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珍 张芙蓉
(1.宝鸡蔡家坡普安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宝鸡 721000;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延安 716000)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应用最频繁的降脂类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1-5],它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降低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进一步保障患者的溶栓效果,改善其远期预后情况。但也有研究认为,该药物若应用时机较早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治疗的安全性存疑[6]。对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在本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8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阿托伐他汀不同用药时机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对2021年1月至12月在本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展开研究,选取80例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静脉溶栓前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1组,组内男性和女性人数比为22:18,年龄范围在55~72(62.39±4.88)岁,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5~5.5(3.19±0.45)h,梗死部位显示:脑叶17例、脑干13例、基底核10例。将静脉溶栓后1周内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2组,组内男性和女性人数比为25:15,年龄范围在54~70(62.41±4.93)岁,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5~5.8(3.21±0.47)h,梗死部位显示:脑叶19例、脑干14例、基底核7例。两组资料经比较提示P>0.05,有分组比较价值。纳入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梗死病灶;(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4分以上;(3)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不超过6小时;(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2)合并活动性出血;(3)恶性肿瘤患者;(4)合并心肺、肝脏功能不全者;(5)合并颅脑外伤史的患者;(6)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生产的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60055;规格:50 m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的体重以0.9 mg/kg的剂量进行治疗,总剂量控制在90 mg以下,其中注射总剂量的10%在溶栓开始前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90%于溶栓开始后1 h内静脉滴注完成。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在静脉溶栓开始前口服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7 s)40 mg;而观察2组则在静脉溶栓开始后1周口服同厂家、同规格的阿托伐他汀片40 mg。两组均以此剂量每日口服1次,持续治疗21 d,之后在视患者情况逐渐减量至每日1次、每次20 mg,持续治疗至患者发病后3个月。观察指标见相关文献[7-9]。
2.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1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观察2组,ADL评分高于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2.2两组预后情况的比较 观察1组治疗2周后预后良好率57.5%和治疗3个月后预后良好率82.5%均高于观察2组27.5%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情况的比较[n(%)]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已知,静脉溶栓治疗是ACI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恢复脑组织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最有的措施,经临床实践发现[10],静脉溶栓治疗虽有助于患者的血管再通,但在改善患者功能预后方面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血管再闭塞,出血转化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两种,后者相较于前者而言在ACI患者中治疗时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待进一步研究。
经本研究发现,观察1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观察2组,ADL评分高于观察2组,由此可见,静脉溶栓前口服阿托伐他汀更有利于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阿托伐他汀作为他汀类代表性药物不仅具有显著的降脂效果,还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的合成,在改善纤维平衡的同时发挥显著的抗炎、抗氧化的功效。对于ACI患者而言,在静脉溶栓治疗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上调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合成水平,从而加速神经血管和神经元和修复进程;同时在口服阿托伐他汀后再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保障溶栓后病灶供血血管的持续开放,保障内皮的完整性,降低血栓在形成的概率,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此,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1组治疗2周后预后良好率57.5%和治疗3个月后预后良好率82.5%均高于观察2组27.5%和60%。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中再出血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并不会增加患者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虽无法完全起到保护预防的作用,但却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静脉溶栓前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ACI患者可以在保障治疗安全性的同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预后情况较静脉溶栓后应用阿托伐他汀的效果相比更具优势,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