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博
(肃州区酒泉第四中学 甘肃 酒泉 73500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地开展起来,体育的教学地位不断地上升,体育活动的形式也不断地创新。大课间作为课间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成为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窗口。越来越多的体育创新活动形式,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得以崭露头脚,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比赛,助推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广场舞、太极拳、游泳操、武术、民族舞、广播体操、跑步、体育游戏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也同时存在着一些形式化、表演化、低效化、高强度化的活动形式设计,使得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背离了大课间体育活动设置的初衷,亟待变革和导正。
大课间体育活动由来已久,最初是以课间广播体操的形式开展的,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间隙,时间为0.5h左右。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运动,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适当的放松身心,舒展筋骨。因为普通的课间只有10min,学生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很多学生也并不会离开座位运动一下,这样不利于学生身体的成长和健康。于是就安排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以广播体操为主的课间锻炼形式,逐渐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中,体育教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体育大课间也被纳入课程体系,并成为对中学教学质量检测的常规展示环节。于是学校和体育教师愈发重视大课间活动,把体育大课间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展示的窗口。而五花八门的大课间活动更是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在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学生的体育兴趣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身体机能和体质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舞蹈、武术等额外的才艺,获得了教育界和体育界的一致好评。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视频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各种各样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在网络上走红。师生一起开展的体育游戏、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具有区域特色的运动、武术、花式跑操、体操创新、时尚动感的舞蹈等等,赚足了网民的眼球,使人不禁感叹教学改革的美好成果,同时也掀起了体育大课间的创新热潮。大课间表演竞赛活动也在学校间开展起来,带领学生跳广场舞的校长还一度成为网红校长。于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愈演愈烈,逐渐呈现出形式化、表演化的趋势,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反而在实际效果上偏离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最初目的。
多样化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对活动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较大的活动场地,那么全体学生就无法同时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为了保障体育大课间活动充分开展,还需要对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班级进行精心的安排,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班级在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变得极为复杂。而且为了在大课间竞赛或者对外展示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多学校会反复地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排练,这样功利化、重复的训练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有些学校还会专门聘请专业人士来定制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方案,组织演练、定购体育器材,甚至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大课间活动的视频录制和宣传,这就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学校博取眼球做秀的活动形式。不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还使得体育锻炼效果受到了影响。这种形式化、表演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阻碍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错误的思想导向,助推了形式主义。
大课间体育活动最本质的目的是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但随着大课间活动形式化、表演化的愈演愈烈,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性价比大幅度降低。
首先在时间投入上,学校耗费了大量时间成本来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演练,使得原本较为自由放松的大课间活动,演变为强制性、功利性的训练活动,使得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不仅在体育训练上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成本,除了学生群体外,很多体育大课间活动还要求全体教师的参与,这也使得部分老师群体感到无奈。甚至还聘请专业的人士来定制方案、组织演练、录制视频等。这些人力成本的投入,最终作用于大课间活动的竞赛形式上,而并非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效果上,与大课间活动开展初衷相背离;再次,经济成本上有较大的消耗,体育器材、相关设备、聘请专业人士等都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消耗;最后,在大课间活动的实施上,由于复杂的活动形式,以及对场地的需求等,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难以在同一时间组织实施,这就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频次减少,有些学校一周甚至就开展1-2次。当然在检查工作开展时,或者有人学习参观时会重点组织开展。这就使得原本简单易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逐渐演变为拼投入、拼时间、拼人力的面子工程,投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与实际效果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性价比逐渐下降。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中,会有部分学校意识到形式化大课间活动的低性价比,为了降低大课间活动的组织难度,消除华而不实的活动形式,部分学校开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把“跑操”这种体育运动形式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使学生在大课间活动时间,围着操场跑800m或者400m。这种活动形式执行起来较为简单,无须过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的投入,时间、场地、组织形式上都具有可行性,于是很多学校也开始效仿。但是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形式,作者认为并不适合在大课间活动中开展。大课间活动只有0.5h左右,学生还要去喝水、去厕所,而跑操时间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使时间较为紧张。而且高强度的跑步,会使得部分学生的身体负荷较大,产生疲倦感和饥饿感,部分学生会在跑完操后产生亢奋感,反而影响到后面的学习状态。
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本质是要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适当地舒展筋骨,放松身体。既不是要掌握某种才艺技能来炫耀学校的教学创新,也不是要通过大课间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更不是为了取得竞赛成绩而进行功利性的表演。因此学校要明白,体育大课间是一种休息和调节,使学生在高密度的脑力活动间隙,适当进行身体的运动,以保持身心和生理机能的健康。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以更加饱满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来参与学习,最终在实现高效率的学习的同时,也能达到锻炼身体、平衡身心的目的。所以任何偏离体育大课间本质目的的活动形式和组织形式,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形式化、表演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高投入低效率,使得学生由对单一大课间活动的反感,演变为对功利性、形式化大课间活动的反感,降低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性价比。而高强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也背离了大课间活动的本质目的,并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学生要赶时间喝水、赶时间上厕所,大量学生同一时间去厕所还需要排队,使得原本应该放松的时间变得紧张起来。在开展跑操时,还会消耗较多的体力,会产生饥饿感和身体的疲倦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作者认为体育大课间活动,要选择易组织、易开展、强度适中、投入少、实效强的活动形式,减少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活动形式,也减少简单粗暴的高强度运动形式。从而使体育大课间真正实现调节身心、放松身体、缓解疲劳的目的。
