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思路与举措−基于西安绿色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2022-11-29 23:37张彤璞
农业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西安农产品绿色

张彤璞

(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言

在当前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非绿色化”发展带来的“绿色挑战”和“生态压力”不容乐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各种矛盾突出[1]。伴随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发生了质的飞跃,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迫切。作为陕西省中心城市,西安也是重要的粮菜果蔬基地。与全国其他市相比,西安农业发展的绿色优势不够明显,农产品结构品种单一,品质不高,难以满足消费升级带来的农产品需求,也缺乏核心竞争力。

如何引入新理念、新元素,实现绿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有效对接,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西安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方式,从需求侧、供给侧两端进行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原因。依据调研结果,指出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关键举措在于加快数字农业建设,通过数字赋能西安农业,能够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绿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为西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业态[2]。

1 西安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引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元素逐步显现,西安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西安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西安农业增加值为251.18 亿元,在全市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为73.16%。西安农业以蔬菜、园林水果、苗木花卉和粮食为主要种植作物,4 大产业占比依次为34.1%、13.3%、8.5%、7.3%,4 项合计为63.2%。2020 年,西安园林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创30 年来历史新高,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创30 年来第2 高,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3.4%,达到144.6 万t。在疫情困扰、全球粮食减产、非洲猪瘟、世界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西安农业恢复性增长特征明显。

1.2 全国有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

西安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的绿色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起“一区三带七板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周至通过扩充现代物流交易、冷链物流储备,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鄠邑、长安以打造户太葡萄之乡为导向,做大做强葡萄全产业链,发展成为西北最大鲜食葡萄产区。秦岭北麓沿线区域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创新发展“旅游+农业”板块,现已成为西安市民节假日出行的首选地。临潼以石榴种植为契机,支持引进新优种类,优化品种结构,建造观光石榴园、石榴主题公园和石榴酒庄,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石榴产区。灞桥区以做大做强樱桃产业为抓手,目前已经成为西北最大、陇海线成熟最早的樱桃产区。此外,蓝田、阎良、临潼奶牛板块,高陵、阎良瓜菜板块也已初步形成。

1.3 绿色农业综合体蓬勃发展

西安依托资源禀赋,通过美化绿化生态环境,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适度扩展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培育出田园观光、乡村休闲、农业体验等多种农旅融合的产业模式,以多种方式打造农业综合体,延伸农业供应链、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为农业增收增产扩展渠道,提供机遇。以村庄美丽、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市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了10 多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西安市辖有11 区2 县,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1 295.29 万人。2021 年6-8 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绿色农业进行了调研。主要通过问卷星向西安地区的居民随机发送,回收366 份,其中有效问卷361 份,有率效达到99%。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专项信息两部分内容,共16 个问题,包括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及态度、消费习惯与偏好、绿色农产品购买方式等。实地访谈部分,共走访了12 家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主要围绕西安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展开。

2.1 需求角度

2.1.1 消费者绿色意识正在形成

绿色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促进消费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导力量[3]。西安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的重视程度中,“很重视”占比为56.49%,“一般重视”占比为41.6%,“无所谓”占比为1.91%。可见,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正在形成,但持一般重视和无所谓态度的也占据近一半比例。进一步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不够信任,认为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与事实不符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价格太贵、对绿色产品完全不够信任等问题。

2.1.2 大部分消费者认为绿色农产品价格过高

消费者对于目前销售及宣传的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不合理及一般合理的占比为66.8%,认为合理的占比仅为33.2%。绿色农产品价格的满意程度与消费者个人收入、认知状况有关,也反映出大部分消费者是绿色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制约了绿色消费行为。对于价格稍贵的绿色品牌农产品,有61.45%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购买,有22.14%的消费者表示不会购买,还有16.41%的消费者表示无所谓。可见,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依然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西安需尽快培育一批绿色农产品的优质知名品牌,让消费者觉得品质稳定、物有所值。

2.1.3 农产品消费与电商的融合程度较低

直播、抖音带货方式只是被一小部分人所接受,占比只有8.02%,农业与电商的融合程度并不高。在农产品消费方式中,75.57%的消费者通过农贸市场或超市直接购买,56.87%的消费者从农村亲戚及认识的农民手中购买,50.38%的消费者会购买贴有国家认证“标签”的绿色农产品。进一步调查农产品消费与电商融合程度不高的原因,发现消费者依然存在对绿色产品是否真实的质疑,认为产品不够新鲜,产品配送速度和接货不够方便,也会考虑网站盗取客户信息、网上支付的安全性等问题。

