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伍 曾玉山
(济宁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55)
射艺是一门古老的实用性技艺,从古至今,其在军事、武术、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现阶段国内对于射艺的研究,主要是对先秦时期“射礼”的探讨上,学者大多从历史、文学、文化内涵以及体育学的视角对射艺这一学术点进行挖掘和探索。总体来看,国内对射艺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健身、修身、培养道德、陶冶情操等方面。而射艺作为儒家文化“孔子六艺”的一部分,既是一门技艺技能也是一种对人礼仪教化的途径,其本身的教化和展演作用也需要我们更深入地传承、创新与发展。
射艺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延续至今,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曾将弓箭用于狩猎、战争、自我防卫等方面。在古代,中华民族最早赋予了弓箭修身修德的礼器身份,自先秦时期“射”就已作为礼仪的一部分,西周和春秋时期,将习射引入人才教育中并作为培养君子高尚品格的重要考核指标。
儒家文化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为人之道和处事之法。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对中华大地乃至整个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孔子最早倡导了教育的平民化,被称为“至圣先师”。“仁、义、礼、智、信”是其对弟子思想道德教育的“五常”思想,而“六艺”是其对弟子们的技能教学。“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其中“礼”、“乐”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部分,二者也是儒家理想生活的一种体现形式。“射、御”二者均属武艺,是孔子教学内容里的身体技能范畴。“书、数”是其教学内容中的科学和文化知识部分,此二者最接近于现代教学内容。六艺中的“射”是指弓射之艺,是孔子六艺中武艺的重要部分。射艺包括“五射”,具体是指我国古代举行射礼的五种射箭法,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从五射的方法和技艺来看,“射艺”包含了射箭技艺和仪式礼仪两个方面。在古代,“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军事作战技能,也是平时民众习武健身之法。而“射礼”,是将“射”的意义延伸,把“射”的技艺和精神变为一种礼节,含有体育竞赛、修身养性、守法存诚的作用。《礼记》中说:“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可见射是当时上层社会学习礼乐的一种重要途径。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可见先师孔子主张“射”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射者之间比技艺、决胜负,而在于观德行、贵揖让。儒家把射的性质由军事作战技能演变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教化方式而纳入礼仪之中,使“射”成为孔子私学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成为六艺之一。
弓箭的发明对处于蒙昧时代的人类来说,就像是野蛮时期铁制刀剑的出现和文明时期出现的以火药为基础的枪炮一样,对当时人类之间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性意义。弓箭之“射”在古代最初是人们作为田猎的一种生活技能,随着部落战争的发起,弓箭变为战争的武器,“射”发展为军队的作战技能,其优势是拥有较远距离的攻击力,相比于刀枪剑戈等冷兵器可以先发制敌。因此,在古代的战争中拥有一支技艺高超的弓箭兵部队,对于战争的胜负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在中国文化史中,商代以前“射艺”是以狩猎和军事为主,以杀戮为目的的,此时的“射”艺得以迅猛发展。到西周时期,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早起的西周“射”仍是注重技艺武功,至中期“射”出现了礼仪化、制度化。到了西周晚期,礼仪、制度开始大范围盛行,“射艺”逐渐出现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使其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也初步形成了“礼射”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逐渐在中华大地发展兴起,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家把“礼”视为教化人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诸事都要有一定的礼仪、礼数,因此“射”也理所当然的被儒家进一步“礼”化。儒家文化赋予“射”人文思想和教育功能,使“射”成为一种礼仪和教化工具。以儒家视角来看,“射”可分为“武射”和“文射”。“武射”顾名思义是以“武”为核心,以军事作战和田猎为主要目的,强调射箭技艺及穿透力,比赛时注重结果,以靶数和杀伤效果定胜负,如,现代奥运会射箭项目和传统射艺中的大型箭阵速射表演都应属于武射范畴。“文射”,或称“礼射”,为“孔子六艺”之一,其核心为“礼”,强调“德”,通过“寓教于射”教化射者“心正体直”、“内外兼修”的人文理念,使射者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衷。文射注重过程,以射者的礼仪修养和技法确定胜负。在当时的战乱时期,“射”由一种杀戮技能转变为能够教化民众的礼仪,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射”也因此有了“礼射”之称。
“射者,仁之道也”。儒家把“射”上升为“礼”,并且认为射箭包含了仁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仁、礼”核心思想。“礼射”之礼称为“射礼”,“射礼”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礼记·射义》中说:“射礼有五:一曰乡射,谓州长召集民众习礼于州序之射;二曰大射,谓诸侯与其臣在国学习礼之射;三曰燕射,谓君宴其臣,一献之后举行之射;四曰宾射,谓天子、诸侯宴飨来朝之宾,因与之射;五曰泽宫之射,谓天子祭前,选择助祭之士之射。”在《孔子家语·观乡射》中记载:孔子观于乡射,謂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不失正鹄者其为贤者乎?”由此可见,古时射箭之术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要求,并且射箭的同时必须配礼乐,“循声而发”才是礼射的最高境界。