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楠
(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知识的认知和渴求日益加深。在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博物馆逐渐引起人们的认同与推崇,其文化教育功能不断得以拓展、延伸和强化,成为人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渠道和场所。由此,对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2015 年,习近平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1]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挥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我国各级博物馆积极和学校等教育机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合作深度不够、受众不广泛等问题。因此,研究博物馆与学校的互动机制,对于发挥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中国最早认识到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是晚清时期从事翻译工作的王韬,他提出,博物馆可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还可以通过文物,“资考鉴者之一助”,以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研究。[2]1992 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出版《卓越与平等》,该书提出为社会公众服务应是每个博物馆的使命,而且是每个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其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性。[3]根据国际博协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于2010 年出版的《博物馆学关键观念》, 博物馆教育是梳理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 通过知识整合、 激发兴趣、 获得新体验, 以帮助观众取得成就和获得个人发展。[4]李瑞娟将“博物馆社会教育” 定义为由博物馆在博物馆范域内所实施的, 以激发受教育者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情感和传授文化遗产保护技能为目的, 针对观众进行得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5]
可见,博物馆是人们获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在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因此,寻求与学校等教育单位的密切合作,是博物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抓手。
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离不开博物馆与学校的深入合作。馆校合作就是博物馆和学校为实现彼此的目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策略,促进教育产品供给的共建共享行为。美国博物馆联盟将馆校合作定义为双方在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博物馆基于兴趣和能力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最成功且持久的行动。宋娴认为馆校合作是基于教育本身的深度合作,涉及方方面面,例如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社会等,博物馆应作为承担者和参加者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与辅助。[6]14胡双双提出馆校合作是馆校双方基于彼此内在需求,关注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通过各领域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文物资源相结合的一种行动。[7]
国外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非常密切。早在1910 年,美国博物馆教育先驱肯特(H.W.Kent)就提出,博物馆应该为学校师生提供教育服务。他认为博物馆与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各地区教育行政系统的支持和参与。[8]1920 年英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的《博物馆与教育的联系》报告中指出,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学校教师应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找到适合发挥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具体合作措施。[6]2420 世纪30—70 年代,美国的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社区”建设,一系列教育项目蓬勃发展。美国博物馆界始终重视“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使命,面向各类人群提供其所需要的展览、体验和探究内容,并与学校、社区等保持紧密的合作。[9]301
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是从戊戌变法时期正式提出,认为博物馆要与教育界紧密合作,以达到辅助学校教育的目的,随后馆校合作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强化。中国最早进行馆校合作的博物馆可追溯到1905年张謇建成的南通博物苑,[10]此时博物馆被当作学校教育的后盾,合作形式以简单的游览参观、馆藏资源外借为主。进入21 世纪后,在传统教育面临改革背景下,馆校合作在规模及合作内容方面均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宁波多所博物馆联合发起的文化大篷车走进校园活动等。
目前,国内外馆校合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德育素质培养、教师培训等。例如,海南省博物馆与海南中小学、高等院校的“234”馆校合作模式:“2”即依靠两种资源——博物馆和学校;“3”即共建三个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4”即开展四种活动——“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学校走进博物馆”“教育师资力量的共享”和“志愿者队伍建设”。[11]136
课程建设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在此方面具有重大贡献,他们联合设计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采用博物馆和学校双师授课、课程内容上将零散的博物馆文物资源重新组合编排,使得课程内容相互关联,更加系统化,被誉为馆校资源融合的典范。[12]此外,运城博物馆运用馆藏资源构建校园美术第二课堂,该课程利用运城博物馆丰富的展陈藏品及资料,将课堂教学知识作为基础,从美术教学活动入手,面向对美术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并通过美术展览、绘画临摹、剪贴、比赛展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分析。[13]可见,运城博物馆所开发的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和美术素养。
德育素质培养方面,首都博物馆与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课程教学、暑期学生专业实习、实验中心建设、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14]10海南省博物馆与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举办爱国主义主题展览时邀请学校师生进行参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1]137明孝陵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以馆校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教育服务工作。例如连续多年坚持开展“文化宣传进校园”活动,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0 多所高校开展历史文化宣传,宣传形式包括讲座、流动展览、问卷调查等,内容包括打造“我身边的世界遗产”和“南京明文化”“南京孙吴文化”宣传教育品牌及钟山风景区文化,希望高校青年起到文化接收和再宣传作用,以所有高校为试点最后推广到各个方面,循序渐进宣传博物馆文化事业,扩大文化宣传范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中间人。[15]
教师培训方面,日本长崎历史文化博物馆面向对博物馆及历史文化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及公众,开展每两个月一次的研修活动并提供培训证书。此外,研修班学员之间可互相交流教育计划与教学案例,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年终举办实践报告会,以加强馆校合作教学效果。[16]因此,关注教师职业发展也将是博物馆加强馆校合作、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措施。
