线段与线段之间协调、美观而有韵致。

比如,人身高的自然“黄金分割点”在肚脐处。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然后以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手指和脚趾就会与圆周接触。这样,不仅可以在人体中画出圆形,而且可以画出方形。

如果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量度移到张开的两手,就会发现高和宽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确定方形一样。

这种天工妙造的方圆之美、和谐之美,是“神意”下的自然之美,也是“天机”,是天赐的万象美之定律。

反之,如果人的肢、体过长或过短,又会比例失调,失去美感,失去“上天”赐予的自然之美。

所以,元大都、明北京城、清都城,在规划之初就确定好了“黄金分割点”(元明在乾清宫、清在大前门)。在“黄金分割”之下,中轴线贯穿全城,全长约8公里,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其南至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中心点……在对称、起伏、开合上协调、美妙,显得健硕而充满美感——似人的肌体般雄壮、和谐而美如处子。

幽深灵境意无穷。庄子《逍遥游》云:“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告诉我们,只有遵循宇宙万物之规律,把握天地间四季之变化,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之境域。

中轴线的深境之美,在于融天地之正气,把握万象之规律,缔造出鬼斧神工、吐纳宇宙精华的灵境之作。

“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大美,也是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哲学思想。

究其根,天、地、人之间,也可以说是由中轴相通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敬天畏地,敬畏自然,是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家思想。

从“夸父逐日”的历史神话,到契丹、女真“拜日为神”,古人有“面向东方”和“面向南方”的精神崇拜。故而,中轴线方向都是面向南方,就有了“迎接”太阳、承接“天命”的“法天”之涵义。

中轴线,寄托着人对天的崇拜和信仰。在古代,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即天的儿子,是与天相通的。古代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地质学家用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地球上的方位,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做“子午线”,也是中轴线。

皇宫建在中轴线,意指帝王承接“天意”和“天命”,体现“君权神授”的使命表达,又是天地相通、天人感应,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灵线”会意。

北京的中轴线北起钟楼北街的“丁字路口”,南至永定门,就是北京城“面向南方”、承接“天命”,以达“永定”之“天意”。

南面而治,显示帝王权威,城市南边多为政府机构与朝堂宫殿。北段,来自各地的市井小民、文人商贾,则在中轴线的钟鼓楼及周边商业街市云集。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这个区域汇聚了大量行会会馆和地方会馆,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此,“敬天保民”是北京中轴线体现儒家思想,实现“天人合一”的又一表达。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轴线的“左祖右社”,既有“天子”“替天行道”的统治与秩序功能,又有地上建筑物“前朝后市”的社会功能,巧妙地把中轴线的“天人合一”理念融于美学之中。

中轴线由永定门进入城内,一路上,皇家祭祀皇天的天坛、祭拜祖宗的太庙与护佑江山社稷的先农坛、社稷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一边象征敬天法祖,另一边寓意国泰民安,一边是对往昔的崇敬,另一边是对未来的期盼。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了“左祖右社”,明清时期,国家最重要的礼乐活动在北京的坛庙举办。五百年间,在天坛祭天,在先农坛、社稷坛祈求五谷丰登、社稷安定,要求不能有丝毫懈怠。

人道与天道同合,人德与天德同化,“天爵与人爵同功”。金朝的“应天门”、元朝的“崇天门”、明代的“承天门”、清代的“天安门”,“替天行道”的天坛、天桥、天宫……等等,无不体现着应天、承天、替天的“天人合一”文化内涵。

登峰造极摄心魄。建筑的美,也是音乐的美。古今中外,音乐都是直逼心灵、动人心魄、超越国界种族的。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理论家姆尼兹·豪普德曼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艺术是相通的,都追求和谐、对称、均衡之美,只不过音乐是在时间上展开变化,而建筑是在空间上流动。

《乐记》云:“感于物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谓之乐。”就是说,音乐是“声相应”的节奏,变成“方”的旋律,和声“比音”而乐之。这些,构成了音乐形象的要素。

与此同时,音乐是用节奏、旋律、和声传递美的感受;建筑是用比例、均衡、节奏来美化空间景象。

北京中轴线的盛景,离不开音乐美学的熏陶、传导。

1271年,忽必烈统一全国,建国号元。此时,音乐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以市民为中心的音乐大盛,元曲、杂剧、教坊大乐、十八律等盛行。明清时期,音乐活动达到历史最繁荣时期,说唱的弹词、鼓词、牌子曲,戏曲的昆曲、京剧,器乐的《弦索十三套》……等等,兴旺发达,美不胜收。

音乐的发展,在元明清大都、皇都的建筑上,尤其是布局谋篇上,得到了具体、形象的展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轴线的盛景。

和声中的行线美。元刘秉忠规划的思路是:一原点(青山,即景山)、一轴线(中轴线)、两个中心(以青山为中轴线的中心点,以鼓楼为中心台)、五重城(宫城、夹垣、禁垣、皇城、大城),把元的教坊大乐、十八律等合奏音乐审美尽化其中。

明北京中轴线南北纵贯“六重城”,在8000米的中轴线上,规划有山、水、宫、殿、门、阙、楼、台、亭、阁、桥、苑、廊、广场等空间,把明音乐和声中的弹词、昆曲、《弦索十三套》等在中轴线的建筑上完美体现。

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于建筑,缔造出点线交错、明暗凹凸有序、气吞山河、有宇宙空间之深远的煌煌国都之大美。

节奏中的艺韵美。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的分布开合有度,既充分体现了祭祀、堂庙、市井的有序分布,又体现出“庄”与“严”、“雅”与“颂”、“风”与“俗”的音乐节奏的高度、宽度与深度旋律等,把元明清的音乐盛景传神地予以表达,传递出建筑的艺术神韵。

旋律中的姿态美。中轴线的10个不同区域和15个建筑群组内,规划有42座建筑和16个广场空间。不同建筑不同高度,以及与广场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旋律线的应用恰如其分,充分展现出中轴线立体的、静态的韵律之美。

时代变迁有真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和审美趣味。中轴线绵延七百年至今,在不同时代都能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个时代都在不断为中轴线注入新的活力。这才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真谛。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纪念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屈奋斗经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奠基。再后来,毛主席纪念堂静静地矗立在中轴线上。

建国后修建的国家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延续了“左祖右社”式的空间关系。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一次次庄严地聆听时代的声音。

如今,北京中轴线有了新的起点。据报道,北京中轴线将向南北两侧延伸,连接北起奥林匹克公园、南至南五环外的广阔地区,将把北京传统中轴线大大延长,并按地域分成“时代轴线”“历史轴线”“未来轴线”等各具特色的三段。

“时代轴线”在北中轴,由体育文化城和都市社区两部分组成。“历史轴线”在传统中轴,有民俗展览馆、文化纪念中心、民俗大观园、皇家祭祀文化和民间艺术博物馆等。“未来轴线”在南中轴,有现代商业圈、文化小镇、田园社区和科学文化城等。

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包含故宫、天坛、永定门一线的古建筑群有望以“轴线”的形式整体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启动了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此后,相继确定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等14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今年5月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后,国家文物局党组研究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山水有真意,尽在不言中。令人魂牵梦绕的“北京脊梁”中轴线,在秉承“国之大者”的首都文化建设中,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征途上,必将以更加夺目的光彩灿烂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猜你喜欢
中轴线建筑音乐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音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魅力广州——灯光璀璨的广州新中轴线夜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