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海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意见》要求“五育”融合,各学科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小组为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现状,理清体育与劳动教育之间关系,通过知网查阅从建国初期至今,知网与体育和劳动相关联的文献资料,对所查到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归纳。经筛选整理后,发现截止2021年2月8日有10篇关于在体育中融入或实施劳动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文章2篇,普刊8篇;从内容看,实践操作类2篇,理论类8篇。研究小组认真整理分析体育教育和劳动(或劳动教育)的大量文献资料后,得出体育与劳动有着紧密联系,已有部分人在此做过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案例。
截止2021年2月8日,课题组通过知网,以“体育教育”为主题搜索,找到相关文献,共找到文献资料108527条;以“劳动”或“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找到文献资料15562条;用“体育与劳动”和“体育与劳动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找到文献958条。课题组遴选出86篇关于体育与劳动或劳动教育类文献资料,时间从1958年到2021年2月8日,文献资料从1958年的《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到2021年的《高校体育院系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及其思政功能——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从建国后关于体育与劳动或劳动教育的讨论,虽然不是很多,但一直未停止过,原因是两者有着广泛联系。
原始体育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是随着原始劳动技能传授及祭祀、宗教等原始文化活动逐渐形成的,劳动方式的演变,推动着体育发展与变革,体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
人类在原始社会,为了生存经常与动物和环境斗争,必须学会走、跑、跳跃、攀登、投掷、游泳等各种技能,通过掌握以上技能,改造自然,同时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发展了跑、跳、投、攀等能力,原始社会体育运动就这样在劳动中产生。原始体育动作来源于劳动动作,且现在的走、跑、跳跃、攀登、投掷、游泳动作既是体育动作也是劳动动作,知识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相同的都是通过身体参与、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种内在联系是体育与劳动融合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
李砺研在 《人的劳动起源与人的体育发勃一一对体育起源问题的再思考》认为“劳动既是人的生母又是人的产儿,体育是劳动与人的双进化产物”。徐素卿、王少云、李砺研对体育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分析,虽然有所分歧,认为体育不能与生产劳动等同,但原始生产劳动是体育的起源,体育不是与原始劳动同时产生的,通过劳动变成人以后,有了劳动技术、技能的传授才诞生体育,二者虽有区别但更有密切关联。
原始社会的文化活动,常常以原始祭礼仪式作为媒介或载体,慢慢发展,兴起、昌盛;正是如此在祭祀仪式中一些原始的体育形态逐渐形成,通过祭礼仪式逐渐发展,逐渐丰富和完善。从原始至现在劳动方式的变化,是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藏族社会文化类型是藏族社会劳动的市场分工依据,直接影响体育的市场供给内容与供给方式,专业分工催生了体育的需求,市场分工决定了大众的体育消费需内容和方向。
科技发展社会现代化,给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人们身体机能的衰退。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精神文明也不断丰富,艺术是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产物,当人们过度追求艺术享受时,会导致身体衰败和精神软弱。为了防止身体衰退,培养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人们就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增强身体机能,锤炼意志品质,从而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用体育培养精英,实现文武结合、动静结合。既要使学生的身体变得孔武有力又要让学生心灵手巧,有足够的活力,有必要的野性。体育与劳动融合实施劳动教育,既是以“劳”育人,又是促进体育与劳动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
从1980-2018年,尤其是有数篇文章研究了体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劳动方式的演变与体育发展的关系。孙威的《〈国富论〉的社会劳动分工对体育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指出社会劳动分工理论体育选项教学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社会分工提高劳动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用劳动分工的原理指导体育教学,使学生长时间从事某一项体育运动,有助于运动技能形成,提高该项目运动水平,避免多个短时间学习不断切换导致的教师教学效果低下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宋迎东、耿业进在《从人类劳动方式的演进审视体育的发展》中从马、恩唯物辨证理论出发,提出人类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对体育有不同的需求,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体育的性质和表现形式也不同。天然经济时代一切身体活动都是为了生存,难以区分劳动与体育运动,初期体育发展因社会需求不明显,融于宗教、娱乐、竞技等社会文化而混沌发展。现代的体育是随着教育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不断现代化,科技化,为了身心健康,体育成为人们维护健康、愉悦身心的第一选择。
