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山诗个人形象展现

2022-11-30 13:57汪琴兰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功名友人文人

汪琴兰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北宋中期诗人冯山主要生活于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作为蜀地文人的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蜀地,晚年退居二十年之久。冯山文学创作颇丰,有文集三十卷,多已散佚,今存《安岳集》十二卷,共存诗二百七十二首①,不乏许多脍炙人口之作[1]。其诗五言与七言、律诗与绝句、古体与今体兼备。题材丰富多样,有游览山水与名胜的写景诗,有抒发壮志与求取功名的怀志诗,有与朋友交游互赠的唱和诗,有送别友人赴任的送别诗,还有抒发民生疾苦的济世诗等。其诗风格别具一格,自成特色,《四库全书总目》云:“山与梅尧臣、苏舜钦同时。时已尽变杨、刘西昆之体,故其诗平正条达,无剪红刻翠之态”[2]4-122。“平正条达”便是对其诗风的精当总结,指明其诗平淡雅正、朴拙畅达。就北宋诗人创作而言,冯山存诗并不算少,但目前对冯山及其诗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本文拟从冯山诗的内容出发探析其诗中所描绘的个人形象,以期更好地了解冯山本人及其诗歌创作。

一、“知人论世”与诗情传达

《宋史·冯澥传》载:“父山,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3]冯山一生大部分时间寓居蜀地,常与友人游于馆阁亭台、庙堂寺观、山川名峡之处。故其诗多是与蜀地官员文人的送别、寄答以及交游唱和之作。

孟子在《万章》篇提出“知人论世”[4],要求后人在阅读古书时,应了解古人的生平经历及其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方能了解古人之精神,才能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交往。反过来,亦可以从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时代环境。冯山的生活环境从其诗中亦可窥见不少。冯山多唱和诗与送别诗,从诸多诗题便可看出诗人的交友情况,如七言诗《送梓宪巩彦辅中散二首》[2]1098-330、《和周正孺春游》《寄利宪张充宗司勋》②;五言诗《苦寒寄任泸州伋师中》《送梓宪胡揆少卿赴阙》《答江安尉鲜于顷野翁》《利漕刘忱明复见性堂》等。从诗题可知冯山与蜀地文人官员多有往来。除上述列举外,从其他诗中亦可看出诗人与吴几复、江衍、邓润甫、徐之才、李琮等数十人皆有往来[5]。诗人类似在诗题中直接交代写诗对象的作品较多,这既能让我们了解诗人的交友情况,也可看出诗人与友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内容。另外,从这些诗歌中亦可进一步了解冯山的生活状况与生平经历。

首先,冯山唱和诗内容十分丰富。或吟自然山川风景之秀美“腊雪洗顽碧,晴凫浴澄霰”(《和利漕徐师旦之才文龙山水之秀》),或抒入仕报国之豪志“吾儒学以仕,本代亲手麰。然多志高远,掷笔思封侯”(《再和》),或叙相聚之欢乐“英游相聚日相欢,休唱还家蜀道难。为爱樽前文字饮,不知门外雪霜寒”(《和朱牧宣德》),或自叹官卑沦落“衮衮泥途方索足,区区天地不容身”(《和李曼修孺户漕》)、“自笑身谋拙,曾将物理齐”(《和徐之才巡按见寄》)。亦有关心民生疾苦、抒写离愁别恨、慨叹人情冷暖之作,其唱和之作既是诗人与朋友深厚友谊的见证,又是其个人行迹与情感的文字记录。其次,冯山送别诗所抒情感多样复杂,多悲凉萧瑟之感。或写离别惆怅与不舍“古人去我远,独公抱清识”(《送梓宪胡揆少卿赴阙》),或对友人仕途之祝福“莫叹奔驰伤浩气,出群鸿雁已高飞”(《送李杞省句赴阙》),或言自身之沉沦“山也乏材技,盘薄困受株”(《送梓宪穆珣东美度支移京西漕》),或叹民生与军事“江阳蛮互仇格,边将生事惊风埃”(《送江衍巨源提举赴阙》)。诗人于送别诗中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又多将自我情感移至其中。除唱和诗与送别诗外,诗人亦有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的情感抒写,也多有以写景、怀志、济世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冯山诗情感流露虽较为复杂,但又有着相对稳定的精神取向,并常将个人行迹与自我情感融入各类题材中,故其诗虽不直接“言我”,却处处“有我”。