此时的“射”已经演变为“礼”的重要部分,成为儒家仁礼思想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射艺在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但是现代复兴射艺文化的时间较短,导致在称谓上尚存争议:关注射箭技术层面者多将射箭活动称为射术、射技或射法;关注射箭礼仪者以射礼或礼射来指称;关注射箭的精神培养价值者则使用射道或禅弓的说法。后来有学者把中国传统射艺统称为“中华射艺”,中华射艺的概念既有中华的特指,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射箭活动,又符合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表达中国传统射箭的特点,因而使用中华射艺指称中国传统射箭活动。而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故乡的曲阜,应该以孔子“六艺”为基础来定位“中华射艺”,突出地域文化特性,作者认为在曲阜这个儒家文化发源地所独有的射艺应该称为 “孔子礼射”更为确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德不孤,必有邻”。儒家思想在对人的教化中“德”是首位,德行是儒家对君子的第一要求。《礼记·射义》有云:“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射箭是男子的事情,需要用礼乐来修饰,没有比射箭更能够树立德行的了,所以圣王重视并致力于这项礼节。由此看出,“射”已经由技能转化为一种礼节,在射箭过程中配以礼乐,整个射箭过程就是一套完整的礼仪,这种礼仪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得到上层统治者的认可。“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可见,春秋时期射箭已经具有了人文色彩,射箭者必须内心端正、外表挺直,进退转身都要符合礼节规定,然后再谈射中与否,通过这些外部表现,可以看出射箭之人的德行,正所谓“射以观德”。所以说,射艺之“德”属于儒家之大德,在树立人的思想观、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礼射”的过程也是对人进行德行教化的过程,通过学习射艺,可以使人知礼节、正德行,这也正是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要求,也是重要的教化途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认为,君子以修身养性、知礼立德为做人之根本,不应该与人比高下争名夺利,君子之间不应该有可争夺相杀的事情,如果要有争论,那就在射箭这件事情上,君子登堂比赛之前首先要相互行礼,赛完下堂共同饮酒,这样的争才是君子之争。尊重自己的竞争对手,以礼相待,此为君子。“礼射”为“君子之争”,是儒家思想中精神层面德性修养的文明之争,而我们千万不能小觑这种文明之争的意义,如果人类没有迈出此文明之争的这一步,我们可能依旧停留在杀戮与争夺之中。然而这种非文明的争夺会扰乱社会,“争则必乱,乱则穷矣,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这显然不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可以说“礼射”对射者的价值评定不在准确性和穿透性,而在于射者的德性修养之中。礼射之争将人从争名夺利的争斗上升为人格的较量,这种“君子之争”淡泊了名利,使射者更加注重“内外兼修”。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在他看来,射箭之人首先要正己,然后再与他人比射,而且输了也不怨别人,要自我反思。这种射箭的训练之法使人们学会了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正己是首位,也是最重要的,找准自己的定位,经常自我反思,做到内省然后外和,这是儒家思想中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射箭时,射者首先要做到身平体正,这是正己的第一要求。而更重要的是正心,设定好目标,调整呼吸和心率,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然后才能谈射中与否。《射艺》中有习射十戒,其中有:“心不静不可;脑不清不可;他想不可;他忧不可。”说明了射箭心态在射箭中的影响作用。在射艺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主要是看射者的心态,因为心态稍有波动,靶上成绩立刻就会反馈回来。这种锻炼,能够培养人把控自我,不断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这也是正己的最高追求。《中国的射礼》中说:“射中的程度实际上与自身的体态和内心的状态每一个方面均息息相关,容不得内心有一丝一毫的杂志和虚伪,略有差池即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若出现失误,射毕之后只有反诸自身,找到失误的根由,才能求得改进之法,若迁怒于身外之物,尤其是对射中者心生怨气,则必定更加乱志分心,将于射中渐行渐远”。射艺的这一特点,将比赛结果从对手的层面引导于自己本身,进行自我批评。只有不断地摆正心态,调整自我,反求诸己才能使自身的技艺稳步提升。反映到生活中,通过“礼射”训练可以使人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自我反省,不要怨天尤人,从而达到对人的教化作用。
(1)“射艺”文化的学术传承。
“射艺”是我国古老的技艺,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六艺,射艺最重,十八般武艺,射艺第一”。中华射艺注重文武双全,德艺兼修。其主要分为文射和武射两个部分,文射以礼为主,优雅缓慢,武射以射准为主,快速激昂。二者在进行时都需要跟随配乐的节奏完成各项动作和礼节,最终发射出箭,以此来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崇礼尚德的文化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射艺融入礼教始于儒家,对射艺文化的挖掘整理也是对儒家文化的细化研究。在崇尚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现代,挖掘整理射艺文化有助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射艺本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和文化,在国家层面,应给予更多相关研究的平台和奖励,组织历史学、体育学、文化学等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对传统射艺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科学化研究,通过资料考证、实地走访、专家访谈等形式,合理糅合当代文化元素,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激发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华射艺文化的研究中来,为射艺的发展做好政策和资金方面的保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努力。
