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高海华嘉兴市科技局局长
2021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将科技管理职能定位由“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调整为“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抓政策”替换为“抓改革”,且“抓改革”的顺位排在“抓战略”之后、“抓规划”之前,彰显出“规划”要服务“战略”、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抓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这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指明了方向。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这个引擎的“点火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重要论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最紧迫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近年来,嘉兴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奋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和科创高地,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新举措,着力突破现有体制障碍,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序中名列第22 位,连续获得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蝉联浙江省“科技创新鼎”,2021 年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达到3.3%,连续十五年位列全省第2 位,其他主要科技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创新态势持续向好,逐步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嘉兴打造共同富裕典范城市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 年)》。根据国家、省工作要求和部署,嘉兴市科技局紧紧围绕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扎实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科研经费分配改革、科创载体评价改革,谋划出台科技新政3.0 等一揽子改革举措,力求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作为科技活动的重要部分,高效的科技管理才能真正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为惠企便民提供应用支撑。在“嘉兴市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上迭代升级的“浙里加计扣除”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所需要时间从约30 个工作日减少到约30 分钟,并为企业提供了市级研发中心无感认定等功能。
强化市级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出台《新型研发机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改革完善市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科研诚信”经费管理新模式,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经费自主使用权,将科研单位从繁琐的经费管理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近两年,嘉兴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持续提升,2021 年占比14.48%,比上年提高2.84 个百分点,均居全省第1 位。
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修订《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突破财政支付体系限制,实施更为精准的分类管理,探索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县(市、区)备案制,打通县(市)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研发人员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渠道,编制全市域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建立统筹全市的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探索开展公益类科技项目和创新类人才项目经费包干试点,为公益性科研单位和优秀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创载体,科创载体更需要创新发展,嘉兴市不断从体制机制改革出发,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适应新发展阶段新的要求。
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补齐嘉兴市企业研究院、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两块短板,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2021 年全市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达4204 家,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61.58%,均列全省第1位。深入实施企业研发“两清零一提升”行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77%,百强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浙江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并获评省新型研发机构,天通集团、青莲食品等10 家企业也相继成立了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华友钴业启动“330 科研计划”,将在三年内投入30 亿元科研经费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卫星化学等多家企业也正致力于加快全球研发中心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有效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抢占一批前沿技术制高点。
加强院校创新载体引建。以国家战略和嘉兴市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目标,重点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和若干重点发展领域,坚持前瞻引领,对标世界前沿,突出原创导向,加强院校创新载体引建。深化清华长三院“深根计划”,支持清华长三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谋划建设10 个高能级专业实验室。支持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做大做强,南湖实验室数字生命与智能医学团队在国际干细胞领域顶级期刊《细胞·干细胞》上发表论文,报道胶质母细胞瘤相关重要科学发现,启动生物药物中试基地科研平台建设,力争挂牌生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南湖研究院“三个五”建设,打造高端人才队伍,建成国内最大无人体智能实验场和10 亿类脑神经元云平台,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提升科创载体服务水平。分批梳理发布科创载体创新资源图谱,首批选派20 名人才科创专员进驻10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对接服务,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技术向产业转化。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科技评价机制要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创新载体分层分类绩效评价。近年来,嘉兴市陆续引进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南科大、浙大、北理工等研究院,以及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路空协同立体交通产业研究院、乌镇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载体。各地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创新载体与产业联系紧密度不足、产业支撑力尚未显现、载体分类定位不够明确等问题逐步显现。为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质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嘉兴市探索建立了创新载体分层分类周期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加强创新载体跟踪监管、科学引导。
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色”评价。在海宁、平湖、嘉善等地区试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管理办法,针对评价对象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创新投入,兼顾创新产出,引导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嘉兴科技城展示馆——智立方
评用结合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以高层次科技人才共享为主要抓手,融通嫁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和需求,避免市内企业、科研院所之间“互挖”人才,破解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招录难的困境,构建“人才双聘、资源共享、创新协同”新模式。同时,探索构建政府主导、人才自愿、国资运营的企业人才集合年金模式,强化政策供给,更好地引进、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外国人来华方面,探索实施外国人来华一窗通办,将需要25个工作日分开申请的工作许可、居留许可集成到一个窗口,最快5 个工作日便可取得双证。探索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对信誉良好、外国人管理运营情况较好的企业,其所聘的外国人办理来华工作证延期时,在提供2年期的商业保险承诺前提下,可给予2 年期的工作证。
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资本、落于产业。科技创新活动存在不确定性高和跨周期的特点,对金融资本支撑的需求较高。不论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还是以股市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其所带来的资源配置作用都能让企业融资环境得以改善,通过风险分散机制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经营环境。
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市场打造有为政府,立足创新补足市场短板,大力增加科创金融有效供给,推动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科创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创金融专营机构等,授权建立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专属客户的信贷标准,探索差别化管理方式。探索开展政策性科技保险试点,通过分层分类支持机制,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科技保险体系,完善嘉兴市科技金融系统化建设,不断增强科技行业抗风险能力。积极完善科创基金体系,鼓励高新区、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发起设立天使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
建立常态化院企、银企双向对接机制。建立健全院企、银企双向对接机制,深入推进双向“揭榜挂帅”活动,每月组织专场对接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为“用之需”与“研之能”搭建桥梁,聚焦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横向合作,促成一批院企合作项目,以此推动嘉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重组建立科技中介行业协会,协会成员由原来的22 家增加到66 家,服务范围涵盖了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事务、财务审计、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领域,吸纳更多成员单位的同时也扩大了服务范围,更好发挥科技服务作用。建设“技术经纪人赋能与管理”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联动社会组织力量和数字化改革成果,共同打造嘉兴市技术经纪人队伍,探索技术经理人模式,形成工作合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试点,支持嘉兴学院、清华长三院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配合省科技厅完善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模式,通过浙江网上技术交易市场3.0(职务成果转化在线场景应用),参与构建“转移支付”成果池。牵头成立G60 科创走廊科创路演联合体,不断迭代升级科创路演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协同共享、自由流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时代是深化改革的时代,也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发展大势,深化市情认识,用改革精神推动创新,用创新方式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强劲“动能”努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强大“势能”,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为嘉兴市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和科创高地、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中争先进位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