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王 雪 杨诗跃
2022年高考已顺利落下帷幕,本次高考中,辽宁省地理学科的命题为辽宁省自主命题,试题难度适中,题型结构稳定,体现了不同难度水平试题的合理调配,保障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拿到基础分的同时,也能拉开部分学生差距,使具有创新能力、地理思维、综合素养强的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人才选拔;试题选材上,重点围绕时事热点问题,使试题达到学科素养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时代背景与教学要求,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对本次试题进行评析:
1.紧密贴合冬奥,展现大国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冬奥遗产成果丰硕,实现成功办奥和区域发展双丰收。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对国家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强有力的牵引作用。我们把冬奥筹办举办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区域交通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联动更加紧密,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等冬奥场馆精彩亮相,成为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北京冬奥会在推进全民运动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巨大活力,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实力与责任担当。
【例1】(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4~16题)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图1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图2 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14~16题。
图1
图2
14.据图可知
( )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
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15.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 )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
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16.古杨树赛场夜间气温的垂直变化多出现在天气图中的
( )
A.等压线稀疏区 B.气旋大风区
C.等压线低值中心 D.气旋降水区
【试题评析】本组题目以2022年2月4日至20日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为背景,以冬奥会滑雪场地为切入点,为考生展示了两幅图像,分别是地形图和气温日变化图,考查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及对气温日变化成因的判断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气温日变化情况和地势起伏状况解答两个赛场的气候问题。既体现对时事热点的关注,符合时代大势,又没有脱离地理基本知识,回归基础,让学生于时事中察觉地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2.聚焦能源发展实情,突显绿色发展理念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总结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成就时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本次试题选取与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的区域发展、新旧转化对比、经济效益等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绿色发展视角关注国家能源结构优化问题。
【例2】(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0,11题)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利用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了绿氢生产基地。图3为氢能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图3
10.“绿氢”相对于“灰氢”和“蓝氢”
( )
A.产业链条复杂 B.制备过程无污染
C.储存运输安全 D.终端应用零排放
11.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原因是“绿氢”
( )
A.生产布局更加均衡 B.距离消费市场更近
C.生产成本更加低廉 D.可提高能源利用率
【试题评析】本组题目的情境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面展示“蓝氢”“灰氢”与“绿氢”多角度的对比,实则将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进行对比,直观体现了能源的清洁程度,需要学生读图并逐一分析选项推出正确答案。通过了解三种能源的优缺点,分析对区域的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突出可再生能源在经济生产中的优点,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社会能源多样化的特点,思考能源清洁问题,题目整体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又考查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观察与比较的能力。
【例3】(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9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镍矿是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镍矿资源占全球总量3%左右,但消费量居全球第一。印度尼西亚低品位红土镍矿储量丰富,易开采,难冶炼。2006年后中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投资采矿。2014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布禁止镍矿出口政策后,中国企业利用其全球领先的低品位红土镍矿规模化冶炼技术,开始在该国建设镍冶炼厂,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图4为2006—2016年中国镍矿进口量及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镍矿进口占中国镍矿进口总量之比变化图。
图4
(1)据图说明中国镍矿进口的基本特点。
(2)分析中国镍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风险。
(3)依据材料阐述保障中国镍资源安全的途径。
【试题评析】本组题目第二问涉及我国镍矿资源的储量及对外联系,是镍资源与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机结合。通过材料与设问指出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安全问题,材料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帮助学生分析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两大镍矿生产国镍矿的生产特点,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的国家制度来回答第一问中有关我国镍矿资源的进口特点。第三问“保障中国镍资源安全的途径”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要求学生充分感受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意识。
3.渗透五育融合,促进综合发展
新时代的教育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顺利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有关2022北京冬奥会滑雪运动的单选题也渗透体育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体育运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质与健康。
【例4】(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与较强的耐污染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目前达到国内总消费量的85%左右。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为应对产需缺口,各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黑龙江省发布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标准后,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发生了变化,2018—2020年,玉米的补贴价格上升,播种面积在下降,总产量有所下降;大豆的补贴价格在下降,播种面积在上升,总产量在上升。玉米与大豆轮作可以保障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合理和粮食增产。(注:图表略)
(1)说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的意义。
(2)据表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选择种植玉米或大豆的影响。
(3)分析玉米与大豆轮作对土壤的作用。