从渭南博物馆文化教育工作的现状看,现阶段渭南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但是与国内外先进的馆校合作形式相比起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学校的合作仅是简单的“引进来、走出去”模式,总体上缺乏继续加强深度合作的助推力,双方教育者联系不紧密,相互不了解等,其主要问题可概括如下四方面。
渭南博物馆宣教部开展了多项与学校合作的社教活动,例如走进乡村小学为偏远乡村学生讲解渭南人文历史,及“灵通名人故事、品味先贤家国情怀”专题导赏等,体现出渭南博物馆十分重视馆校合作,但在活动形式上基本都以博物馆为主导,即大部分社教工作是由博物馆内部讲解员来完成,而学生仅是简单地参与其设计的教育活动。具体表现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馆校合作课程时与学校教师交流较少,没有邀请教师参与到课程设计中,以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缺乏联系,同时也没有学习之后的反馈和总结,使得学习效果甚微。而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和时间来发掘博物馆馆藏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馆藏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而是把博物馆的参观活动当做学校学习的调节,以致博物馆参观对学生的帮助并不直接。究其原因,主要是渭南博物馆的专业教育人才匮乏,博物馆宣教部主要由讲解员组成,心理、教育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较少,组织馆校合作活动时没有从专业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心理及需求,且馆校双方交流少,直接影响了馆校合作活动的教育效果。
通过观察馆校结合的整个过程,发现渭南博物馆社教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以致不能很好满足学校教育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凑,过于分散,缺乏目标导向;第二,博物馆人员在进行相关课程讲解时,仅仅是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没有给予学生更加深入地引导和互动;第三,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校教育联系不紧密,渭南博物馆现有的社教课程大多数是根据讲解员自身特长和爱好或自行根据展览内容与传统节日进行设计,设计课程前期没有对学校师生做调研,学校也只是根据博物馆现有展览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导致博物馆设计的课程无法满足学校教育提出的具体需求。
渭南博物馆现有的馆校合作对象以小学生为主,例如暑期与北塘小学合作,开展第四届“小小讲解员”培训,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现场讲解能力,增进小学生对渭南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培养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另外,与渭南市临渭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合作,邀请十余所小学的200 多位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体验。但与高校及教师的互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博物馆科研人才匮乏,导致其整体科研能力较差,因此在与高校教师合作方面还不够深入。今后与高校合作过程中,渭南博物馆可从暑期学生专业实习、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展开合作。
目前国内外馆校合作项目的类型众多,例如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访问、博物馆进校园、教育活动专题策划、第二课堂项目、教师专业培训等等。据调研,渭南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仅是简单的“引进来、走出去”模式,项目类型单一,并未涉及教师专业培训、教育活动专题策划等深度合作项目。国内外经验表明,馆校合作的成功开展,需要双方工作人员具备更高水平的能力与素质。而拥有高素质的馆校合作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培训,因此,人员培训是促进馆校密切合作的基础。在馆校合作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性的角色,他是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利用者和学生学习的规划执行者。因此,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手段,加强教师对馆藏资源的认知,提高教师运用馆藏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并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建立良好关系,是二者开展合作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建立馆校合作专项工作组。国内外经验表明,完善的组织机构是馆校合作深入开展的基本和保障。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宣教部下设服务接待室、讲解培训室、公共教育室、宣传推广室、影视制作室等。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按照教育对象将馆校合作项目分为教师项目、成人教育项目、家庭教育项目、阐述性媒体项目与学生项目。因此,渭南博物馆可在现有部门的基础上,成立馆校合作专项工作组,使得宣教部人员分工更加明确,更具专业性。具体可以建立以“联系人制度”为核心的馆校联动机制,即委派专人负责教育合作项目的具体策划、筹备、组织和实施工作,为双方长期合作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此外,博物馆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供学习与体验教室,为馆校合作营造专业的学习环境与气氛。
第二,培养高素质博物馆教育专业人才。博物馆教育人员是建立博物馆与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将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关键。建立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育人员队伍,是馆校合作的基本保障。渭南博物馆虽然设有宣教部,但是从事科学教育的专业人员较少,其学历背景、相关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博物馆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馆校合作的持续发展,应当加大培养博物馆教育专业人才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选聘标准;二是要加强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可分为博物馆内部的岗前培训及测试,以及到有关学校进行学习与调研,同时与学校有关教师加强交流沟通,具体包括了解学校的科研计划和到大学进行深造等;三是博物馆教育人员可到学校学习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培养自身教学能力,争取能够和学校教师共同对相关课程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在具有专业素养的博物馆教育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相关知识。
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之间的紧密互动促进馆校合作有效开展的相关研究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博物馆教育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学校的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理解力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才能满足学生及教师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博物馆要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需求,加强馆校双方的教育研究与业务交流。博物馆宣教人员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不能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要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博物馆应积极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争取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馆校合作课程设计等列入学校学生的培养方案及教师科学研究项目中。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出现,要及时进行沟通,调整合作活动有关事项。具体实施时,可以定期委派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或利用寒暑假成立馆校合作项目小组,共同研讨特色活动开展、课程设计等,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学习机制。
