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奥楠 邬海博
病人女,50岁,因右侧肾上腺及双侧颈部占位5月余就诊。病人无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症状,体检于右侧颈部可扪及肿物,质地韧,活动度差。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就诊期间未行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相关化验。
泌尿系统平扫及增强CT示右侧肾上腺一大小为2.7 cm×3.6 cm×3.6 cm肿物,于平扫CT上密度较均一,类似肾脏密度;增强CT上呈明显强化,其内可见低强化区(图1)。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明显不均匀强化团块影,左、右侧大小分别为2.6 cm×1.6 cm×3.2 cm、3.1 cm×2.2 cm×4.0 cm(图2)。颈动脉高分辨MRI(HR-MRI)上于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混杂信号团块影,其内有多发血管流空信号(图3)。
图1 腹部CT横断面影像。A图为平扫CT影像,示右肾上腺区类圆形肿物(黄箭)。B-D图分别为增强皮髓期、实质期、排泌期横断面影像。皮髓期可见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见斑片状低强化区(B图);实质期肿瘤进一步强化(C图);排泌期肿瘤强化程度减低(D图)。
图2 头颈CTA影像。A、B图分别为横断面和冠状面重建影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不均匀强化团块影,左侧为ShamblinⅢ型,右侧为ShamblinⅠ型;C图为容积再现(VR)影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血管强化团块影;D图为术后复查CTA-VR影像,左侧肿瘤已切除。
图3 颈动脉HR-MRI横断面影像。A图为脂肪抑制T1WI,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可见稍高信号团块影,内见多发流空信号,呈“胡椒盐征”;B图为脂肪抑制T2WI,右侧肿块以稍高信号为主,左侧肿块以等信号为主。
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物和完全包绕颈动脉分叉的左侧颈部肿物,右侧颈部肿物未包绕颈动脉暂未予切除。肾上腺肿物切面呈金黄色,紧邻肿物可见残存肾上腺组织。免疫组化:嗜铬粒蛋白(CgA)(+),S-100(+),突触小泡蛋白(Syn)(+),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B(SDHB)(+),p53(野生型),Ret(+),Ki-67(5%+)。病理诊断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C)。左侧颈部肿物免疫组化:CgA(+),Syn(+),S-100(支持细胞+),CD56(+),CD34(血管内皮+),Ki-67(活跃区5%~10%),TTF-1(-),Calcitonin(-),SDHB(+)。病理诊断为左侧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
4.1 临床特征 肾上腺PCC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发生于肾上腺以外者统称为PGL,PGL起源于肾上腺外的交感神经链。两者皆可合成、分泌和释放儿茶酚胺,引起病人血压升高和代谢改变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PCC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24 h尿中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香草基扁桃酸明显高于正常值。本例病人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血压波动性升高,否认头痛、心悸、大汗。
CBT是PGL的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起源于肾上腺外神经嵴衍生的副神经节细胞。CBT多为单侧发病,有PGL家族史的病人双侧发病比率明显增加,此点已见国内相关研究[1]报道。
4.2 影像检查与影像表现CT是肾上腺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可显示肿瘤内钙化灶、液化、囊变。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能直观地展示肿瘤范围及其邻近血管的比邻关系。颈动脉HR-MRI用于观察CBT时,可以显示瘤体内血管流空信号。头颈CTA矢状面或冠状面重组影像可见颈动脉分叉角呈“杯口样”扩大,颈内、颈外动脉可部分或全部陷于肿瘤轮廓内。Shamblin等[2]根据肿瘤包绕颈内动脉的程度将CBT分为3种类型(即Shamblin分型):①Ⅰ型,肿瘤局限于颈动脉分叉,不包绕颈动脉;②Ⅱ型,肿瘤部分包绕颈动脉;③Ⅲ型,肿瘤完全包绕颈动脉,与血管和神经粘连紧密。本例病人左侧CBT为ShamblinⅢ型。对于延伸至颅底的肿瘤,宜在骨窗观察颅底骨质有无破坏。术后VR影像(图2D)有利于显示左侧肿物切除情况,方便临床医师与病人沟通。
CBT的MRI特征表现为“胡椒盐征”,其中“胡椒”表现为点条状低信号影,主要由高速血流的流空效应形成,“盐”表现为点状高信号,为慢速血流或出血引起。瘤体较小时(直径<1 cm),该征象可不明显;瘤体越大时越容易观察到,可见到更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即瘤体内富有清晰可辨的粗大血管影。
大多数PGL病人首先就诊于泌尿外科,如果病人检查发现肾上腺PCC,则应进一步完善头颈部、胸、腹、盆腔CT或MRI检查。同样,对于首诊为CBT的病人,宜详尽检查以避免遗漏头颈部之外的PCC和PGL。
4.3 免疫组化Xiao等[3]报道了1例无家族史的肝脏PGL伴双侧CBT;有研究者[4-5]报道了单侧颈静脉球瘤伴双侧CBT;Rubin等[6]、Dogan等[7]均报道了咽部PGL伴单侧CBT;Guha等[8]报道了6例多发性头颈部PGL。这些多发性PGL病例的免疫组化结果均可见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基因亚型(SDHB、SDHC、SDHD、SDHAF2)的突变。家族性病例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DH基因亚型在多发性PGL的发生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散发性病例与基因突变或长期生活在缺氧环境中有关,但仅10%~20%表现为多发性PGL。
对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是一种特异、敏感的基因分析方法,有利于缩短检测时间、降低费用。肿瘤标本免疫组化可作为筛查PGL病人有无SDH基因亚型突变的方法,SDHB(-)者宜密切影像检查随访以除外转移。本例病人PCC及CBT肿瘤的病理结果均显示SDHB(+),但相关影像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
4.4 小结 独立发生的PCC和CBT并不少见,且CT、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不难做出诊断。但本例病人为PCC合并双侧CBT,临床罕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既往文献虽有讨论,但病例报道较少,本病例为进一步认识此病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