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联杯/张卫民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项产品与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发挥着关键作用。当今多数国家与地区森林面积呈递减趋势,但我国森林面积不减反增,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政府实行的各项森林资源保护政策,如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重大林业工程[1]。然而,我国的森林资源存量虽不断上升,但人工纯林比例过高、林分结构不理想,导致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不利于优质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因此,亟需增加林业资金投入,实施森林资源提质增效行动,增强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增加林业资金投入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以更好地激励经营主体开展森林保护和质量提升活动,而生态补偿制度就是一个普遍认可的理想政策工具。
目前,森林生态补偿问题也是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与焦点之一。在国际上,对于生态补偿的提法多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PES)[2-3],在森林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补偿参与者行为分析和农户生计的影响[4-5]、经济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下的补偿效果评价、森林生态补偿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6],以及补偿政策的施行对于森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等[7]。国内研究在森林生态补偿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机制设计及影响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8-10]。虽然国内外森林生态补偿研究与项目不断推进,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在对相关文献计量分析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研究现状的综述性文章较少。为此,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当下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整理该领域主要研究状况并得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厘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话题的网络关系,并着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的总体趋势是什么?②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的阶段特征与研究热点是什么?③森林生态补偿主要研究哪些领域?④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希望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能为推进森林生态补偿学术研究、优化相关政策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共同开发的数据发掘与可视化软件[11-12]。该软件着眼于文献的识别,提取并分析主题信息,将文献主题、关键词、作者和机构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呈现的“科学知识图谱”发现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本结构、分布情况和特定规律,挖掘文献底层信息,并直观展示相关信息和信息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3]。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集(https://www.cnki.net/,2022年6月访问)。设定检索主题词为“森林生态补偿”,时间跨度为1990—2022年。在通过识别并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和非学术性文章后,最终保留了1846条记录,最早的记录来自1993年。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整理分析,基于CiteSpace.5.8.R2设置参数:设置切割时间为1年,设置阈值为Top 50,节点类型的选择为关键字(节点类型决定CiteSpace分析的目的)。
论文发表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演进态势和发展阶段[14]。将样本文献按年度统计绘制折线图(图1)可以发现,从1993年至2022年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的年度文献数量呈先上升,然后波动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图1 1993—2022年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年度发文数
由图1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93—2000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也是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的“萌芽时期”,该时间段内森林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一阶段的政策大背景是各项法律、制度制定中提出了生态补偿或者与生态补偿相关的概念,催生了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如1984年颁布并在1998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其中提到“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也涉及关于缴纳污染物排放超标的费用,以及奖励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内容。这些宏观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出台,促使广大学者对森林生态补偿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是2001—2007年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文量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逐步趋于成熟。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2004年森林生态补偿基金正式设立,这标志着我国在森林资源领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确立;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同时,伴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等重大森林生态补偿工程的推进,学术界迅速作出了回应,2007年森林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发文量达到历史峰值(145篇)。
三是2008—2015年的波动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文量虽然呈现波动情况,但年均发文量在70篇以上,处于较高水平。这一时期距离1993年开始探索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已过15年,学界在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理论成果,相关政策也逐渐演进完善。2009—2011年,我国陆续出台或修订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这些政策均涉及了生态补偿相关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这一系列的法律、制度的出台推动了森林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而大量相关研究也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完善,二者相辅相成。
四是2016—2022年的稳定发展阶段。相比于之前两个阶段,这一阶段关于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的发文量有所下降,年均发文量趋于平稳。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化,生态补偿制度和相关政策也逐步完善。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与《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同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均对生态补偿实践做出了重要指导。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也着重提到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分别印发了《林草局关于进一步放活集体林经营权的意见》《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均对生态补偿作出指导。2019年,针对森林生态补偿的方式和模式等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配套措施。随着政策与制度频繁发布,相关研究发文量稳步发展,表明森林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发展健康平稳。
另外,通过分析近几年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文献[15-16],发现该领域近年来未出现较高影响力的文章。目前,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角度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已逐步成为热点,该视角下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破解当前以政府主导的财政支出为主的补偿政策现状,促进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同时有利于地方社区的生计支持和惠益分享公正性。然而,结合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发现,目前对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是未来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潜在重点领域,因此应当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并加强此领域研究。
在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聚类分析时,选择具代表性的引文数量、关键词高中介参数,梳理解读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重点,展望未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17]。
