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散文以情胜者,能感人肺腑;以理胜者,能启人深思。好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都因其包含的真挚感情或理性哲思而意境深远、脍炙人口。
请写一篇散文,描写一处景物。既可以是风景名胜,也可以是平凡花草;既可以是人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也可以是你独处的一片天地。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我的风景
◎高笔畅
假日的清晨,我捧着一本书,来到“我的风景”里,朗声诵读。(开篇点题,呼应题目“我的风景”。)那些优美的词,被我的嘴巴捡起,跳跃着跌进水里,随着轰隆隆的水声,流向远处,灌溉了谁家的玉米?谁家的棉花?又是谁家的果子?……(比喻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语言富有感染力,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优美的词”化成有形的事物,“跌进水里”“流向远处”,营造出一种意境。)
这里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龙首渠遗址的一处,它的上游是有名的龙首坝。滚滚黄河水被引入龙首坝,再经过龙首山幽深的隧洞来到我的脚下,水从洞口奔涌而出,似乎携带着一路的艰辛、千年的故事。这处山坳三面环山,一面通向这片平原——这片生我养我的村庄。我常常从村子里沿着河岸,来到这三洞汇合的地方。说来真是奇怪,河道里两三米深的水竟然毫无声息,与刚出洞口时的汹涌奔腾截然不同。洞口与河道是听觉与视觉上的两个世界。(这一段联系历史,增加了景物的厚重感,同时也交代了这处景与“我”的渊源,回扣了“我的风景”这个主题。)
这里是我的风景。这片叫不上名的黄土丘有着历经千年的沧桑,这里时而混浊时而清澈的水淌着千年的岁月。这不成风景的风景,如同这里的人民一样,默默无闻地痴守着这片土地。(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个实用的灌溉水渠只是一处“不成风景的风景”,然而它却“如这里的人民一样”“痴守着这片土地”,引人思考。)
这里是我能触摸到的历史。最古老的隧洞是龙首遗址,得益于坎儿井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因位于北边,村人称其为北洞。洞口是厚重的石头,常年被水打磨成深褐色,光滑可鉴。其次是东边的洞,它在民国时期进行了第一次修复,但由于黄土松散性的原因,当时没有突破技术难题,修洞期间频发坍塌事故,最终放弃。我曾听母亲说,在她的童年时期,这里是不流水的,她和小伙伴们曾大胆地去过洞口,抚摸过那冰凉的刻花石头,后来重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多次想象过触碰那洞口散落的石头的情景。(加入母亲的故事,使景物与自己的关系似乎更近了一层,引人遐想。)西边的洞与东边的洞在地下相通,在地面上是独立的,隔着分水闸楼抬头遥遥相望。(描写了三个洞口的分布情况,中间插入历史,体现了景物的层次感。)
这里是我能感受到的真诚与质朴。远远望去,三条水流分别从隧洞口默默流出,三个分水闸楼静静地立于水上,周围的黄土山头光秃秃的,没有秀美的风景,也没有络绎不绝的游人,更不用说“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雄壮,“三万里河东入海”的盛大,“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阔远,“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绚丽了。(以白描的手法写景,不加烘托渲染,体现景物的独特韵味,作者的情感倾向也不言而喻。)它自有它的真誠与质朴,每到冬春灌溉的少雨季节,三个水闸同时开放,黄河、洛河的水便从隧洞缓缓流入干渠,再进入各个村庄的支渠,携着肥沃的泥沙流进每一片庄稼地。(语言朴实而富有情感,表达了流水千年不变的使命——灌溉庄稼,滋养生命。)
这里是我深深眷恋的故乡。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背叛故乡的人,从小学起我便离开了它,在外求学,每到节假日才能回到这里,呼吸着带有新鲜泥土气息的空气,想象着像我一样离开家却痴心不改的流水,是如何奔向它的使命。(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完美地呈现本文的主题,“我”和“我的风景”都在奔向自己的使命,呈现出了深远的意境。)
【陕西渭南市尚德中学】
◆学生点评
李子沂:这篇作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表面上看,本文写了这个灌溉工程遗址的历史、周围景观、特点等各个方面,但其实都是围绕中心“使命”展开的。作者有条不紊地为我们介绍景物、叙述历史,继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使命”这一主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温情,每一处写景似乎都有这个主旨的体现。
赵一博:这篇散文语言质朴,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的写作技巧,写景平实却很有味道。平平常常的语言,没有惊心动魄的叙述,没有严肃刻板的论证,没有刻意为之的煽情,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热爱与赞美,让人感受到一种坚定与执着。
申若彤:本文的结构安排得很好,以“我的风景”为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对景物的描写自然而有序,由河道静静的流水写到洞口的景观以及周围的山,层次分明。
贾泽茜:本文表面在写风景,但风景里边全是对故乡的眷恋,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的热爱,融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同时故乡的景也带给作者人生的启示。这样的写法使文章意境深远,对读者很有启发意义。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不错的写景散文,作者并没有单单写景,而是依照抒发情感的需要来安排写景顺序,情景交融、字字含情。景、情、理有机融合,情的表达、理的加持使景物不再只是客观之象,更有了主观之意,让文章在表现景物的同时,情理互现、意境深远。所描写的景物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当下现状;既有景物的外在特征,又有景物的内在气质,景物也因其有层次感而意境深远。本文以“我”对景物的情感为线索,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将一个厚重的主题“使命”写得温暖而美好。主旨的表达全部融进写景、叙事、抒情之中,不露痕迹、不事雕琢,而自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之感。结尾将对故乡之景的喜爱升华至对故乡的眷恋,意境深远。
◆教师提纯
这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以下几点供同学们写作时参考。
1.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这篇作文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将与风景有关的历史和人文故事一并娓娓道来。描写风景时适当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引用、对比,以白描手法居多。情感的表达也很真挚感人,非常具有感染力。虽然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
2.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本文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要求,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是本文的情感线索,全文始终围绕它展开,主旨明确。开头先点题:假日里,“我”在“我的风景”里读书;紧接着写“我”与景物的渊源:这是故乡之景;接下来开始介绍景物的历史、特点、风貌等;最后呼应开头与题目,结构完整。景是故乡景,情是故乡情,景物与人一样痴情地坚守并追寻自己的使命。
3.以情感为线索,写景角度新颖。
本文没有像一般的写景抒情类散文那样,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传情达意,而是以情感表达的需要来安排景物的描写顺序,写景角度新颖,行文过程流畅自然,将情感的表达与景物的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生命的律动,构造了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