第一,探索教师职业发展培训项目。一些综合实力强的博物馆在教师培训领域做得尤为出色。例如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就以培训科学教师的基地而闻名,其在博物馆开设“教师学院”,分为“新学员项目”“暑期学院”“教师领导力项目”等。[9]303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教师资源中心”与大学合作推出“学分制”进修课程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师对博物馆关注度的有效手段。[17]但基于渭南博物馆实际,以上可作为后期目标来完成,当前要开始探索教师职业发展相关项目。例如可邀请教师参加博物馆系统内部的交流培训,参与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从而提高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而人员培训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培训形式可以是参观博物馆、邀请专家讲座、举办专题研讨会、实践指导等。
第二,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高校合作是馆校合作内容的重要方面,此方面首都博物馆与北京联合大学的合作尤为突出,如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联大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举办的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参加历史系培养方案研讨会,双方又联合召开了“北京学研究基地与首都博物馆深度合作与融合发展研讨会”等,取得良好效果。[14]13因此,渭南博物馆具体可在科研项目、学术研讨会、科学研究平台、课外实践等方面与高校进行合作。在科研项目方面,鼓励馆内员工与高校相关教师合作完成科研项目。馆内员工可与高校人文、艺术及教育等学院教师在各领域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为他们提供所需研究资料,还可以与高校教师共同编写渭南历史人文系列丛书。博物馆还可提供论坛场地与高校合作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例如有关黄河流域渭南段高质量发展、秦东历史文化的学术研讨会等;共建科研平台方面,可与渭南乃至西安高校共建研究基地,例如与渭南师范学院打造秦东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史记》与司马迁研究基地、黄河文化·渭南故事研究基地等。课外实践方面,一是可以与高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鼓励高校每年组织新生进入博物馆,学习和参观渭南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渭南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对家乡及母校所在地的喜爱与归属感。二是可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场所,为历史、文化、社会学甚至营销、展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培训课程。例如可根据白水县杜康造酒文化,制作造酒工艺流程相关展版,邀请食品等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学习,亲身体验造酒工艺。以仓颉造字故事为起点,邀请人文、书法等相关专业学生,为其讲授语言文字的由来,邀请书法专家教授古代书法的不同字体等课程。博物馆讲解员也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博物馆讲解课程的培训,讲解员可以将自身的实践经验直接传授于学生。另外,可邀请美术或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馆内对文物进行绘画或艺术设计,并将绘制好的作品进行收集,与相关高校共同举办渭南博物馆大学生创作展览等。
第三,建立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志愿者服务队伍是馆校合作较常见的内容,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不仅为学校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具体可通过比赛等形式招募一批各年龄段的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普通话、礼仪、背诵讲解词等相关培训,并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馆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中。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的考核,建立相关奖惩体系,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建设一支不同年龄段且高水平的学生志愿者队伍。
馆校合作课程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渭南博物馆在馆校合作课程方面仍不成熟,仅开发了线上的微课堂,且课程内容主要以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介绍为主,与文物相关的课程较少,且并未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设计,使得其效果甚微。因此,加强馆校合作课程的研发和设计,是渭南博物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措施。
首先,在对馆校合作课程讲授之前,博物馆教育人员要与学校教师进行对接,基于调研结果,共同探讨活动内容与过程,形成一个科学、实用、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方式与行程。一方面,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的课程目标,设计具有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性的讲解词,利用馆藏资源设计与学生深入互动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参观学习,并及时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参观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博物馆教育人员及教师要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馆校双方须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讨论。课程内容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生学情、学时等进行合理选择。课程应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精心设计,构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体验内容及评价标准,并编写与课程相配套的教材、教师教学参考资料包、电子教程等。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要共同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展览资源以及优秀的专家团队服务于教学,共同探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研究教学形式并进行双师授课。在双师授课教学过程中,馆校双方的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首先学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博物馆参观学习引导,然后博物馆教育人员完成博物馆展厅内的授课及讲解,讲解内容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为主,最后学校教师完成校内的总结课程,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与交流分享为主。
据调研,渭南博物馆现有的馆校合作活动较分散,没有形成长期合作的动力与机制。馆校双方的长期有效合作需要博物馆与学校双方有长远的合作态度和工作规划。首先,博物馆可通过划拨馆校合作专项经费等措施,对参加馆校合作的博物馆教育人员及教师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提高馆校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博物馆要积极与市、区、郊县教育部门合作,力争将博物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体系中,组织学校来馆开展长期固定的教育活动。
在馆校合作工作较为突出的博物馆中,共同的特点即在于他们普遍重视活动的评估与反馈。因此,渭南博物馆要积极完善馆校合作评价体系,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以检查馆校合作工作的效果。首先,博物馆要对馆校合作项目进行监督、了解项目进展并及时督促,项目完成后要对其进行评估和反馈,具体可邀请专业机构、学校学生、教师等主体进行多元评价,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衡量馆校合作工作的重要指标,从而提高员工的重视程度。其次,要重视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合作形式。博物馆需要充分重视馆校合作,要求员工对每一次活动进行整理,并总结反思与改进,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尤其要重视学校学生给予的评价与建议,因为学生能够反馈出其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对此博物馆要鼓励员工开展详细的学生行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学生的感受与评价,也可邀请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调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喜好与学习需求,以及更倾向何时来馆参观学习等,从而对馆校合作项目进行调整和改善,进一步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的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