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思想要义与时代价值

2022-11-30 13:02韩剑锋张春竞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发展

○ 韩剑锋,张春竞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的学习,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大历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就是不仅要关注现象和细节,而且要认清本质和整体,更要把握主流和趋势,把中国问题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发展的时代大势中审视和研判,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了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当代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进行历史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习近平大历史观形成于现实要求

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在全面回顾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深刻总结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历史成就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2]

(一)以大历史观洞悉世界发展大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大变动中,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不仅事关中国,还关乎当代人类的前途命运。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演变成为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各国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同时,利益关系的纷争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又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对比、大国关系的重大调整等,使得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百年变局遭遇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威胁相互叠加,国际安全和发展大局面临巨大挑战,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赢得主动,在变革的时代掌握先机,在极限施压的环境中增强自信?唯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大历史观,认清天下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未来方向,才能更好地预估和应对前进道路的风险挑战,制定因应的战略策略。

2018年6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3]中华民族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要坚持整体化的文明思维和历史观念,将百年党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与思潮脉络之中,追根求源、纵深对照。习近平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是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4],指出要从历史规律出发洞悉世界发展大势,正确研判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行。

(二)以大历史观指引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的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同时也存在各种风险挑战,要科学研判和正确预见各种困难和问题,就要从党的百年历程中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和条件前所未有,同时国际国内的压力和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党的百年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必须以大历史观指引民族伟大复兴,既要立足本民族历史的纵向坐标,又要着眼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

(三)以大历史观解构历史虚无主义

新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历史虚无主义趁机借助互联网,披着学术和自由的外衣,借评价历史之名歪曲党史和国史,丑化英雄人物,大肆贬损、篡改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史、发展史。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分裂势力趁机西化、分化中国,企图攻击、污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日趋激烈,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坚持以科学精神对待历史,坚持大历史观,正确认识和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5]尊重历史,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对领导人的分析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绝不能因为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错误就全盘否定党的历史功绩,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误导人们陷入错误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青少年在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人生阶段,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影响,在唯物史观的理解上易出现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彻底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刻不容缓。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运用大历史观,把握历史的主流和趋势,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貌,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理有据地破解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抵制一切歪曲、篡改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言行。

二、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思想要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历程中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习近平大历史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正是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要深入把握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思想要义,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世界百年变局的时代大潮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在习近平看来,一个不敬重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一个不客观公正对待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从“四史”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获得治国理政的智慧。

习近平大历史观始终坚持从历史实际出发,即以史实为出发点,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而不是从概念或原则出发,搞单纯的概念演绎或逻辑推理。史论的研究应从现象入手,从问题着眼。如果没有以史实为出发点,没有从历史现象入手,就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有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善于运用大历史观的思维方法研究中国问题,才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结论。

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6],从“数千年历史”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7]习近平大历史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去考察。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探索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100年的奋斗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史中考察,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现在到了哪里,将来要到哪里去等关键问题,总结出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遵循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的正确选择。

(二)在世界百年变局的时代大潮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

历史的进程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而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只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才能正确反映历史发展全貌和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两点论”就是“全面论”,就是要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防止历史观上的“形而上学论”错误;“重点论”就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主要矛盾,分清历史发展中的主次轻重,防止历史观上的“均衡论”错误。习近平大历史观强调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历史主流,从全程、全球、全局的视角看待历史,系统全面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过程,统揽过去、现在和将来,既要看到局部的树木,更要看到整体的森林;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以史为线、论从史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着重从不同侧面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对基本经验进行明晰的认识。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历史,就失去了总结经验教训的根本依据,就不能科学地认识其内容、原则、方法、地位和作用。历史实践是源,理论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理论知识概括的基础,因而面向未来走势,寻找我国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中国问题的答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总过程来考察和把握。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8]历史是一个大过程,要树立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历史的总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总体上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是具有前后承接的关联体。习近平大历史观不是时空范围的简单扩大,而是强调纵横时空观,对于看待历史的视角,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不仅包含时间维度的延伸,将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融会贯通,也包括空间维度的扩展,把民族、国家、世界相关联,做到了理论意蕴的多向度阐释。习近平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对新时代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9]。

习近平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0]立足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首先要科学判定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是基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的,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通的整体,每个不同历史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因此,各个历史阶段虽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辩证特征。

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历史人物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要理清历史事实,全面考察,并要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出公正合理的观点和评判。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达到后人才能做到的业绩来。”[12]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辩证对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人物和重大问题,既不能因成功而忽略失误,亦不能因曲折而摒弃成就。

(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脉络中汲取历史前进动力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人民性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其一,一切为了人民。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揭示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凡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历史前进必然走向的,都是符合大历史观要求的,亦是科学的。

其二,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14]。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5]。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背后是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其三,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恩格斯曾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16]恩格斯认为,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往往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习近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实践,要不断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三、习近平大历史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弘扬,是应对“两个大局”的时代需要,也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要求。习近平大历史观蕴含丰富的理论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了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当代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进行历史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习近平大历史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充分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7]

习近平大历史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的理论和思想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历史观的基本范畴,用全新视角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习近平指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和考察所处的时代和世界,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大历史观才能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走好前行的道路。

实践是真理的源泉,经验则是知识之母,习近平大历史观将党的历史实践、历史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客体。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历史实践要把那些反复出现过的基本逻辑加以系统总结,努力从中揭示客观规律,从历史现象入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自觉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所要求的水平上来,不断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把新形势下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习近平大历史观为学习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演讲、指示和批示中,发表了许多相关历史学习、宣传和研究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从大历史观出发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成就,扫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阴谋论,要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具有资政育人的作用,要善于从历史源头看待问题,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启示。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8]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把握现在,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都是顺应时代前进的潮流和历史发展的大势。习近平大历史观为新时代学习和掌握“四史”理论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研析习近平大历史观对于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增强工作的求真性、求实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习近平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关于如何科学认识历史、认真学习历史、正确运用历史、接续书写历史的根本指导,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和鲜明的实践品格,是科学认识历史的思想武器、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实践指南。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大历史观对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大历史观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彰显了“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对于坚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发展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新历史
教师发展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