3.1.1 文献被引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是衡量文献质量、研究深度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文献认可度的重要体现。本文将1990—2021年以来森林生态补偿相关文献的被引频次从多到少进行排序统计,得到该领域传播力和影响力前20名的文献(表1)。
表1 森林生态补偿文献被引频次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文献被引次数最高的是曹明德撰写的《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18],被引用442次,被下载4030次。该文题目虽未提及森林资源,但文中主要内容均为探讨森林资源领域生态补偿的立法与实践,在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具有很大影响力。该文献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及作用,第二部分通过森林生态补偿立法与实践发现自然资源领域的立法空白和法律缺位,提出建立多层次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被引用次数排名第2位的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该文由李文华等撰写,是森林生态补偿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典文献。该文系统梳理国内外森林生态补偿理论研究、总体框架、补偿方式等内容,将发达国家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及实践与国内森林生态补偿的实践做法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在理论基础、法律基础、多元化融资渠道、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需要完善的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19]。分析被引次数排在前20的文献的具体研究方向,发现其中有10篇文献集中研究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制度及政策评价方面,可见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设置,以及制度与政策制定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此外,在具体问题的分析方面,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也是一大难点[20-24]。
3.1.2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分析
关键词高中介中心性可以衡量关键词的重要性,是不同研究热点之间的关键枢纽。通过计量分析得到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按照中介中心性高低进行排序,选取中介中心性最高的8个关键词(表2),它们代表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发挥了基础作用,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群体。
表2 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
选取的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0.1)分别为:生态补偿、公益林、生态效益、森林资源、区划界定、国有林场、补偿标准、森林。这些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在研究热点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联接作用,充当研究热点之间的桥梁,对整个研究领域产生很大影响,辐射众多研究主题。因此,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均值得深入挖掘。
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较多文献共同探讨的主题或议题,厘清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明确学科的演进路径,窥探发展前沿。关键词能够很好地表征文章研究热点。因此,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科学研究方法,利用科学图谱对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热点、演进路径和发展前沿进行分析。
3.2.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热点议题、议题分布和议题安排[25]。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分析文献中关键词集中程度与相互联系的有效工具,关键词聚类分析则可在共现分析基础上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与核心。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补偿相关研究记录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与关键词聚类分析,对文献进行宏观可视化,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并由此分析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热点。
图2 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本文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数量有139个,连线条数为269条,网络密度为0.028,图谱有效。本次分析捕获的关键词共计139个,其中频次不少于10次的关键词达23个,文献关键词词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研究领域的侧重点,表明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已经初步成型,研究基础扎实。选取的词频最高的10个关键词(表3)分别为:生态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公益林、森林资源、补偿机制、补偿标准、问题、对策。其中生态补偿(频次202,中介中心性0.5)、森林(频次111,中介中心性0.1)、生态效益(频次105,中介中心性0.3)是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中热度最高、持续性最强、研究基础及研究地位最高的3个议题。同时,补偿、公益林、森林资源、补偿机制、补偿标准、问题、对策等研究议题也具有很高的热度。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广大学者的关注点。
表3 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提取最终生成的聚类图谱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0.4624,大于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值)=0.8014,大于0.7,表明聚类结构是令人信服的。从关键词聚类图谱来看,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聚类节点大于5的共有8个类团,分别是补偿、生态补偿、商品林、生态效益、森林生态、现代林业、管护经营和激励机制。聚类类团的Silhouette(S值)均大于0.7,表明类团成熟稳固,聚类效果良好。观察聚类图谱,不难发现大多数类团之间存在重叠现象,仅有类团#5独立于其他类团,该情况从侧面反映了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融合倾向。
总体而言,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围绕着“生态补偿”“森林”“生态效益”三个主要关键词形成一系列的研究热点。结合具体文献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大量文献围绕森林生态补偿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关于森林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26-29];二是关于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探索与思考,分别从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资金来源、制度保障等各方面进行统筹研究[10,30-32];三是关于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制度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启示,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33-35];四是关于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研究,主要是围绕补偿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和测算方法开展研究[22,36-37]。
3.2.2 演进路径分析
文献关键词的共现时区、出现的频次和聚集分布的时间线可以概括总结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路径[38]。观察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图4)中关键词的聚集分布情况,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演进路径与文献发文量年度分布情况一致,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从关键词语义概括,1993—2000年的高频关键词为“森林”“补偿”“生态效益”“分类经营”“林业基金”等,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研究以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理论、补偿的理论基础、补偿资金来源等为主,为初步探索阶段;2001—2007年的高频关键词为“生态补偿”“补偿标准”“补偿制度”“补偿机制”等,反映这一阶段主要从机制构建、政策演进、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研究,属于实践应用阶段;2008—2015年的高频关键词为“存在问题”“激励机制”“法律制度”“森林碳汇”“生态环境”“补偿方式”等,反映了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开始进行适应新形势下的问题修正、机制调整和新路径探索等研究,为动态监测系统升级阶段;2016—2021年的高频关键词为“森林旅游”“影响因素”“现状”“管护经营”“林下经济”等,从中发现这一阶段研究内容逐渐扩展,研究面更为广泛,包括了森林生态补偿的对象范围和数量的确定、现状问题的分析、补偿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多种补偿模式研究等,体现出森林生态补偿逐步走向市场化与多元化,如福建省南平市探索的“森林生态银行”实践就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补偿模式[16],该阶段属于归纳总结深入研究阶段。
图4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3.2.3 发展前沿分析
词频激增、变化率高的关键词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前沿,关键词突现性探测图谱分析可以显示某一议题衰弱或兴起的情形,因此可以用来辅助预判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进行关键词突现性探测,得到15个突现词(图5),并且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个关键词的兴起与衰弱时间。
图5 关键词突现性探测图谱
