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及其表现方式

2022-11-29 14:19
关键词:陆游爱国情怀

陈 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小饮梅花下作》),[1](册5,P485)尤以浓烈的爱国情怀最为后世所推崇。钱钟书曾经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2](P192)梁启超所言“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3](卷45,P4)更将陆游视作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永恒丰碑。以下对陆游的爱国诗篇进行整体分析,以期探究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及其表现方式,整体把握陆游诗歌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一、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形成原因

(一)陆游的生活时代 陆游出生于宣和七年(1125),正值金兵猛烈进攻北宋之际。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宋都汴梁,俘虏徽钦二帝押至金国,北宋王朝至此灭亡。“靖康之耻”是宋朝命运的转折,更是华夏民族的大劫,仿佛惊雷一般震撼着每个宋人的心灵。最终,宋室被迫南迁至临安,开始了半壁江山的统治格局。陆游生活在外族统治中原,南宋偏安一隅的时代。北宋灭亡已经刺痛着宋人的内心,而南宋朝廷不图恢复、苟且偷安、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做法又为爱国志士和广大百姓所不能容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满江红》),[4](P465)这种雪耻救国的呐喊不只是岳飞个人的慷慨激昂,更是那个时代最强烈也最主流的呼声。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诗歌不再是诗人花前月下自娱自乐的工具。时势造就英雄,时势造就诗风。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浓厚的现实主义,构成了南宋诗风的整体基调。前有张元幹长歌“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5](P14)后有辛弃疾高唱“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6](P27)从南渡词人到辛派词人,南宋诗人群体纷纷以笔为刀,书写一腔爱国深情。即使婉约如女词人李清照,亦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肖胄诗》)[7](P243)的报国之志。不同于盛唐时期爱国诗篇的昂扬雄壮,南宋诗人笔下的爱国情怀交织着恢复山河的豪情壮志与壮志未酬的愤懑苦楚,其浓烈的悲情色彩,书写了中国诗史独特的灿烂一页。

(二)陆游的人生经历 陆游出生于诗文官宦世家,“五世业儒书有种”(《闲游》)[1](册7,P209)的家学传统为其经世品格的生成营造了无形的氛围。其父陆宰北宋末年出仕,靖康年间参加对金作战的粮草转运工作,后遭佞臣弹劾被罢,继而举家南迁,辗转数年方归山阴故里。陆游可谓生长于战乱之间,“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1](册7,P89)的奔走逃难经历,为其爱国情怀的激发奠定了最初的底色。陆父是坚定的爱国志士,南宋立国之后与主战人士交往甚深。陆游自叙:“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8](册2,P289)耳濡目染之中,少年陆游已有报效家国、恢复山河的恢弘誓愿:“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壬子除夕》)[1](册4,P69)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参加科举,因为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加之“喜论恢复”,遭到秦桧嫉恨,次年礼部考试,竟被秦桧黜免。陆游曾写道“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1](册1,P4)援引《孟子》“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之义,表达对命运操于权贵之手的无奈与不满。此事无疑增加了陆游对秦桧等主和派的憎恶,也使陆游开始意识到南宋政治的阴暗一面。直到秦桧去世,已过而立之年的陆游才始入仕途。陆游坚持抗金主张,积极献策出师北伐,遭到主和派污蔑而被罢。去职之后,陆游投身王炎军幕,并且提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的战略计划。[9](卷395,P12058)这是陆游平生仅有的亲临抗金前线的经历,为其爱国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全新的视野。此后陆游历尽仕宦沉浮,报国之志难以施展,但是爱国情怀至死不渝。

二、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精神内涵

(一)至死不渝的抗敌复国志向 抒发抗敌复国的爱国情怀,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导方向,诚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所言“游宦剑南,作为诗歌,皆寄意恢复”。[10](P97)陆游毕生坚持抗金立场,始终期望收复中原,虽然频遭挫折,但是仍然未改初衷,其诗情调或高亢激昂,或慷慨悲壮,都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科考落第的陆游无奈回乡,虽然内心时泛“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的不平与怀疑,但是孤灯之下夜读兵书,扎根心底的报国志向瞬间激荡:“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1](册1,P13)此时的陆游未免有些书生意气,却也一片赤子之心。入幕期间“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1](册3,P140)的前线生活,是陆游平生最为怀念的激情岁月,成为后来爱国诗篇创作的源泉。陆游的诗风也在此时发生了转变,“他的气概沉雄轩昂,每一个字都会纸面上直跳起来”。[11](P97)此时秦桧已死,主战爱国势力逐渐抬头,举国上下收复故土呼声再次高涨。乾道九年(1173)陆游根据前线经历所写的《金错刀行》很能代表此时爱国情怀的特色:“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1](册1,P279)这种广结天下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浩然正气,是陆游前期乐观心境与必胜信念的写照。