(2)“射艺”文化的教育传承。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射艺”的传承发展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给青年一代营造良好的学习射箭技艺和礼仪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其学习兴趣,方可良性发展。例如,在学校教育方面,发展校本课程,将传统射艺课程列入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一部分,针对没有射艺基础并对射艺项目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选课。由教师上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基础的传统射艺的技能和礼仪,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这种依托学校,通过体育课的形式向全校范围内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射艺的普及学习,是射艺文化传播和发展最快的途径。在社会教育方面,组织传统射艺俱乐部,安排专业教练员进行指导,每周进行至少两次的射艺训练,提高俱乐部成员的射艺技能。各级政府教育体育部门可以每年组织传统射艺比赛,并给予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各俱乐部可以自行选拔具备较高射艺的学生成立传统射艺参赛队伍参加比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入选各级县市区训练队,代表各县市区参加各类射艺竞赛,以此来推动传统射艺的传承和发展。
(1)文旅融合,发展地方特色“礼射”旅游产业。
“射艺”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技艺和优秀的文化,犹如中国传统武术,有其教化的一面,也有其展示表演的一面。曲阜是先师孔子的诞生地,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子六艺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六项重要技能。其中“射艺”为孔子六艺之中的“武艺”,是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曲阜旅游中,感受“射艺”艺术文化是体验儒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射艺在孔子六艺城中早就有所涉及,但只是流于形式,游客少有体验。究其原因,六艺城中所设射艺体验项目不能充分体现孔子六艺之“射艺”文化,不能充分吸引游客兴趣。弓射之艺若要在曲阜旅游景区中创新发展,必须与儒家文化相结合,推出特色的礼射展示表演项目和游客参与体验项目相结合的儒家礼射文化特色项目。把 “射艺”艺术文化作为游客体验儒家文化中“孔子六艺”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案可以是: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射艺表演队伍,其表演内容分为文射和武射两部分,文射以群体性礼射表演为主,以音乐口令相配合。口令可以参照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根据《仪礼.乡射礼》中记载的传统射法为基础,结合徐开才先生《射艺》中的基本动作,规范出八种主要礼射动作:执弦、夹矢、正筈、审固、举弓、引彀、发矢、敛弓。以此作为礼射表演口令和基础动作,结合儒家文化礼仪,创作出一套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礼射展示项目。武射以大型箭阵表演为主,运用多人通过射准和队形变换运用“速射”技艺配合战争背景音乐,展现古战场上射箭的震撼场面。文射和武射的表演可以是在舞台,比如,曲阜杏坛剧场,也可以在景区,比如,六艺城中的射宫之中进行。景区内除表演外,可以在教练员指导下安排游客免费体验弓箭之射,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进来,以此更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射艺文化。
(2)以研学游为基础,发展地方特色“礼射”文化课程。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学生去大千世界进行研学游,探访书本、课堂之外的知识和阅历,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研学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文化旅游项目,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利用寒暑假进行群体性的旅游加学习的“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游历的方式来增长见识,从而提高自身知识和修养。这种学习方式古而有之,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或是武术技艺集大成者很多都游历于大江南北,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修炼心性,以求在各自的技艺上精益求精。历史文化名城曲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本来就是世界各地体验儒家文化教育的圣地,每年来此研学游的青少年一批又一批。而作为接待一方的曲阜文化和旅游界,是否向研学游的学子们全面地展示了儒家文化呢?就如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此为孔子教育弟子的六种技艺,在曲阜的研学游课程中,理应更全面地展示给游学者。要想把“礼射”作为曲阜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还需要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出头,统一管理本地研学游资源。同时培训专业“礼射”教师或教练员,建立此方面的人才库,在接待各地研学游期间,分派各研学游地点授课,真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射艺”作为六艺中武艺的一种,完全可以通过特色体育课程或者晨练的方式进行。将“射艺”配以礼乐,由专业的老师进行礼仪和技艺方面的指导,使游学者在研学游期间初步掌握“礼射”的礼仪要求和基本的传统射艺技能,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射艺”作为一种技艺和文化,在中华大地流传发展了几千年,其不仅是战场上必备的武技,更是文明时期作为一种教化世人的礼仪文化。“礼射”源于儒家,作为先师孔子出生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曲阜,应响应国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挑起传承、发展和创新儒家文化的大旗,通过由政府支持、专家研究、地方配合的形式,以文旅结合、学校教育、研学游等途径,发展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更深入地传承、创新和发展孔子六艺之“射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