2.2 供给角度

2.2.1 绿色理念不足,管理技术陈旧

调查发现,西安农业企业与农户的绿色理念还停留在初级水平,思想观念守旧,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低,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对于财政拨款有较大依赖。在管理技术上,作为农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农业生产记录包含了播种时间、温度、湿度、种植规模与人数、施药情况的全过程、全时段的过程数据,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出现记录缺失的现象。由于农业生产记录的缺失,难以形成对农业生产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无法真正实现科学种植,也导致绿色化溯源、农产品信息溯源难以实现,更难以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的意识,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对于计算机技能掌握不够,导致记录不全或者缺乏持续性,且各项生产记录多以手工为主。在调研农户和农业园区时,尚未发现有录入系统形成电子数据的农业主体。西安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大多在50 岁以上,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其占比为60.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1%,农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十分匮乏。

2.2.2 农产品供需主体存在信任危机

农产品的需方和供方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绿色度的不信任,因而难以认可农产品的绿色价格,农产品也就无法形成绿色价格补偿,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收益与种植的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4]。

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主体之间也存在不信任的情况。现阶段,农业生产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契约式模式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农户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核心企业有相对固定的原材料来源,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但其缺点也很突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参与者庞杂,相对于农业核心企业,农户的弱势地位难以彻底改变,各个主体之间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相互之间信任度低,存在反复博弈的过程,相互合作的稳定性较差,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5]。

2.2.3 农业绿色化程度不高

农户在农产品生产中超剂量、超范围施肥用药现象严重。农业从业者普遍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难以掌握配方施肥、农机农艺、绿色种植等新型农业技术。另外,乡镇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不够健全,难以发挥监管作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尚待构建。此外,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品种、绿色品质与种植技术等均存在较大差距。调查发现,与日本的精细种植技术、华东地区农产品品质的升级换代对比,西安的农产品种植品种少、质量差、绿色度与营养性不高,种植技术推广更是严重不到位[6]。

2.2.4 小农户经营仍为主流,难以达到规模化经营

西安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农户为主,产业融合发展速度较慢,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小、成本较高。2016 年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农户耕地面积在6 660 m2(10 亩)以下的占比为85.4%,33 300 m2(50 亩)以上的仅占4.8%,农户经营规模较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土地资源被不断占用,西安2020 年粮食播种面积271 794.6 hm2,同比下降0.4%。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日益趋紧的约束下,农业生产以化肥农药为主要素进行投入,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日益显现。此外,目前的农业产业园区分布比较分散,在人员、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运输物流上很难统筹和共享,难以达到规模化经营。

2.2.5 农业物流支撑不足

消费升级背景下,生鲜农产品需求不断上升,冷链物流供给不足。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在农产品采摘后,需在保证农产品处于低温环境下进行预冷、分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操作环节,以保证食品品质和安全和口感,减少损耗、防止污染[3-4]。当前西安农产品产地分散,冷链物流成本高,缺乏县−镇−村不同层级和统一规划的冷链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和冷链运力,农产品损耗大,不利于农产品外销,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另外,调查发现,农产品运输包装也尚未形成标准化,难以共享使用和反复利用,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3 数字赋能是解决发展困境的必然举措

3.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数字经济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网络载体优势,优化经济结构,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发展数字经济已是国际普遍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数字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赋予的机遇,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发展新动能。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信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精准化控制,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在内在需求的驱动和外在机遇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数字赋能农业新未来,西安需抓住机遇,加紧布局西安农业数字化,多种举措结合,促进西安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使西安农业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的数字农业典范城市。

3.2 有助于绿色溯源,解决供需主体信任问题

调查发现,消费者绿色意识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绿色农产品的不信任,极大阻碍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农产品的绿色化溯源问题,一直是农业的一个痛点[8]。消费者希望能够有电子溯源平台,通过二维码的扫描可获知农产品的绿色种植、绿色运输等信息。因此,数字化记录,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种植、施药、施肥进行电子记录,是形成农业大数据的基础,有利于对农业生产进行定量分析和规律总结。基于数字化农业,可建立以供给成本为基础的蔬菜价格预测和调节系统,农业企业、农户可科学选择种植数量和规模,政府可掌握宏观调控时机[9]。数字化下每个农产品形成的二维码,可清晰明确地展现出农产品的绿色路径和绿色度,解决绿色产品的溯源问题和供需主体的信任问题。

