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女平等的哲学思考
——走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022-11-30 04:14
关键词:感性家庭思维

闫 爽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如何在我国实现男女平等?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国内学界大体上从以下两个路径回答这个问题:一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指出,要实现男女平等必须消灭阶级压迫[1];二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指出,要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必须获得经济能力[2]。在这两个路径的指导下,我国一直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多个方面保证女性和男性获得同等的权益,努力打破两性间的阶级统治,提升女性就业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落实,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男女平等却依旧未能完全实现,当代社会性别歧视依旧存在,还出现了用女尊反对父权的思想。究其原因,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产生这些不利于男女平等思想的因素之一。因此,摒弃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掌握辩证思维方式对实现男女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妇女观中的缩影

对于“形而上学”这一概念,人们通常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一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哲学”的同义语或代名词。中国的早期译者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一语,将亚里士多德关于世界本质、灵魂、自由等最普遍、最根本的哲学原理文稿编在“物理学”后面,题名为“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题,主要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探讨宇宙的终极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追求和论证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统一性原理的思辨哲学。二是将“形而上学”视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这个意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传统思辨哲学的批判。黑格尔认为,以往的思辨哲学总是把哲学所探求的“本原”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否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在这两种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展现出两个基本特征:非过程的永恒存在思想和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3],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习惯于在感性世界之外寻找一个抽象的、永恒的“本原”,假设世界万物都是由这个“本原”生发而成的,自然形成了西方哲学中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在关于妇女观的讨论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非过程永恒存在思想表现为性别本质主义。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从男性和女性身上抽象出某些气质,并将这些气质当作某种永恒的、普遍的规律,用以区分男女性别。当人们用一些永恒的、普遍的规律区分了男性和女性之后,男性和女性就被限定在一些特定的概念框架之中。这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第二种基本特征就在此显现出来了,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人们区分性别所凭借的不仅仅是男性和女性生理构造的差别,还有气质的差别。在这种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中,我们看见的是父权制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是男性对女性的支配与统治。

回忆历史文明中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认识,我们会发现“理性的、阳刚的、独立的”常常会被用来形容男性,而“感性的、柔弱的、依赖的”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雌性之为雌性乃是被动者,雄性之为雄性则是主动者,运动的本原由之而来。”[4]“雄性更高贵,而雌性则低贱一些,一者统治,一者被统治,前者为具有理性的人与统治者所拥有,后者为非理性者与被统治者所拥有,这一原则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类。”[5]亚里士多德将男性描述成统治的、理性的,而将女性描述成被统治的、感性的,认为理性的男性应该统治感性的女性。在黑格尔看来,女性天生的感性特质使她们不能和男性一样胜任理性的工作,“如果妇女领导政府,国家将陷于危殆,因为她们不是按普遍的要求而是按偶然的偏好和意见行事的。”[6]。在宗教中女性被描述成欲望的、附属的,男性被描述成是质料的、支配的。例如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首先创造了一个男人亚当,然后在亚当熟睡时,取出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寓意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伊甸园中,亚当在夏娃的诱惑下偷食了禁果,寓意女性是欲望的化身。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充斥着永恒存在和非此即彼的特征,天然地认为,男性是理性的,女性是感性的,理性的男性要优于感性的女性;男性天生就应该在公共领域参与政治和商业活动,而女性天生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家务劳动。就像恩格斯所说,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正和负是绝对互相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也同样是处于僵硬的相互对立中。”[7]396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两性关系,我们看见的是被束缚在概念的框架中的男性和女性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妇女观中的根源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8]178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妇女观中表现为父权制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及性别本质主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妇女观是由社会中占主导力量的物质关系决定的。不断进步的社会生产力使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进而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气质,形成了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统治。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以摩尔根对史前社会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述了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根源,表明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恩格斯论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存在过的四种家庭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在蒙昧时代,人类利用火和弓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且狩猎技术不高,男性依靠狩猎获得的生活资料远远不及女性进行采集获得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时人类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实行群婚制的婚姻形式。在同一家庭中的每一代人,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仅仅禁止不同辈分的人通婚。当人们意识到近亲结婚的弊端后,人类从血缘家庭过渡到了普路那亚家庭。这种家庭依旧实行群婚制的婚姻形式,女性成为家庭的核心,每个家庭都在一个共同的女始祖的带领下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在野蛮时代,人类掌握了制陶术、驯养家畜、种植食用食物及冶铁,人类主要实行对偶制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禁止血缘亲属结婚,此时男性由于体力上的优势在畜牧和养殖中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且男性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财富逐渐推翻着母权制。在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前两个时代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主要实行专偶制的婚姻形式。男性获得的财富极大地增加,由男性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代替母权制成为主流。女性沦为单纯的生育工具,被丈夫压迫和奴役。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发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昧时代,女性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者,成为以血缘关系构建家庭的核心;野蛮时代的大部分阶段,女性在家庭中仍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文明时代,男性主要参与公共活动,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成为家庭的主导者,而大多数女性则回归家庭养育孩子和照顾丈夫,不再参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失去了经济能力。在不同的生产和文化环境中,女性和男性在气质上的区分日渐显现,性别本质主义渐渐形成。女性被塑造成感性的、温柔的、附属的,而男性则被塑造成理性的、勇敢的、支配的。