两者之间的联系:原始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体育动作很多来源于劳动动作,二者动作的基础相似。走、跑、跳跃、攀登、投掷、游泳等动作既是劳动动作又是体育动作。人体参与体育运动和劳动不仅需要运动系统肌肉、骨骼及神经系统参与,而且需要呼吸、心血管系统等共同参与,协调作用才能完成。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都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促进心肺功能发展,增强体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高度关注青少年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认为“劳动是德育、美育、体育和智育的基础,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而这种劳动更多指的是体力劳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中阐述了,体力劳动在塑造身体形态、平衡心脏和神经系统、培养意志品质、调节精神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两者区别在于:体育动作常需要全身多个系统和多块肌肉协调工作才能完成,追求的是动作的质量,效果或健身质量;而劳动动作动作相对简单,对动作的自身要求不高,追求的是丰硕的劳动成果,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运动。因为体力劳动是为了完成劳动任务获取劳动成果,对动作的幅度、协调性要求不高,所以锻炼效果不及体育运动。而且人们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同一个动作反复重复,易产生疲劳,甚至导致肌肉劳损。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缓解体力劳动疲劳,
原始劳动阶段决定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体力,为了增强体力提高劳动效率也是原始体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是国家根据但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的鼓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国民体质,培养人们顽强意志品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能力的体育促进生产劳动的制度。在当时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发展,又提升全国生产力。
在原始劳动时期和现代社会,在环境相同情况下,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增强人体活动能力,身体、心理承受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效保护劳动者远离疾病,保持良好工作心态,促进生产劳动效率的根本保障。原始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效率需要强健的体质作保障,现代高强度、精密度的流水线,和现代化的数据分析,需要精细化动作、敏捷反应、缜密的思维,这些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和强化。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产生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都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缓解、清除。
藤原健固通过对日本韩国、日本和中国2394人进行问卷调查,用X2=乘法检验,对体育运动的实施及其对劳动观是否有影响的问题进行调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劳动的态度是“肯定且积极的”。安徽师范大学马飞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体育锻炼原理在皖江城市带农业劳动中的应用研究》,对农业劳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育锻炼原理在农民健身和农业劳动中的应用措施。合理饮食、结合劳动前准备活动和劳动后放松活动,来达到预防肌肉和关节受伤以及劳动后的身体肌肉放松,以此帮助身体疲劳的恢复,减少饮食不均不合理产生身体不适和疾病,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谭华在《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体育》中指出,体育可以提高劳动者身体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人们职业素质和补偿单一劳动带来的消极影响。
九江职业大学张柚华,九江学院李亚敬、陈建红、杨勤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劳动准备素质与职业的适应性。
常见的劳动如:搬运器材、布置器材、器材回收等,这些劳动是课堂教学、业余训练和比赛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布置器材、搬运器材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如跨栏教学和比赛,栏架的搬运,栏架高度的调整,栏间距的丈量,起跑之第一栏的距离丈量,110m栏与400m栏架的调整等既耗费体力也需要专业知识确保劳动正确。“体力活”与“技术活”有机结合,是实施劳动教育,树立学生正确劳动观的有效实践载体。
志愿者是体育竞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共有10万赛会志愿者在61个业务领域的2940个岗位上提供赛会服务;40万城市志愿者在北京街头的550个站点提供城市服务;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助手、“安全员”是常见的,也是保障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教学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志愿者、教学助手等劳动岗位不仅需要辛勤劳动,更需要掌握体育知识,这种以专业知识指导实践的劳动岗位体验,是中小学体育与劳动融合的重要实践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或技能,常常会依据教学需要模拟各种情境进行教学,由于劳动动作与体育动作很多相同之处,又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容易,教师常在体育教学或技能学习时模拟劳动情景辅助教学。体育动作的发力或形式与劳动动作相同或相近时,教师利用迁移原理,通过学生练习劳动动作熟悉发力方法或动作形式,利用迁移原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和技术。劳动情景模拟和劳动动作辅助教学是体育与劳动融合实践又一途径。
劳动教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的理论基础是,体育起源于早期劳动,原始社会体育锻炼是为了提升劳动力,今天体育锻炼也能促进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动作与体育动作虽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劳动教育可以促进体育发展,而体育也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融合的实践基础是体育教学、训练及竞赛之中劳动元素,劳动情景教学和劳动动作在技能教学中应用,志愿者和教学助手等角色体验都是体育与健康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的载体。
由上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案例,二者融合切实可行,融合的目标是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