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周懂灵
核心概念首先在西方科学教育界提出,是经过检验且位于学科中心位置的科学观念,对广泛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具有解释力,具有很高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是组织整合本学科许多一般概念、原理和理论的少数关键概念。它是组成地理学科课程的关键概念,是构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节点,学科核心概念能揭示学科本质、整合学科知识、构成学科课程内容的骨架,并在学科各学段都具有可教性与可学性。
地理核心概念是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袁孝亭在《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中提出: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地理都从空间看什么: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并由这六大地理问题衍生出了相应的核心概念:地理位置与分布;地理特征与差异;地理因果关系;地理过程;空间的相互作用(空间联系);人与环境的关系。
1.试题呈现
【例1】(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8题)(节选)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 605.2 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 430人,常住人口2 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图略)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答案】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2.试题简析
试题材料包括图文材料(图片进行了删减处理),对文字材料里有效信息的获取、筛选和解读,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是解决本小题的关键。试题的问题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措施类”问题,贴合了试题命制常见的设问方式,即小切口设问,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3.题目关键概念的解读
(1)合作
①何为合作?——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②谁跟谁合作?——该村(Z村)与外来企业合作。
③合作的实质是什么?——在“你有我无、你无我有”的前提下,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目的。例如,Z村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充足等优势却亟须提高收入,而外来企业则有资金、技术等优势却对生产性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存在需求,两者的“供求”差异决定了合作的方向。
(2)收入
①收入是什么?——此处指经济收入。
②收入的来源有哪些?——劳动收入、租金收入、利润收入、利息收入、剩余收入、股利收入、版税收入、资本收益等。
4.基于核心概念的解题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例2】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略)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解决此问题,需要对设问进行如下的拆解:有没有建桥的需求性?有没有建桥的可行性?建桥(对环境)有什么影响?针对上述拆解,基于核心概念展开相应的思维线索:河在哪里?河是什么样子?有哪些因素影响建桥?建桥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解题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例3】葡萄喜光,耐旱。图4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图4
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答案】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解决此问题,基于核心概念角度对设问进行如下的拆解:当地的位置信息有哪些?葡萄种植的水分来源有哪些?顺坡垄是什么样子的?坡度较大地区的顺坡垄与灌溉有何因果关系?顺坡垄与径流有何因果关系?采用顺坡垄种植为何能产生适应当地气候的作用?具体解题路径如图5所示。
图5
根据以上例题分析,可以将一般思维路径归纳为如下结构模式图(图6)。
图6
在实际的问题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比以上结构模式图更复杂、更多层次的推导过程,并且往往会遇到一些能力障碍而无法达成理想的结果。例如,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不充分、对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的理解不足、相关知识原理的推理逻辑不准确等,这些也正是教学过程中亟须提升的方面。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概念的解读,加强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核心概念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持续性的理解,并且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地理思维。概念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地理概念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深度思维的建构过程。例如,进行“海水盐度”的教学时,如果直接罗列一堆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让学生读记,往往事倍功半。建议应先对“海水盐度”的概念进行解读,进而设置系列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海水盐度的高低,只有这样的深度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到位并形成深刻记忆。很明显,概念的学习也是学生提高地理专业术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2.强化核心概念的提取与解读,提升学科思维
进行地理试题的训练与讲评时,应加强对核心概念的提取与解读,加强从核心概念到一般概念,从上一级概念到下一级概念的层层推导训练。在精选高质量试题的前提下,应注重挖掘试题里显性与隐性的“地理位置”“事物分布”“区域差异”“尺度关联”“人地关系”等核心概念,然后根据不同的设问,联系所掌握的必备知识与生活常识,进行“原因分析、过程解析和可持续发展建议”等针对性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构建地理概念体系,形成全面的认知观
为了避免在地理问题探究过程中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一方面应该在新授课或是试题解题时注意以概念为本,引导学生构建地理概念体系;另一方面,在看待地理空间一切事物时,应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没有人类的干扰下,自然界各地理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种要素始终维持着动态平衡。又如,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事物普遍存在差异性,只有在充分了解区域的特征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分析区域关联与区域发展。
地理学科的多数试题都能运用核心概念思维方法展开探究,只有掌握了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并通过长期的规范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并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各种情境之下的地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