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2022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五周年。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江苏省委工作会议的新部署、新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勇于“挑重担、扛重责”,敢为善为,务实落实,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国务院联防联控27条最新措施要求,努力做到既不层层加码又能管控到位,确保不发生规模性疫情。
筑牢“防在前”屏障。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细落实重要关口、重点机构、重点场所和重点人员防控措施。持续关注境内外疫情变化,积极推行“落地检”,全面推广“场所码”,倡导主动报备信息,特别是紧盯涉疫地区来徐返徐人员,强化“三公(工)”数据联通共享和落地排查,多渠道、全方位严防输入风险。
落实“早发现”举措。落实常态化防疫早发现十条措施,切实强化监测预警,核酸检测全面推行风险严检、应检尽检、重点抽检、区域筛检、愿检便检,严格落实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加强发热门诊规范建设和零售药店、小诊所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哨点”作用,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隐患。
做好“快处置”准备。健全完善平急一体指挥体系,建强市县常驻专班、外防输入专班和应急处置专班,始终处于激活联动状态。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隔离管控、医疗救治、物资保障能力。面对突发疫情,快速精准处置,确保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扑灭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省委工作会议强调,要敢为善为、奋发有为,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2022年上半年徐州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尽管面临多重困难挑战,我们切实增强“勇挑大梁”使命感,锚定目标、加压奋进,促进经济加快回升向好,确保全年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多措并举纾困解难保住市场主体。持续加强助企纾困政策宣传解读,深入开展“政企交融汇”等活动,加快落实各级退税减税、降费让利、包挂帮扶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做到精准滴灌、直达快享。发挥“一人一企、助企帮扶”机制作用,用好“徐企通”一站式惠企服务平台,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缺工、缺资金、缺订单等实际困难,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有更大牵引力。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提速项目建设。坚持线上、线下招商相结合,扎实办好重点招商活动,大力招引链主型、基地型项目,力推每个板块在重特大产业项目上实现新突破。紧而又紧推进“765”计划、省市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和民生实事项目,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做好要素保障,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回升。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相关促消费、稳外贸等政策措施,促进消费提振和外贸提质。
持之以恒提质增效推动产业转型。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优化重大产业布局,重抓“343”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力做强工程机械产业,加快壮大新型能源和“双碳”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速培育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材料、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促进钢铁、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二次转型”,加速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委工作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将抓住用好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一难得机遇,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迅速展开系统工作布局,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打造全国同类地区转型示范样板。
注重创新主体扩量。壮大科技型企业力量,坚持招培并举,引进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创业团队、初创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确保年内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推动中小企业做专做精,锚定“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专注主导产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研发、试验孵化和实现量产的能力,年内新增一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
注重技术供给增效。深化“揭榜挂帅”等机制,紧扣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支持企业靶向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环节。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落实技术转移奖补政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高质量运营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注重载体平台提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重点培育云龙湖实验室、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地等重大载体,打造徐州经开区、高新区、淮海科技城等创新发展引领极,推动四家省级高新区争先进位,持续推进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事关徐州未来发展和区域发展大局,我们要抓住用好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真正把中心城市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深入研究谋划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积极争取省出台新一轮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政策,争取国家支持批复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重点打造大郭庄、高铁新城等13个片区,推动城市组团联动发展,加快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水平。
高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全面推进90项城建重点工程,重抓功能性项目,大力推进东部绕越高速,地铁4号线、3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一中新校区二期,市中医院新院等项目,年内确保彭祖大道快速路、城东大道高架主线通车,全面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实施城市更新,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力争两年内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104个市区易涝积水点全部治理完毕。
高质量改善农村环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扎实推进农房改善、道路建设、垃圾收集和污水治理,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推动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年内新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75个、特色田园乡村15个,促进乡村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省委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切实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更多财力投入民生改善上,扎实办好年度52项民生实事,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突出稳就业促增收。紧盯高校毕业生、返乡建筑工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打好“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大力推进援企稳岗,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持续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加大农民工欠薪问题整治力度,扎实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动居民“四项收入”全面增长。
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扎实做好困境妇女儿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帮扶救助,清单化解决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突出防风险守底线。坚决维护政治安全,高度警惕、严密防范其他领域风险向政治领域传导。守牢安全生产堤坝,抓好“三年大灶”收官,强力推进百日攻坚清零行动,统筹抓好危化品、城镇燃气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扎牢金融安全防线,全力化解各类金融债务风险。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推进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