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洋 龙希成
杭州是中国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在全国最先全面实现公交“扫码乘车”、电子社保卡全流程就医,中国第一个“城市大脑”在杭州得到应用,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花落杭州,数字化便捷服务遍地开花,被誉为“移动支付之城”“最智慧城市”。2017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杭州即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目标,以及“在数字经济前沿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点产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社会治理数字化应用等方面领跑全国乃至领跑全球,为数字中国建设当好先锋、提供样本”的战略部署。
五年来,数字经济对杭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列全国所有城市第一位,城市大脑入选四大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成为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部分数字技术实现从“跟跑”向“并跑”的跨越;制定省内首部数字经济范畴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成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首创“健康码”成为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利器,率先推动企业上云、未来工厂、工厂物联网等产业数字化创新实践;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高成长性独角兽企业在杭州孕育发展,全市200多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中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几乎全部来自数字经济领域。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加值分别达到16331亿元、4905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高达55%、58.8%,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一超多强+小微企业群”构筑全数字科技产业链。其一,围绕互联网+、信息化、电子商务、数字科技带来广泛用户应用需求,把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变成产业新蓝海,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城市数字化治理,以技术普惠优势迅速在C端(个人用户)做大业务规模和应用场景,同时加速B端(商业机构)和G端(政府部门)数字化升级。
其二,结合数字科技企业自身不同业务板块做大做强和协作共进多元化发展,结合产业链融合整合的需求,将数字科技赋能B端和服务于跨行业、跨区域的“数字科技+平台经济”构建,形成规模化和高市值(高估值)的平台数字经济体系。目前,杭州已形成层次丰富、协同互补的“一超多强+小微企业群”全数字科技产业链。第一梯队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为代表的全球一流数字科技平台企业;第二梯队是高成长性、高活跃度的大中型数字科技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如恒生电子、新华三、海康威视、信雅达、51信用卡、安恒信息等;第三梯队是众多小微高成长性数字科技企业。
其三,杭州不少数字科技企业创始人、高管团队、核心技术团队来自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等“新四军”,背景渊源深,人脉互通性强,使得杭州数字科技企业之间、数字科技企业与实体经济企业之间业务合作、相互投资、交叉持股等合纵连横频发,促进了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融通,创业创新的“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加速产业数字化与城市数字化。其一,拥抱数字化已是众多杭州传统企业的共同行动,随着机器换人、企业上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工厂物联网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迅速铺开,一步步勾勒出数智制造蓝图。目前,老板电器、大胜达包装、兆丰机电、伊芙丽等一大批传统企业的智能化工厂全面实现数字化改造,并向全链路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型数智企业升级。
其二,杭州把“城市大脑”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工具,出台《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等法规政策,统筹和推动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随着数智杭州门户网站PC端和移动端建成,杭州城市大脑App已迭代到3.0版本,集成38场景,可办383个事项,累计用户达351万。
杭州数字经济要实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既要在规模结构上提升占GDP比重(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27.1%,欧美发达国家超过60%,需提升30个百分点以上),也要在质量效益上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缺芯少魂”原始创新卡脖子、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融通发展不足、数据和算力配置不协调等挑战。
战略共识到落地实施见效的发展环境需要持续优化。随着数字经济国家战略行动进一步普及,发展路径的相似性决定了杭州面临其他发达城市愈加激烈的竞争,且市域内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仍较为显著,部分沿袭传统经济模式的数字经济政策面临实操不适用、靶向不精准的问题。由于就业创业数据难以全面掌握,网商、直播带货主播、短视频播客、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部分地区新业态从业人员难以得到精准扶持和充分社会保障。
应用创新做大规模与原始创新做强质量的协同矛盾进一步加深。基于利益驱动,部分数字平台在做大规模后,出现恶意价格战竞争、打压同业中小创新者、侵占消费者和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等乱象。一些传统行业中小微企业限于能力短板和缺乏适用的共性支撑平台,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企、自发零散、质量不高。由于芯片、操作系统、行业标准等核心技术、底层架构被发达国家垄断或者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发生贸易摩擦、经济危机导致供应链受阻,可能直接影响杭州数字经济安全。
技术作恶风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命脉。随着数据监管趋紧和完善,部分互联网平台此前靠资本和市场扩张进行“数据变现”的流量经济无序增长方式,面临越来越高的商业成本和监管壁垒。尽管有关法律划出了数据安全红线,但不少公众对数据安全缺乏全面认识,维权意识差,导致一些技术应用创新不可避免会触及法规政策盲区和市场伦理底线,增加了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难度。部分头部互联网平台已发展为超大型混业经营集团,单一监管部门对跨界场景的商业逻辑和技术逻辑存在专业领域知识瓶颈,联合监管执法需要完善协同机制。
数字产业化发力新基建与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东数西算”等国家工程项目,跨区域布局新型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边缘计算、AI、区块链、元宇宙等普惠泛在、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一体化调度的升级版新基建,促进网、云、数、智、安、边、端、链深度融合。基于细分场景和依托绿色能源建设分布式柔性智能算力中心,降低计算门槛和算力成本,促进中小微企业普及应用数字工具。利用“揭榜挂帅”“挂图作战”“清单式总攻”等集中创新机制,促进“卡脖子”技术实现“杭州突围”。升级服务大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优化接力创新环境,提升应用软件服务供给能力。创造应用场景和共享市场机会,引导创新主体围绕互联网平台、龙头企业、产业载体等多样化、实效化集聚,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生态。
产业数字化发力上云用数智赋,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全方位、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改造,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供应链、经营链、生产链、消费链等按需上云用数智赋。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智能工厂、工厂物联网等场景生态,培育数字贸易、数字供应链、数字旅游、金融科技等服务业数字化新业态,“数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实体经济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分享经济、集成经济等新经济发展,实现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引导数据交易场所(平台)开发安全、可信、可控、可计量、可追溯的数据交易工具(产品),促进数据在不同场景的按需调用和价值体现。
城市数字化发力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城市大脑持续迭代打造深度链接和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升级版,以智治引领“五治”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机制,发展监管科技。探索监管算力支撑的动态监测干预机制,防止技术作恶、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督促互联网平台企业实现基于“合规创新+商业伦理”的生态构建。探索产业沙盒、创新加速器等新型包容性监管和初创技术企业孵化培育融合机制。率先建设数字经济自贸区,构建数字贸易化、贸易数字化的双多边治理规则体系。
引领杭州都市圈共同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未来城镇发展格局演变的主要方向。杭州都市圈是典型的“大带小”城市组群,嘉兴、湖州、绍兴、衢州、黄山五市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加起来不到杭州的1/4,但五市基于区位交通优势和长期形成的承接杭州产业分工潜力,可以共享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而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也增加了纵深空间。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一盘棋”协同发力,推动数字经济要素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在杭州都市圈均衡布局,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因地制宜推广“功能总部+制造基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头部入驻+产业配套”等“中心城市+经济区”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
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带来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超预期冲击,在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窗口期,杭州纵深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把握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发挥杭州以应用创新与生态构建为特色的数字经济全要素“抢跑”优势,加强自主可控核心软硬件攻关,加快新基建建设和布局优化,推动数字+多场景融合应用创新,以“领跑全球”的示范探路有效破解“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