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思想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2022-11-30 04:07张书宇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古典园林

张书宇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高度压缩的城镇化进程,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方式引发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追求速度与数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系统化、精细化、生态化的规划方式成为主流。同时,新时代的城市问题是整体性、系统性的问题[1],城乡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平台,是推动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催化剂,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发展面临转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哲学的缩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智慧与知识的结晶,是汇聚绿色健康生活理念的栖居场所。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是城乡规划汲取营养的优良选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体系,这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凝聚着中国智慧。中国古典园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对于周边环境的利用、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空间景观的精细化打造等方面无处不蕴含着哲理,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带来诸多启示。

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乡规划

城市是一个由人口、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以及生态、能源、环境、气候等自然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复杂系统,城市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在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向存量,由数量转向质量的背景下,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区域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防控国土空间结构失调和无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因此,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融入到高质量发展建设大局中,从高质量发展建设大局重新思考城乡规划的时代定位与历史担当[3]。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充分汲取各方营养。本文通过解析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思想,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工作提出有益借鉴。

3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思想

3.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营建原理进行了全面概括,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概括出了中国古典造园的基本原则[4]。西方人自古就崇尚“形式美”,强调在园林中人工痕迹的表现,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本应该是自由生长的花、草、树木都被统一修剪为各式的形状。而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5],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会尽可能再现“自然山水”的模样,例如颐和园就是仿照西湖的风景在本身已有的地形上进行设计的,并且两者各有别开生面之处。

3.2 资源利用,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条件,再现本土的自然景观类型[6]。中国人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产生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景的中国古典园林,充分依托自然本底和区域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园林规划与建设。因此,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农业生产模式和乡土植被类型等构成的自然资源状况和区域景观类型,既是中国园林设计的首要条件,也是园林空间布局和构成要素的主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4]。

3.3 舒适宜人,诗意栖居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景观环境舒适宜人,是当今时代追求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的典范。例如,江南地区众多的私家园林会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气流形成过堂风,园内挖湖堆山以利于排水和便于植物生长,而“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目的是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上吹过,更加凉爽宜人。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从多个角度凸显“诗意”的营造,把光、风、水、山等自然元素引进空间,确立诗意空间的物质属性;用情感理解空间,以情感化设计表达场所精神和生命本真的自然状态,奠定诗意空间的生活基调。

4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思想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4.1 规划编制理念——因地制宜,问题导向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充分展现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造园思想,恰当的设计手法不仅展现出优美的景观形态,又充分发挥出不同地域的特色。城乡规划编制也应树立因地制宜的编制理念,在进行区域、城市、乡村等各个规划编制对象的功能与形象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结合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因地制宜地制订规划政策,摒弃“一刀切”的做法和盲目照搬模板的规划方式。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编制应更加深刻识别地方发展“基因”,高度注重规划建设区对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超越就城市论城市的单一线性思维,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思路谋求城市发展。

4.2 规划编制视野——部门合作,要素统筹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石、树等皆为一个整体,共同营造出曼妙的园林景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组合,而非机械堆砌。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编制也要进行部门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城乡规划要主动协调土地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促进部门之间“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协作治理,统筹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无论是宏观尺度的城市群规划、都市圈规划,还是微观尺度的城市规划、社区规划,都要将规划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考虑规划所涉及的各方面要素,统筹空间、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子系统的规划与管理,构建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联系网络[7]。

4.3 规划设计手法——师法自然,城绿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讲求师法自然,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形成了“一池三山”“瘦、漏、皱、透”等山水选择与配置的传统[8],而对于自然要素的恰当处理也正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的编制应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从流域、区域等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落实退耕还湿、河湖水系连通等重大工程。在微观设计层面,应大力提倡海绵城市的设计手法,通过采用渗水性铺地、建造雨水花园、实施屋顶绿化等方式提升城市的绿色生态水平。同时,规划的实施与建设应采取低冲击式开发模式,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新格局。

4.4 规划空间布局——有机开敞,集约紧凑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精巧、收放自如,打造出紧凑有机的空间结构。城乡规划也要将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视为生命共同体,统一规划,共同治理。区域规划应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快速便捷的交通走廊为骨架,进行有机开敞的空间布局,构建生态环境友好、生活便捷高效的区域系统。在城市规划结构上,因地制宜倡导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有机布局“绿廊、绿楔、绿心”,并对城市的山水田园体系进行梳理整合与活化利用,使城市不仅成为显山露水、诗意栖居的家园,还能凭借生态优越的自然条件带来多元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要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平衡的固有思维,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引导人口适度向新城区疏散,进行功能集约、多元混合的土地空间布局。

4.5 规划设施服务——以人为本,品质提升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安全家园是重要议题之一。城乡规划应当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对人的心理、尺度等细微的考虑,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应该体现多元主体的诉求,因此,规划过程中要联系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主体,兼顾不同背景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凝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方面,应当借助大数据分析、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科学布局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并对其进行品质化、智慧化、绿色化的提升(见图1)。

图1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思想对城乡规划的启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凝聚着众多优秀的思想和智慧,是城乡规划这个不断发展的年轻学科进行汲取和学习的优质对象。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阶段的重要议题,但是城乡规划如何变革以促进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本文通过系统归纳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从不同层面总结出“规划编制理念——因地制宜,问题导向”“规划编制视野——部门合作,要素统筹”“规划设计手法——师法自然,城绿融合”“规划空间布局——有机开敞,集约紧凑”“规划设施服务——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几点重要启示,从宏观到微观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希望能对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古典园林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为社会经济和民生利用服务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怎样读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