【试题评析】该题涉及大豆种植,材料中透露出我国大豆市场空缺大、进口大豆占比大等信息,引导学生回答前两小问。材料中提及的“玉米与大豆轮作”深入我国农业发展,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围绕“国之大者”粮食安全问题,又让学生深入我国农业发展,彰显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有序推进,渗透劳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树立大局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五育融合”,学生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在“融”、目标在“合”。融,就是要在课程中“融汇”、在教学中“融入”;合,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内容整合,在评价考核中进行目标统合,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知行合一。
1.深化基础性内涵,致力《课程标准》落实
试题强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对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引导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学习重心攻克难点,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地理思维。下文例8在地下水分布特点流向及原因方面设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推理能力,还考查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回归教材本真,考查内容贴近生活与教材基础知识。
【例5】(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2,13题)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12,13题。
12.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13.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试题评析】本组题目以祁连山为自然地理背景,在水分利用效率上设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的掌握,通过定位祁连山的具体位置以及其所处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运用自然界水循环原理等基本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体设题并未脱离基础知识,强调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方能行稳致远。
2.突出多样设问,培养创新意识
试题通过多样化设问方式,加强试题开放性与辩证性,在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教学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的培养,打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的学习与复习备考模式。
【例6】(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4题)一般情况下,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图5为沉积剖面及其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5
3.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4.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积物 D.冰碛物
【例7】(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5,6题)下梅村位于武夷山东、梅溪下游,四周群山环抱。村落始建于隋朝,清朝时成为闽北地区茶叶的集散地与通往欧洲的“万里茶道”的起点。当溪横穿村落汇入梅溪,历史上经过数次改造。表1为宋、明时期当溪的改造内容。图6(图略)示意目前该村落布局。据此完成5,6题。
表1
5.宋朝、明朝当溪改造的目的分别为
( )
A.供水;防洪和水运
B.供水;水运和养殖
C.防洪;防洪和灌溉
D.防洪;养殖和供水
6.图中茶店在村落中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交通 B.茶园
C.客流 D.地价
【试题评析】例6和例7两组选择题的设问皆为由题干循序渐进,从题干中选取关键信息进行解答,且涉及时空观念、宋明两代不同的治理方式与目的,将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结合,考查学生时空观念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再次锻炼了学生将不同时间的同一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体现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1.注重综合思维,培养尺度意识
试题基于不同要素、不同尺度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区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发展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例8】(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8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会造成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低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改变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方式。某科研团队研究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简称TDS,即每升水中所含的溶解性固体量)分布特征,发现TDS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图7(图略)示意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值的分布。
(1)分析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分布并推断地下水流动方向。
(2)简述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3)说出为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
【试题评析】本组题目以汾河流域的山西盆地为背景,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地和谐等角度,综合分析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例6中海平面的变化也体现对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的把握,通过对两条河道的综合理解,从地理位置、人地协调、功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河道修理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不同功用,引导学生发展综合思维,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适度于动态思维,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相统一的哲学原理;在命题中融入历史与政治等学科素养,体现对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考查。
2.拓展区域认知,引领深度教学
试题基于不同类型的区域,从区域特征、区域关联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区域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环境、通过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的观念。如例5考查祁连山地区的蒸散发率,蒸散发率虽为题中提出的新概念,但是其构成要素如有机物质点量、蒸发量、蒸腾量皆为最基本的地理要素,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区域特征对每个单独的要素进行分析且进一步把握好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材料中的新概念与所学基础知识相结合。在例1中,结合北京冬奥会时事热点,基于对北京及张家口滑雪场地和不同地点气温日变化的分析,从区域视角认识不同滑雪场地所需的地理条件,需要学生对地形、气候等不同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不同要素对于区域之间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区域关联、区域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2022年的地理高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筑牢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教考衔接,遵循《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性,突出考查思维品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科素养,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创新,这与我们抓基础、促提高、启创新的备考策略与高考方向基本吻合,因此笔者建议在之后的高三备考中要坚持这一策略,多带领学生见识紧扣时事的新题,且一定要能回归到平时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上来,训练学生应对新题与实际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绝大部分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及主观题的答案都是从题干中得来的,做对题目与准确把握题干密不可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备考中就养成深入分析材料的习惯;最后要加强思想教育及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与思想品德能力,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