二、“赋诗言志”与士大夫形象

先秦时期,《尧典》有“诗言志”[6],《左传》有“赋诗言志”“志以发言”[7],冯山诗歌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在北宋以文立国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的入世精神得到进一步强化。冯山生于北宋全盛时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其诗也都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鲜明而敞亮的为官之心和入世之志,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典型的北宋文人士大夫形象。

冯山唱和诗既描写与友人游玩时的秀美景色,又抒发个人报国的雄心壮志。《和任师中舟中见示》“丈夫未死功业在,但使道富何忧贫”,《再和》“吾儒学以仕,本代亲手麰。然多志高远,掷笔思封侯”便是对个人壮志的表达。《和徐之才雪》“豪门张宴席,贫灶拥寒灰”则是对社会民瘼的关心。《和梓漕陈悦诚伯弥节堂》“前锋歼醜虏,降杖委高旌。拓境新图展,收功寸草横”表现出对边疆战事的关注。无论是自我志向的表白,还是对家国大事、百姓民生的关注,诗人都时刻不忘表明自己的为官之心与参政热情。

冯山送别诗在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惆怅与深切祝福时,也多有期望宦途腾达之语句,时刻不忘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同时又将个人身世与仕宦前途并入送别诗中,直接或间接地袒露求取功名之心。《送李才元待制》“况有平生余事业,此行高步脱风埃”,《送李之纯宝文》“惟有爱民常惨怛,况曾廉俗旧澄清”,在对友人送别祝福时抒发自己的雄伟壮志和济世之心。《寄贺李修孺移利宪》“功名不是蹉跎物,犹惜清时共仰攀”,《与蒲宗孟传正察推》“功名倘可期,因君为寻掇”则向友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功名之心与进取之志。

冯山新题乐府诗,拟新题而抒古意。《采樵行》“缝无尺布舂无粟,菜根扫叶燃难熟。留柴趁市将输官,一钱不救长饥寒。年年采樵樵渐少,官家苗役无时了”,反映了赋税的沉重与百姓的艰辛。《侠少行》“山东自古多才雄,辍耕陇上羞为农。乡兵名在万选中,一日声价闻天聪”则表达从军、夺取功名之志。这类新题乐府诗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中融合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志向,思想进一步升华。

无论唱和诗、送别诗,还是新题乐府诗,冯山常“赋诗言志”将高远壮志与惠济苍生、关心民生疾苦交织在一起,将个人昂扬的参政热情大量赋于诗中,一位渴望求取功名、关注民生的士大夫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文理自然”与隐者形象

冯山“平正条达”的诗风决定了其诗具有平淡、质朴、拙实之美。与唐代文人及文学所饱含的高度自信与昂扬之态不同,宋代文人在创作中趋向于追求一种平淡美,并将这种美作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付诸创作实践中。文如其人,冯山虽心怀崇高的志向与饱满的入仕之心,但从其诗中亦可发现这种昂扬之态背后又有着一个宁静致远、坦然豁达的隐者形象。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所谓“文理自然”强调的是文学创作在符合事物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必须是作者真实感受的抒写,是胸中真情的自然流露,认为文学作品当是作家自由生活感受的抒发[8]。冯山部分诗歌格律、对仗虽不算十分工整典雅,但亦能做到语言条达通畅、质实朴美,而不显呆滞拖沓、扭捏作势之态,自然流露个人真实情感,展现出宋代文人所共有的质朴平淡之风。这种平淡之美,不仅表现在其诗歌语言上,也表现在其诗歌内容上。

