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

2022-11-30 07:46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274100李俊杰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变法研究成果史学

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274100)李俊杰

高中历史新教材于2019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其中必修教材采用通史体系,选择性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采用专题史体系。由于新教材问世时间不长,因此目前关于新教材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围绕新教材,从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角度进行探究,期望得出一些有益于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一)为课堂注入新鲜养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总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而史学研究成果具有常研常新的特点。在历史课堂上恰当使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养分。

(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课堂如何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一大挑战,而将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史学研究成果一般基于新的史料得出,是对历史做出的不同于以往的解释,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史学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

(三)高考命题导向

高考历史学科命题人多为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某些方面的研究颇有造诣。高考命题主张能力立意,反对死记硬背,命题人选取的材料往往出自史学研究专著或者论文,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以2020 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为例,第16 题的人口密度图源于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发展史》一书,第18 题的材料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的《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第19 题的材料摘编自英国马克曼·艾利斯的《咖啡馆的文化史》等,这几道题都是基于相关的史学研究成果命制的。史学研究成果在试题中的渗透,既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二、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须关切教师专业发展

(一)学校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应建设图书阅览室,订购史学研究方面的期刊,如《中国史研究动态》《世界历史》《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让教师及时了解史学界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并基于此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申报教科研课题,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在利用好新教材的同时,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做到教研合一。教师应处理好教材与史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将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尝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案例

【例1】《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融入角度: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教材正文部分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是正面和积极的,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向学生说明,史学界对此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郝松枝认为全盘汉化的政策,尤其是对门阀士族体制的移植,使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而腐化则是导致北魏亡国的根本因素[1]。教材编写者也许也考虑到仅从积极方面评价孝文帝改革不全面,于是在课后“学习拓展”部分提到“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改革中的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引发了六镇起义、河阴之变,致使北魏很快灭亡。

【例2】《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融入角度:唐朝的藩镇与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对唐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材中提到“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 多年。”李碧妍认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的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以及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象的帝国前期还要长[2]。

(1)企业两化融合绩效持续扩大,两化融合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企业在两化融合“人”、“财”、“物”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加大,两化融合的扩大器和倍增器作用逐步显现,关键业务环节集成水平的增强能够带动企业业务效率的大幅提升。尤其在上市企业中,两化融合水平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且这一关系在大型企业中尤为显著。

2018 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25 题体现了史学界对藩镇的研究与关注。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藩镇不等于藩镇割据,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上供的藩镇只有7个,约占总数的1/6,其他藩镇都少上供或上供,这表明藩镇并没有控制朝廷的财政收入,所以A 项不选。从表1 看不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所以B 项不选。河朔型藩镇拥重兵以自立,自己任免官吏,不上供,损害了中央的权威,所以C 项也不选。安史之乱后唐朝又延续了100 多年,结合史学研究动态,可以得出D项正确。

【例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 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融入角度一:关于科举制度的研究动态。

本课第一目讲的是选官制度,重点论述科举制。关于科举制,教材正文给予了积极评价:“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学思之窗”部分设计了一道思考题: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我们知道有关影响的问题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因此应该给学生拓展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如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仅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等等。黄留珠曾指出,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科举制度的推行,特别是八股取士,还带来了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3]。

融入角度二:《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以及它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本课题是“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但由于版面有限,教材并未单独设目来讲述,而是将其作为拓展内容放在本课最后的“探究与拓展”里。“探究与拓展”中的“学习拓展”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以及它在法制史上的地位。本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但鉴于高中学生查阅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一实际情况,教师有必要把相关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且完整的法典。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部分,其中仅唐律得以完整保存。唐高宗时再次修订唐律,长孙无忌等人撰写了《律疏》30 卷,并逐条解释律文,以便各级官吏执行。律文和释文合为《唐律疏议》。这部法典不仅对后世影响至深,成为往后各朝制定法律的蓝本,而且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史学研究成果和教材内容,可总结出《唐律疏议》的特点:礼法并用、高度融合;科条简约、规范详备;酌量古今、用刑持平;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超。《唐律疏议》地位: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还超越国界,泽被邻邦。

【例4】《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 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融入角度: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第三目,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未被提及,是教学的难点。课本正文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仅有两段,一段讲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另一段讲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文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介绍较为简略,于是教材编写者在“学习拓展”部分安排了相关的任务,以深化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请就此次变法某个方面的措施查找资料,了解其争议所在。

教师可以青苗法为例,让学生了解争议所在。青苗法规定地方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借贷者五户或十户结合,互相担保。此法的用意在于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资金问题,防止民间高利贷趁机盘剥农民。按规定,借贷是自愿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强制借贷的现象,甚至演变为政府发放高利贷,引起了社会不满。

900 多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的争议很大。从南宋到清末,绝大多数意见否定王安石变法。进入20 世纪后,史学界出现了总体上肯定王安石变法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又从新的角度再度否定王安石变法。

四、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意义

高中历史新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当下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新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课堂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可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文理分科模式被打破,历史选考人数尤其是优秀考生数大为增加。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可以预见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基本不会下降,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经常引入国内外史学研究成果,这在使历史试题变得新鲜的同时,也增大了其理解难度。如何让学生适应新高考的变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多年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仅依靠教科书远远应付不了新高考。借助史学研究成果,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探究性、学术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3+3”或者“3+1+2”成为高考新模式,历史成为选考科目之一。高校文科类相关专业一般不排斥选考历史科目的学生,有意报考人文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而历史类专业基本都要求学生选考历史科目。让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一些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高中历史知识,还可以引导将来填报历史类专业的学生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变法研究成果史学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徙木立信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徙木立信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