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蕊,周吉光
(1.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北京 100039; 2.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30)
数字化时代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纸质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而尝试进行数字化转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从“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两方面“加快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对于纸质媒体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改革方向,媒体融合是变革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数字社会,信息传播也经历了口口相传、纸质媒介和数字媒介等不同方式。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纸质媒体不再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纸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对于纸质期刊而言,要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期刊传播知识的方式进行改革,提升社科期刊读者的阅读体验,最终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知识获取的需要。
社科期刊是学术期刊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着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探索,同时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改革发展正能量的社会责任。社科期刊作为专业期刊,具有专业性强、小众化、针对性强等特点,因此面临读者需求和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双重压力。[2]为了更好地提升社科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服务读者,社科期刊要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积极完成数字化转型。
新兴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对纸质媒体带来挑战,同时也为传统纸质期刊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更多机会融入社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部分社科期刊开拓新的议题和新的视野[3],采用跨界融合的方式,谋求不同方向的发展,有的社科期刊走精细专业化路线,以增强用户黏性和忠诚度;有的走市场化路线,基于市场机制进行灵活多样的办刊模式。与此同时,在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也受到当前部分新兴媒体“重热度、轻深度”“重速度、轻高度”“重形式、轻内涵”的影响,导致部分社科期刊一味追逐市场热度,过度进行媒体营销。很多社科期刊不顾自身读者群体的特征,盲目迎合所谓“热点”问题,造成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
优秀的社科期刊,除了需要高质量的文章外,优秀的编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传统纸质期刊办刊思维的影响,社科期刊编辑更多注重专业编辑能力的培养,忽视信息技术、媒介素养等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社科期刊的出版发行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期刊编辑进行系统化和一体化设计。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很多期刊编辑由于能力素质单一,很难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尤其是不能运用融媒体的思维去优化编辑流程,影响了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社科期刊作为专业化的学术期刊,不仅要围绕读者需求进行深耕细作,更要不断优化出版模式,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社科期刊出版模式单一问题较为突出,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出版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很多社科期刊仅仅将期刊定位为学术文章发表的平台,没有充分考虑读者与作者学术交流和学术能力成长的实际需求,使期刊功能单一化。另一方面,出版手段单一,没有充分利用新型数字化媒介来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在数字化时代,社科期刊出版模式单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期刊从业者结合自身办刊定位和行业特色,从组织架构、人才激励、经营策略、出版流程等多方面出发,开创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办刊模式。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科期刊选择了多元化发展办刊道路。多元化发展不应以牺牲期刊的品牌价值为前提,而应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办刊过程中,很多社科期刊对多元化发展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选题多样化就能满足更多的读者群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会提高。事实上,这种狭隘的多元化最终使期刊丧失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社科期刊要始终坚持学术导向、读者导向和价值导向,明确自身的办刊定位和服务群体,在自身专长的领域内进行开拓和创新。因此,真正的多元化,不是办刊方向的分散化,而是要在明确办刊定位后,进行多角度、多途径、多维度的深耕细作,为读者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学术服务。
媒体融合背景下,社科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期刊编辑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传统纸质期刊编辑通常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和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编辑功底。但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由于媒体资源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需要期刊编辑具备编辑专业素养、媒体素养、数字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编辑要熟悉新媒体领域的运行规律,了解媒体融合技术最新的发展动态,不断成为“学术交流的对话者”“多元需求的服务者”和“新兴媒介技术的运用者”。[4]
媒体融合引发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社科期刊的社会价值定位产生一定的挑战,因此除了能力素养外,社科期刊编辑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站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科期刊始终保持正确的办刊方向。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杂志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回信中,也重点对期刊编辑提出要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媒体融合对社科期刊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位和全流程的,尤其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促使社科期刊从内容生产方式、编辑工作方式、营销推广方式、读者服务方式等进行全面重构。社科期刊应该以“智慧期刊”为发展方向,进行精品化追求,提质增效,充分打造“期刊+研究”“期刊+智库”“期刊+演绎”等跨界模式。[5]
(1)重视媒介融合,依托新型媒介渠道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社科期刊由于自身具有的专业性,使之不能像娱乐性质期刊一样具有较广的社会传播力。新型媒体的出现,为提升社科期刊的社会传播力提供了途径。一方面,纸质社科期刊要将更多的数字化媒体资源融入纸质期刊中,以丰富期刊的内容呈现方式,提升内容价值含量。除了纸质期刊,还可以尝试创办数字期刊、有声读物等不同形式的期刊,尝试打造纸、网、移、微、博、视等全媒体传播与出版的相融模式。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社科期刊发行的渠道,尤其是要重视数字化的出版发行方式。
(2)举办行业活动,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读者和作者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对于作者而言,不仅仅满足于将社科期刊作为自身学术文章发表的平台,更希望社科期刊能够成为自身学术成长的助力平台、个人学术交流的沟通平台。对于读者而言,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吸收者,同时还是学术成果的潜在创作者。当前的学术期刊没有给读者更多的增值服务,没有将读者真正融入社科期刊的学术氛围中。因此,社科期刊要充分利用自身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在做好传统期刊编辑发行工作的同时,要集合行业专家力量,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为读者、作者和社会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打造智慧型学术交流生态系统。
(3)优化编辑流程,提升出版发行效率。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社科期刊编辑过程中。首先是选稿环节,在纸质媒体时代,选稿方式主要依赖策划编辑学术领域的熟悉程度和学术敏感度进行职业判断,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媒体融合时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编辑可利用网络大数据分析,确定学术热点以及与选题相关的高被引率、高转载率的学者,并可以为刊物的重要作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其次是编审环节,传统的“手工”生产被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办公取代。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匿名审稿、在线编辑出版,迈出了从传统学术期刊的纸质加工出版到运用采编系统进行在线编辑出版的重要一步。最后是发行环节,社科期刊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媒体平台,从而为读者提供专业化和全方位的服务;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交软件,从微信、新媒体内容选题、视频直播、行业活动等各个角度,进行期刊媒体融合的改革探索;此外,还可以选择与各大学术电子数据库、各种网络平台、APP等进行合作。
数字时代的来临,为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逐步推广,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已是时代进步的大势所趋。社科期刊作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变革;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和“质量至上”的原则,发挥内容优势长板,深耕内容,不断打造高质量的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