强烈的功名之心使得冯山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与重用,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只是蜀地的一名地方官,且后期长达二十年时间隐居不仕,故诗人常有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之感。但在这种强烈的渴求之下诗人亦能做到于壮志未酬中保持一份坦然、潇洒。如“人生苟适性,不羡万户侯”“得志位卿相,失时归田畴”(《和李曼修孺职方谢梓守张靖子立龙图游春》),“苟适性”“归田畴”是诗人对现状的坦然接纳,表明其性情亦如其诗歌般真诚、质朴,给人以亲近平和之感。这种怡然自适的心态不免让人想起陶渊明。细读冯山诗,其诗在思想内容和用词造语上确有陶诗之余韵,朴实平淡而又怡然潇洒。“晋陶渊明独爱菊”,故其隐逸诗中也多有对菊花的描写,菊花也成为隐居者的一个代名词。冯山诗中也有描写菊花的诗句,“黄菊”“残菊”“秋菊”等可见于其诗歌中,如《重阳寄文与可》之“黄菊纵逢佳节好,清欢不似去年多”。黄菊是诗人清雅恬适之态的表达,更是诗人内在心灵的外在传达,在这里,诗人抛却世俗的功名爵位,自适于眼前美景,使得意象选取与内在心境达到完美的融合,心物统一。意象与情感,用词与思想都使得冯山诗表现出陶诗般安贫乐道、怡然自适的超然人格魅力,俨然一位远离江湖、寄情山水田园的逍遥“隐者”。

冯山唱和诗多有对流连山水、寄身渔樵的表达。如《和普守勾士良辅元大夫见寄二首》“溪边洗俗尘,林下解朝绅。车马慵应客,渔樵暂寄身”,《和鲜于顷秀才见题小轩》“翻书消白昼,隐几有青山。人事少迎合,英流长往远”。诗人与友人以诗唱和时直接表明归隐深林的心志,“林下解朝绅”“人事少迎合”也暗含了诗人对官场的疲倦与对人事迎合的厌恶,表达出渴望栖隐山林、采樵垂钓的归隐之心。冯山写景诗与抒怀诗也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惬意与享受,有时也表现出对官场的暂时忘却、对荣华富贵的不屑等。《幽怀十二首》通过对山林景色、田园风光以及农村生活的描绘,流露出对田园的向往与对农村自在生活的追求。《阆中蒲氏园亭十咏》亦通过对亭台、草庵、清桥、莲池、稻畦的吟咏,表达了对田园山水的欣赏和喜爱。这种远离官场与荣华的生活勾起了诗人内心与士大夫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生追求。在这些诗歌中,一位远离喧嚣、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隐者形象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归隐山林的隐者形象与渴望入仕的士大夫形象,看似矛盾的两方面在冯山诗中却并不冲突。这与冯山的仕途经历相关,诗人虽有驰骋官场的豪情远志,但久任蜀地的不得志又使得他心怀豁达,二十余年的退隐又养成了诗人幽居山林田园的豁达。诗人常将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对的态度寓于同一首诗歌中,如“置身木雁间,恐非斯人徒”(《中林道上》),“区区斥宁能啸,只得蓬蒿自在飞”(《送文与可知洋州》)。一“恐”一“只”,诗人担心自己恐不能做到真正的寄情山林,亦觉得鸟虽看似自在于低矮的蓬蒿之间,却始终未能有展翅高飞的大作为,诗人以隐喻的方式将志不在此的心态跃然纸上。“晚遇青河公,采兰深林幽”“然多志高远,掷笔思封侯”(《再和》),这首诗先叙于深林中遇青河公采兰之幽静安逸,后又转为抒发志不在此而在于求取功名的真实意志。前后心境的明显变化,渔樵之思与高远壮志的相互交织,也正是诗人归隐与入仕的矛盾体现。这也正是古代众多踌躇于官场与山林的文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但诗人依然能够从矛盾中脱离出来,成就个人的怡然自适,并使其诗切实做到了苏轼所谓的“文理自然”。故其诗于宏大的入仕之志中亦有低回豁达的情思,展现出一位隐者与士大夫双重身份的自我形象。

四、“发愤抒情”与苦者形象

屈原曰:“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9]180,又曰“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9]348。屈原通过赋诗表明自己的崇高志向,将郁结胸中的悲愁与绝望化为诗篇以求得心灵的安慰,这便是其“发愤以抒情”。后世历代文人亦常有“发愤”之作,文人在经历人生不如意时将个人愁苦与愤懑通过诗赋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使作品常表现出“愁”“苦”的情感色彩。“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是曹植的漂泊流离之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对家人的担忧之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李白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之苦;“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是李煜的亡国之苦。文人之苦,或牵系家国,如杜甫、李煜;或紧关个人与朋友,如曹植、李白。冯山诗中亦有对生命体验之“苦”的流露,他将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对现实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发泄出来,以“发愤抒情”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苦楚凄凉的“苦者”形象。