不同的社会分工致使男性获得了私有财产,而女性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她们沦为了男性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男性和女性之间形成了阶级对立,形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和奴役。恩格斯认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7]7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物质生产资料成为统治无产阶级的阶级;在家庭中,丈夫占有物质生活资料成为统治者,而没有经济能力的妻子则相当于无产者,成为被统治者。“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8]178支配着物质生活资料的男性构筑了维护父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不断巩固着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统治,深化男性与女性的对立。

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当代妇女观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机器大工业时代,过去那种男性比女性在体力上占有的优势日渐消逝。现代社会脑力劳动远远要多于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从事公共活动,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物质基础。但是,由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引起的父权制的动摇却并没有能完全撼动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还在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妇女观。

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非过程永恒存在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当代人对男性和女性的看法以及对男女平等的理解。一方面,性别本质主义在当代社会依旧存在。在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依旧残存,女性天然的被认为不适合从事某些职业;在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依旧未能根除,有些家庭中男孩会比女孩得到更多的关爱;在教育中,还有人认为男孩更适合学自然科学,女孩更适合学人文科学。另一方面,当代社会还有很多人将男女平等理解为永恒的、普世的平等。被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影响的人将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奉为永恒真理,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和需要,忽略了平等观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通过抽象的“两个人”的概念演绎推导出“平等”的永恒真理,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社会之中,这样永恒的平等是虚假的,它只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真正的男女平等应当不偏袒两性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是为了消灭阶级,消灭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和压迫。在这种非过程的永恒存在的思想中,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有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无法获得的两性之间的抽象平等。

从个体层面看,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使有些女性渐入“歧途”,使男性和女性持续对立。长期受到压迫和奴役的女性想要挣脱父权制的束缚,与旧时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贬低和压迫一样。现代社会有些极端女性主义者也对男性进行一系列贬低与打压,突出女性与男性的对立,渐渐走上女尊主义的道路。在互联网中,被这种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影响的女性和男性在谈论到冠姓权、家务劳动和养育孩子等问题时总是争得面红耳赤,而争论总是以一方企图在言论中压倒另一方无果的戏谑方式告终。正如恩格斯所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具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人,坚持“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7]791的思维公式。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我们看见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强权,是被忽略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相互协同,以及被淡忘的男女平等的真正的、原初的含义。

四、走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妇女观的路径

被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支配的人认为世界是静止的、僵死的,他们看问题是孤立的、片面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见主体和客体、人与世界、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相互转化。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扬弃之中形成了唯物辩证法,将现实世界看成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9]黑格尔虽然提出了辩证法,但是他的辩证法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性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揭露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神秘主义本质:黑格尔虽然将世界看成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但他只将客观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辩证运动和发展的结果,以“绝对精神”为起点构筑了他的庞大的思辨哲学体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指出它和过去的一切唯物主义一样,“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133马克思创造性地实现了世界观的变革,用“实践”彻底打破了西方哲学过去的主体与客体二分的模式,消解了理论与现实的鸿沟,为人们从“彼岸世界”走向“此岸世界”创造了可能。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我们会看见世界万物是运动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非此即彼的。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中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辩证思维方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见事物发展中的有利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发展中的不利一面。

首先,当我们用辩证思维思考两性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性别本质主义在一些特定的永恒不变的概念框架中区分男女性别是错误的。费尔巴哈将人看作孤立的、抽象的人,强调人的生物属性。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139马克思将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女性”和“男性”这两个名词只是用来识别女人与男人之间生理构造的差异的词语,而不具有任何社会属性上的对立。男性不仅仅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女性不仅仅可以是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的。男性或女性的气质并不是普遍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不同的男性和不同的女性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塑造了属于自身的独特气质。

其次,当我们用辩证思维思考女性被压迫和奴役的主要原因时,我们会认识到在冠姓权、家务劳动、养育孩子等问题上争取女性的胜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地位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这些方面的胜利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女性的解放。父权制的产生、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统治归根结底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只有推翻私有制,抑或是实现女性经济独立,女性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提升自己的地位。

最后,当我们用辩证思维解决两性分歧时,我们会试图寻找两性相处的平衡点,会挣脱那种男尊女卑或者女尊男卑的片面和狭隘思想,会在解决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中求同存异,以达到两性的和谐共处。例如,家务劳动和养育孩子可以成为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家务劳动不再由女性全权负责,男性也可以进行家务劳动;养育孩子也并不再是母亲身上的重担,父亲也可以承担。

总之,男性对女性的贬低是因为女性没有经济能力,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对男性的贬低是因为女性获得了经济能力,有了与父权制抗争的物质基础。因此,实现男女平等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物质武器,也要掌握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方式为解构性别本质主义,消解二元对立思维提供了思路。辩证思维方式对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辩证思维中,我们会认识到男女平等的实现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会认识到男女平等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是永恒不变的;还会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气质是形态各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

猜你喜欢
感性家庭思维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思维跳跳糖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思维跳跳糖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