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舒特
“我觉得你不该要一颗心,有心使人难过。”莱曼·弗兰克·鲍姆在《绿野仙踪》中说。
如今,绝大多数认定心脏催生情绪、精神的人,都找不到现代科学的依据,但近年来针对某种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发现,心脏和精神终归还是有联系的,只不过不是古代医学或者替代医学认为的那种联系罢了。
1990 年,日本的心脏病专家研究了一批患者,共30 名,每一名在入院时都主诉胸痛、气短。一开始接受检查后,所有患者都表现出了心力衰竭的特征:左心室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然而,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并未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典型的冠状动脉狭窄现象,大多数患者甚至根本没有罹患任何心脏病的迹象。
医生又做了另一项评估左心室情况的测试,结果更奇怪:在介入心脏导管并推入造影剂后,医生借助X 射线观察了患者心脏舒张、收缩的过程,结果在观察心室图时发现,左心室收缩完毕后形状变得非常奇怪,顶部变窄,底部却像气球一样膨大了起来,这令医生们困惑不已。
患者左心室的奇怪形状,让日本专家们想起了渔民捕捉章鱼时用的鱼篓。另外,还有一点与典型的心肌梗死不同的是,这批患者中的大部分在随后的3~6 个月里心脏都自愈了。由此可见,不管这些人得的是什么病,这种病都是一过性的,而这种特质在心肌病中非常罕见。
初步研究过后,学者们给这种病起名章鱼篓综合征,并对这种怪病的易感人群和诱发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章鱼篓综合征的患者有90% 都是绝经后的女性,而且其中的大多数在患病前不久,经历过生理或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刺激,甚至包括自杀未遂这么严重的压力;很多人都经历了爱人刚刚辞世的悲痛。丧亲之痛和章鱼篓综合征的明显关联,让学者给它起了另一个俗名:心碎综合征。
章鱼篓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其实很合理。在经历情绪剧烈波动和压力很大的事情时,人体的神经系统(具体来说,是控制无意识活动的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会让循环系统中充满压力激素,激发格斗—逃跑反应。
這种反应能调整许多生理功能,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让人做好准备,应对真实的或想象中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在威胁消失或情绪稳定之后,格斗—逃跑反应就会消失,但对于章鱼篓综合征的患者来说,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处理情绪的脑区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联系减弱了,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反应,压力激素持续分泌,引发心血管系统的严重问题,包括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痉挛—章鱼篓综合征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异常和胸痛症状,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关于这种病,我们未知的地方也还有很多。举个例子,左心室为什么会变成如此奇怪的章鱼篓形状,我们无法解答。还有,大脑指挥压力激素过度分泌是由患者的情绪创伤引起的,还是说患者的大脑功能异常早就存在,这才导致在情绪创伤发生时交感神经过度反应,让他们更易得章鱼篓综合征呢?这个问题我们也无法解答。
抛开未解之谜先不谈,这种病是证明心脏和大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一个绝佳例证,是悲伤等情绪能够导致心脏出现生理性病变的证明。就这种病来说,心脏的病变是一过性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心脏与大脑的关联是双向的,心脏受到损伤也可以诱发情绪障碍。
我和威斯康星大学荣休教授、心脏病学家帕特里克·麦克布赖德聊过一次。他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面的顶级专家,我问他压力和抑郁情绪为什么能给心脏带来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改善这种影响。
麦克布赖德强调,情绪和心脏健康之间的干扰因素太多,很难得出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比如说,一个人在伴侣过世后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的情况并不鲜见,虽然在现象上两者明显联系紧密,但背后的原因就没这么明显了。
麦克布赖德带着我复习了一遍人体的格斗—逃跑反应,也就是诱发章鱼篓综合征的反应。虽然肾上腺素、皮质醇等与压力相关的激素一起分泌可以让身体有效应对真实世界的威胁,但它们会在应对情绪压力时起反作用。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压力之下(比如爱人久病,最终过世)时,这些激素有可能不断地在体内循环,反复刺激心脏和血管,让血管内皮发生损伤。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层细胞没什么活性,但最近发现它们也有内分泌功能。通过过去20 年的研究,科学家已经证明血管内皮细胞也能向血液释放自己独有的激素。“每时每刻,血管内皮细胞都在回应着人体内环境的需求。”麦克布赖德为我讲解道,“如果一个部位的肌肉需要氧气,血管内皮细胞就能释放物质,让为那个部位供氧的血管舒张,同时让其他部位的血管收缩。”
对压力和心脏的关系有所了解后,我改变了话题,询问麦克布赖德如何扭转压力给心脏带来的不利影响。结果,他出乎我意料地提到了宗教信仰。“我觉得有宗教信仰的人心脏恢复的状况明显更好,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他解释道,当人们不再惧怕自己的死亡时,健康状况就会好转。
然而,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每次有论文称宗教活动对健康有益时,都会有人批评,指出即便是最权威的研究也有缺陷,因为他们对其他无关变量—例如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行为(如是否抽烟、喝酒)、社会经济条件、健康状况等缺乏控制,或者压根儿没想过控制,就草率地得出了结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受到社会性支持或处在稳定关系中的患者,预后状态更好的可能性确实更大。“独身或丧偶的患者,往往恢复状况更差。”麦克布赖德总结道。
(本文获出版社授权,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