冯山诗之“苦”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表达。一是自述自身之苦,包含肉体之苦与精神之苦。冯山在很多诗中都提及自己患有眼病,如“中道偶成病,两眼病欲瞎”(《与蒲宗孟传正察推》),“闭户尘绿息,忘机眼病除”“旧病花浮眼,衰容雪到眉”(《即事二首》)。眼病带给诗人极大的肉体痛苦。那诗人又遭遇了什么样的精神之苦呢?“食蔗羡君方有味,过屠怜我尚何颜”(《寄贺李修孺移利宪》)在对友人前途的称羡中吐露自己的不得志,而“衣冠每恨功名晚,风月谁兼富贵闲”(《寄仲贤朝议》)则直接哀叹功名不就的失落与苦楚。高远志向与低微官职的强烈冲突使得诗人精神上遭受打击,饱受精神压力的折磨,发愤为诗,以诗歌作为抒发个人不幸遭遇的情感媒介。二是慨叹友人之苦。冯山多在诗题中直接点明创作对象,从中可看出冯山与友人情谊之真挚与深厚。“只知谈笑无难事,谁识襟怀似古人”(《送苗子君连使赴河东漕二首》)表达对友人的同情;“游子事行迈,惨淡凌霜威”(《苦寒寄任泸州伋师中》)表达对友人思乡之苦的感同深受;“临老蹉跎来剑阁,故人留滞在蓬池”“谪宦可怜嗟子骏,径归难学羡诚之”(《寄陈蓬州图南》)则是对友人迁谪之苦的怜惜。在对友人遭遇和经历的苦苦慨叹中,显露出诗人的细腻和悲悯,展现出仁者风范。三是关注现实之苦。冯山虽生于北宋全盛期,但北宋面临“三冗”的社会内部状况以及西夏等国外部威胁的危机,故在看似升平盛世的表象下却是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冯山虽为蜀地一隅官员,但对边关战事和百姓生活也很关心。“去秋西师出四路,欲举夏寇除根荄”“传闻敌气渐衰弱,阃外复委将军裁”(《送江衍巨源提举赴阙》),诗人虽身处蜀川盆地,却时刻关注着千里之外的边疆战事。其新题乐府诗《樵采行》亦通过描写樵夫采薪之艰难反映出人民生活困苦、赋税苛重的社会现实。

冯山诗在流露“苦”的同时,也不忘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文人士大夫身份也使他关注民瘼现实与家国大事,表现出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关心和对边关苦战的关注。诗人在慨叹他人之苦、社会之苦的同时又将个人情感寓于其中,暗含嗟叹自伤之意,一位代表特定时代的个性“苦者”就在其诗歌中逐渐展露。

五、结语

中国诗歌强调“心物”关系的和谐统一,心与物的关系不仅仅指文人心境与文学意象的契合,也应该包含文人情感与文学形式的协调。“诗言志”的传统表明了诗歌是抒发个人情感的最佳方式,故历代诗人多将个人情感与精神态度寓于诗歌之中。冯山承袭了这一传统,将个人生平事迹与身世之感融入诗歌中,将个人入仕、交友、隐居等生活经历通过诗歌传达出来,并在丰富多样的诗歌题材中抒写自我真情实感。受北宋平淡文风影响,冯山虽心怀昂扬向上的为官之志,但其诗仍展现出质实拙朴的平淡之美。就诗歌内容与情感而言,诗中虽不乏对民瘼战事的关注与对友人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表达,正因为如此,诗人不同的个人形象才能够在诗中逐渐展现。而这些不同形象的展现又代表了北宋盛世文人的普遍现状,即既有对当时文人与士大夫时代风尚转变的反映,又展现出对现实政治的饱满热情。故通过冯山诗中展现的个人形象,亦可窥见北宋文人的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注释:

①冯山现存诗,《全宋诗》从《永乐大典》辑得《滴水岩》《重游滴水岩》二首,后经李清华考证补辑《云居山》一首,参见李清华《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一诗》。

②文中所引冯山诗,皆引自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安岳集》。

猜你喜欢
功名友人文人
致友人(组诗)
明在“知不足”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文人吃蛙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