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来,强制性、功利化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则无法起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时,要减少形式主义和表演主义,按照学生的兴趣需求,创建轻松愉悦、自由放松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在活动形式的设计上,要科学合理,对于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方式都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要使学生的身体真正得到放松,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使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的体育意识、能力和生活方式,保障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并通过多元化的体育大课间运动形式,来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舒缓身心的压力。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成效更加显著。
(1)遵循科学性原则。
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形式、内容和活动量,要具有科学性,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变化规律,保障活动的强度和效果。还要保障时间的合理性,不能一味的搞形式主义,反复的排练训练,影响正常的教学。每天的活动时间可以在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间隙安排0.5h,下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间隙安排0.5h。上午的大课间活动以统一的活动形式开展,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可以以自由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量要安排合理,跑操类高强度大活动时的活动形式不建议开展,而且也难以引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背离了大课间活动创新的目的。
作者建议在广播体操类活动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形式的创新。比如,有些学校创新了一些游泳操、健美操,与学校体育的校本课程游泳课、健美课等相呼应,使体育教学更加具有系统性。以游泳操来说,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强化防溺水教育,使学生掌握游泳这项生存技能,都开设了游泳的体育课程。而游泳操则把游泳动作与体操动作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实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目的的同时,还使学生在游泳操的学习中掌握游泳的基本动作,与学校开设的游泳课相辅相成,提高了体育的教学水平。
(2)实效性原则。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实效性,华而不实的表演活动,复杂不易执行的体育活动、高投入低成效的活动形式都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学校在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设计时,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来组织活动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
首先,要对现有的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体育器材和设施投入,设计与学校场地相符合的活动形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同时参与统一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才华,集思广益设计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形式,不搞形式主义请专业人士组织排练和拍摄宣传;
其次,要保障体育大课间的活动频次和活动时间,保障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都能按时开展,每天都能保障1h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上午的活动统一安排,下午的活动形式由班级自由安排。如因天气等自然因素导致室外活动无法开展,可以以室内游戏的形式来组织活动。任何教师不能挤占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时间,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体育锻炼;
再次,减少功利性的的排练和训练,减少形式主义的比赛,减少对教师群体的束缚,除了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外,不强制教师群体参与,使体育大课间成为快乐的活动时间,从而切实的实现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目的;
最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出多元化的教育功能,除了体育教育功能外,还可以同时实现德育、美育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大课间活动,使学生具备优秀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审美和健康的情趣。
(3)特色性原则。
体育大课间活动要创新,要有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统一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由学校统一开发。可以突显地方的文化特色,比如,开展一些有区域特色的民族舞蹈,使体育大课间活动更具有本土的特色,同时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突显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如,传统的武术运动形式太极拳,或者改编创新的武术操等。还可以突显时代的特色,比如,开展一些动感的广场舞,使体育大课间活动更具有时代的气息。如今广场舞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不仅可以实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增强一门才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动感的舞蹈中释放自己的热情,展现自己的才艺。
下午各班自由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则可以更加具有特色性。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组织具有班级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游戏,也可以组织学生踢毽球、打羽毛球、花样跳绳、乒乓球等,或者也可以自由活动。
(4)安全性原则。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必须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在设计体育大课间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安全性,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时,要强化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风险的防控,减少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在开展统一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时,有些学校选择了动感的舞蹈,但没有控制好舞蹈的难度,把街舞等高难度的舞蹈引入了体育大课间活动,本身舞蹈动作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且高难度的动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系数。因此在进行活动形式的设计时,还是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原则,减少难度较大、危险系数较高的活动形式。
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时,也要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统一的大课间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同时在校园内活动要避免学生追逐打闹、争抢拥挤,各班主任要带领学生有序参与统一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各班在开展自由体育大课间活动时,学校也要做好对场地和班级的安排,避免学生群体争抢场地和体育器材。
(5)组织性原则。
为了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学校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活动的实施效果。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校长带领行政人员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对大课间开展的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高效地解决问题,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同时也提高广大师生对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视度;
其次,实行体育教师责任制,对于统一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由体育教师来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提前就要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准备工作,通过广播音乐来指挥活动的开展,活动的音乐、各班级的场地安排、进退场安排、排队安排、活动流程等,都需要体育教师做好相关的安排;
再次,要实施班主任负责制。在开展统一的大课间活动时,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的组织工作,带领全体学生有序的到达规定的场地,维护好班级的纪律,按时进场、按时退场,保持文明有序。平时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在进教学楼时,不追逐打闹,不推搡拥挤,带领学生有序的进出教学楼。在开展自由的大课间活动时,要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体育活动避免乱跑,班主任要做好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创新中,学校一定要把握好方向,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本质目的,围绕着本质目的展开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活动形式,在进行活动形式创新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避免大课间体育活动沦为表演做秀的工具,要切实的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