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顺金
(宜兴 214221)
宜兴位于太湖之滨,这里水脉发达、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足而悠闲,相传北宋苏东坡辞官退隐后就到此处隐居,晚年过上了田园生活,他曾用这里的紫砂泥制作了一把“东坡提梁壶”用来饮茶,此器型后来也颇具盛名。诞生在这般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环境中,紫砂壶生来就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它汲取当地自然灵秀的气息,深受其质朴、悠闲的生活氛围的熏陶,当这些特点与紫砂泥出众的淳厚材质相融合时,就给人以无法妙言的厚重感,让人不知不觉沉下心来,在安静中享受茶味、品味人生,充满了闲情雅致。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有无数的文人雅士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创作中,他们与当地的紫砂匠人相互合作,让紫砂壶摆脱了原始的匠气,更具有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艺术层次,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
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多种工艺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价值。按照不同的形态特点,大致可分为花器、光器和筋纹器等三大类。紫砂中的花器作品是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构成,要求宁简勿繁、主次分明、视觉和谐、疏中见密,并尽量妙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不同的创作题材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因为不同,诉说生命精神的象征载体取向各异。紫砂壶“圣桃提梁”(见图1)是典型的花器作品,取材于自然界中常见的桃树,在创作中采用提炼取舍的手法,突出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它与生活贴得很近,却又让生活保持着未知的状态。纵观整壶,壶身如同一枚硕大的桃子,丰满有度,一条筋纹完美地勾勒出桃子的形态特点,显得更为饱满,壶身以圆器为基本形制,流线柔和自然,又不拘泥于规整的造型,更为符合桃子自然生长的形态;短弯流微微上翘,自然胥出,与壶身浑然一体;压盖吻合严密,盖上塑一颗小桃为壶钮,小桃造型与壶身和谐呼应,大小比例协调;作品于壶肩作三叉提梁,曲折奇异,提梁形似桃树的树干,粗壮结实,结构安排合理,其上饰以分布的结疤,节疤生动形象,满有古朴之意。同时,盖面及壶身饰以相应的桃叶、小桃,桃叶以贴塑手法装饰,立体生动、纹理自然,桃子分布合理,果实饱满、十分可爱。壶体的每个节点均采用不同的结构处理,叶片饱满茂盛,桃子可人,在深沉肃穆的格调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整壶不拘泥于传统布局,风格自由独特,造型有趣生动,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宛如浑然天成的雕塑,作品以原矿紫泥制作,流露出自然的浑厚庄重,那活泼的细节、满满的装饰又流露出蓬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浓郁的田园情怀。
图1 圣桃提梁壶
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用“五”来概括东西,比如:五脏、五畜、五行、五色、五味、五官等等,五果指的是“桃、李、杏、梨、枣”,桃位于五果的老大,可见中国人对桃子的喜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历史上关于桃的诗句也是数不胜数,桃在其中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可见桃早已不仅是普通的植物,而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与人们的生活相交融,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怀。桃,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春季开花,花多为粉红色,果实甘甜,可以生食。桃木细密坚硬、气味清香,古代人们认为桃木可辟邪,《封神榜》里姜子牙用桃木剑降妖兴周,家喻户晓,每逢春节人们都把新桃符替换旧桃符用以辟邪,因此,桃木被称作吉祥之木。春天桃花盛开,那粉红、娇艳的桃花如同美好、活泼的女子让人心动,让人联想起爱情;夏秋季节桃子成熟,果实飘香,让人垂涎欲滴,桃子营养丰富,在古代传说中有长寿之果的美称,被用来祝寿具有期盼健康长寿的寓意。桃子果实遍布,也意味着学生的成长、人才的培养,所谓“桃李满天下”,人们常用“桃李”来比喻出色的后辈。桃意义丰富,此壶的创作凝聚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作品融合了大自然的艺术气息,典雅古朴又不失精致灵韵,用双手打造紫砂最原生态的本质,缔造出形态美与内涵美,所有的春华秋实就都盛放在心中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紫砂壶不仅是实用器,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浸透着中华文化的内蕴,体现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体现着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身为一名现代紫砂艺人,做好手中的每一把壶不仅是本职工作,更要抱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保留紫砂壶古韵的基础上,抓住时代的脉搏,融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心理,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