从关键词突现性探测图谱可以看出,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总体上有一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突现关键词不断变化。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早期集中在分类经营、林业基金、防护林、商品林等方面,结合具体研究文献分析,对应时间段的研究主要从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39],设想根据“谁受益,谁投入”原则向森林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受益团体、部门和个人收取森林培育补偿经费[40-41]。之后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讨论森林类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各种问题[42-43],包括森林生态补偿政策进展与经济分析[44]、机制构建的条件分析等[45],因此,这一时期突现的关键词有生态效益、效益补偿、补偿制度。此外,分析突现的“对策”与“问题”这两个关键词,发现研究方向逐步转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中遇到的具体问题[28,46],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的研究偏向于学术性与政策性,较少涉及商业性。2015—2021年的突现词有补偿标准、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生态补偿、森林旅游,从文献关键词突现的角度上可见,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和补偿模式的探索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突现词“补偿标准”与“影响因素”从2015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补偿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才能被各利益相关方所接受,而在现行测算方法下确定的补偿标准与实践的匹配度仍无法满足需要。近几年的相关文献[10,30]和突现词“森林碳汇”“森林旅游”有力印证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森林生态补偿逐步向市场化、多元化发展,突显市场化补偿方式及多样化补偿模式。综上,可以判定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研究、森林生态补偿影响因素,以及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构建等是近年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此外,由于本文中各类图谱的分析是依托于历史文献中的关键词统计分析,并不能很全面地体现一些新兴研究热点议题,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出现的新议题。如近年来基于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政策着力点,从特许经营、生态产品溢价、产业生态化等多个角度推进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有力地完善了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从政府规制和激励驱动的视角揭示受益企业和城镇居民参与森林生态补偿对实现共建共享环境治理格局的贡献,这也是对森林生态补偿市场化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时间序列分析、文献被引分析、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分析、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时区和突现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梳理出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脉络。
(1)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受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森林经理学、生态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广泛关注,呈现显著的多学科交融特征。
(2)将文献年度发文数量结合政策实践,发现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文献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从关键词聚类延续时间线分析,近几年没有出现较大影响力的文章,或需对该领域的难点议题进行聚焦研究。
(3)文献高被引分析表明,法学是目前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科;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分析得出,“生态补偿”“公益林”“生态效益”3个关键词在研究热点之间起到最为重要的联接作用,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4)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初步探索、实践应用、动态监测系统升级、归纳总结深入研究四个阶段;生态补偿、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中热度最高、持续性最强、研究基础及研究地位最高的3个议题;森林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补偿标准、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等议题有望延续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未来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深度剖析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森林生态补偿是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政策工具,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现实需求。由于目前存在森林生态补偿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众参与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与困境,因此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厘清相关问题出现的根源,其次分析实践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反映,探索以纵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价值交换为主,辅以市场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积极性的路径。我国幅员辽阔,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特定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科学性、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二是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测算研究。补偿标准是森林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焦点,合理的补偿标准不仅需要考虑资源禀赋,还需要考虑补偿主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受偿主体的受偿意愿。目前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主要从投入成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意愿三个角度进行测算,从现状来看,存在“一刀切”并且补偿标准过低问题,不利于提高林农经营管理森林的意愿[23],不利于构建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现阶段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形式各异,测算结果千差万别,与实践不匹配,需要从理论层面解析森林生态的价值来源,不断优化标准的测算方法,还需要研究拓展补偿资金的来源。
三是森林生态补偿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关联性研究。森林生态补偿不仅具有社会治理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作用,通过森林生态补偿手段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提升公众对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认知,使公众逐渐主动参与森林质量提升活动,进一步促进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从而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多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林地产权也多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不仅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还能增加农村集体及农民的收入,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乡村振兴。厘清森林生态补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传导机理,以及森林生态补偿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性是很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四是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补偿原则、补偿范围与对象、补偿主体与客体、补偿标准、资金来源、配套机制等多个方面。森林生态补偿的资金流向可分为横向补偿与纵向补偿,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使纵向补偿机制与横向补偿机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过去、当前乃至未来学界与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
五是加强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当前,我国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直接转移支付,这种方式造成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补偿标准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因此需要探索多元化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在保证森林生态效益不降低的基础上提高营林效率,如地方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另外,需进一步明确“保护者受偿、受益者付费”原则,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化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当前,可基于我国已初步成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同时探索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