3.3 有助于优化农超对接模式,促进物流集成化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主要通过大型超市或者社区便利店。如何利用当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打造一个农产品销路流畅、新鲜安全、价格合理、服务便捷的购物模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迫切需求[10]。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超市在对接过程中存在配货、结账周期、农产品质量追溯等问题,数字化可将各地农产品与西安的超市、社区便利店有效结合,形成线上商城、线下实体店、城市中心的物流配送网络,“三位一体”的销售网络和营销体系,化解与线下渠道商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供应链各个主体的利益协调和信任危机,降低物流成本和农产品售价。还有利于实行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对每个外包装印制二维码,只需刷码则可以实现多家物流企业的反复利用,提高周转率。

4 西安发展数字化农业的举措与建议

4.1 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统筹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

区块链技术,其本质是一个不可篡改和无法伪造的分布式数据库。将其运用于农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种植户、采购商的信用评级参考,使得智能合约在农户和收购商之间公平交易[11]。另外,通过农业生产、供应过程的数字化记录,将农户、加工商、企业、农业合作社、监管机构、零售商、消费者纳入数据管理系统,使各个主体之间更加透明,更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监管[12]。

对于西安目前各个农业信息平台进行统筹建设,有助于西安数字化农业的展开。将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农业科研院校信息互通互联,加强农商互联的线上线下的融合及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联网,实现数据的全面收集与处理、资源共享与信息即时查询,引导农业信息共享化、农业机械移动化,达到农业资源共用共享,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

4.2 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农业公园

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农业发达国家荷兰是使用农业数字化最成功国家之一,它将遥感、GIS 系统、GPS 系统、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生长与土壤变化的实时监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13]。目前,我国各地打造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及自动控制等尖端技术深度融入农业园区,为西安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14]。此外,作为升级版的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模式“农业公园”,如日本“南瓜森林”农业公园,山东兰陵蔬菜农业公园、广东稻草农业公园等,也为西安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典型示范[15]。西安农业发展应紧抓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通过试验、试点方式,先建成一批数字化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公园,形成可复制的“西安模式”,助推西安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4.3 实施农业托管,促进数字农业规模化经营

调查发现,西安农业生产依然以小农户为主流,尽管有家庭农场,但其依然是在小农户基础上运作,加之西安周边土地资源紧张,各个小规模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分散。农村则由于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土地闲置,以妇女老人为主从事种植业。对于撂荒的土地,应大力推广农业托管模式。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农户等经营主体将农业土地及农业生产服务等作业环节全部或者部分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来完成,这种模式称为农业托管。由规模化农户或者企业接管土地,制定长远规划,通过土地统筹、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可以大规模推进高标准数字农业产业园建设。

4.4 加快数字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保障

全方位、多渠道提高从业人员的数字农业素养和技能,大力培养新型农业主体。农民数字技能匮乏是制约西安数字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新型农业主体则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准入制度”“青年农民成长工程”等计划,发挥西安中高职业院校密集的教育优势,开设数字技能课程,注重数字技能培训,在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中,大力培养数字型人才。以农业产业科技园、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产教融合,建立研学制度和农民培训学校、培训基地,建设新型农业主体人才库和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农民定期培训和进修制度,提升其农业技能、计算机水平和发展绿色农业的能力水平。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数字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撑。

5 结束语

基于供需平衡的框架,通过对供需侧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调研并发现了西安绿色农业发展的痛点。西安的绿色农业发展既有消费者绿色价值认知不足、对绿色农产品缺乏信任和认可、与电商融合度低等需求侧问题,也有绿色农业生产理念与技术落后、农产品绿色度低、农业供应链各个主体间缺乏信任与合作、农业生产规模化不足、农业人才匮乏等供给侧问题。

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能够有效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的信任与合作问题、绿色溯源问题,提高农产品的绿色度和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绿色生产成本。现阶段西安数字农业的发展基础、技术研发、产业规模、人才等方面较为薄弱,需要立足西安的实际情况,统筹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以夯实基础,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典型引领,实施农业托管为数字农业提供规模保障,培养数字农业人才形成智力支撑,才能走出一条有西安特色的数字农业发展道路,引领西安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西安乡村振兴。未来,西安需要探索进一步建设绿色农产品领域的数字农业智慧园、农业公园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拓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农业组织方式创新的思路和做法。

猜你喜欢
西安农产品绿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绿色低碳
西安2021
Oh 西安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