然而,随着仕宦沉浮,亲历人世沧桑,陆游曾经坦荡激越的爱国情怀逐渐转向壮志难酬的沉痛苦闷,以晚年隐居乡里时所作《诉衷情》最为典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2](P79)诗人开篇追叙当年戎马疆场的前线岁月,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露曾经建功立业的豪情。然而这种场景只能出现在梦境,梦醒之后只见往日征衣早已积满灰尘。今昔对比之下,虚实结合之中,豪情瞬间化作报国无门的悲凉。金人尚未消灭,故土还未恢复,自己却已双鬓如霜,只能任凭忧国的眼泪白白流淌。遥想一生心驰疆场,人却只能僵卧孤村。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伴随陆游终生。相较曾经乐观的斗志,这种悲情的爱国情怀更为感动人心。陆游抗敌复国的爱国情怀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晚年的陆游最怕自己无望再见国家一统,感叹“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1](册5,38)然而直至行将逝去,此“恨”只能转“悲”。绝笔之作《示儿》,既是对子孙的遗嘱,更是诗人毕生心事的凝聚,“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册8,P286)短短篇幅道尽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二)悲愤无比的政治现实批判 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不仅在于真诚炽热的抗敌复国追求,也在对南宋朝廷政治现实的深刻批判。陆游一度对宋廷充满希冀。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再次侵宋,宋军不仅取得采石之战的大胜,还曾短暂收复洛阳。得知捷报的陆游无比兴奋地写道:“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1](册1,P36)陆游相信天道在宋一方,中兴指日可待。然而,随着后续北伐的失败,宋室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1164),陆游也因“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官职。陆游自始至终力主抗战,作诗对这种妥协退让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比如,“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1](卷3,P349)“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1](卷3,P56)“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陇头水》)。[1](卷4,P405)陆游对宋廷的不思进取表示失望,却从百姓高涨的抗敌热情那里得到了精神的支持,他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1](册1,P279)但是,陆游也清楚地意识到百姓的热情与南宋政治现实存在的矛盾,即其所谓“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观长安城图》)。[1](册1,P348)

淳熙四年(1177)陆游闲居成都时所作《关山月》,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悲愤无比地对南宋政治现实进行了集中批判。诗云:“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1](册2,P63-64)此诗首先揭示了权贵阶层的可恶行径:豪门府邸终日沉溺歌舞,早已忘却复国雪耻。宋廷空有大军却只徒然防守,况且肥胖老死的战马和腐朽断折的弓箭,又在控诉着边防武备的荒废。其次,视角转向戍边战士:他们盼望杀敌立功,荣归故里,如今只能空生白发,老死边关。最后,视角转向金人统治下的北方百姓:他们忍辱负重,泪眼望穿,却终不见山河恢复。三种不同的场景,三类不同的人群,勾勒了南宋王朝的缩影。这幅悲剧画卷,深刻揭示了统治阶层与普通军民的矛盾。多重套叠的对比,蕴含着陆游对南宋政治现实的悲愤与绝望。诗中陆游还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忧患,中原大地已有“逆胡传子孙”的局面,北方遗民也渐有被同化的迹象。正如同年所写《感怀》:“尔来十五年,残虏尚游魂,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冤。”[1](册2,P150)左右之衽本是华夷之辨的象征,“遗民沦左衽”,流露了陆游对中原大地华夏文明遭到摧毁的深深忧虑。

(三)感同身受的民生疾苦关怀“忧国”与“忧民”,“爱国”与“爱民”本是无法割裂的情怀。陆游一再揭示灾荒之年百姓的苦难生活,“常年征科烦棰楚,县家血湿庭前土。妻啼儿号不敢怨,期会常忧累官府”(《秋赛》),[1](册5,P30)“数年斯民厄凶荒,转徙沟壑殣相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秋获歌》)。[1](册5,P44)在控诉官府横征暴敛的同时,陆游对百姓表现出深切的同情。陆游认为“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春日杂兴》),[1](册8,P139)道出了百姓渴望官吏清正、安居乐业的心声。八十四岁之时,陆游见到大量的流亡百姓涌入城中,写下《春日杂兴》:“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饭直千金。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1](册8,P139)诗中塑造一群饥寒交迫、居无定所的流民形象:他们夜里睡觉只用絮衾御寒,已是春日却还夜夜烧柴取暖,可见絮衾之薄及其御寒效果之差,可知他们是无屋可卧而流宿野外;时近中午,他们方可吃一顿饭,而这顿饭对他们来说却是价值千金。在此陆游无法掩饰对于流亡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恻隐之心。自己虽然已为野老,看似无官一身轻,但是目睹路边受苦受难的百姓仍旧痛心疾首。这种关怀民生的情怀自陆游幼年起便以滋生,诗云:“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1](册2,P149)

陆游少年时期随家南渡,沿途兵荒马乱、流民遍野,后来回忆这段时光依然惊心动魄:“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三山杜门作歌》)[1](册5,P73)这段逃难岁月使陆游对民生疾苦有着感同身受的体验。陆游生活在南方,却始终没有忘记身处异族统治之下的北方遗民。“忆昨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不论夹道壶浆满,洛笋河鲂次第来”(《追忆征西幕中旧事》),[1](册5,P449)陆游始终无法忘怀从军戍守陇地之时,北方百姓热情欢迎的慰问场景:他们日夜盼望宋军收复故土,得知宋军到来,捧着茶水、带着酒浆夹道迎接,又一次次地把洛水的鲜笋、黄河的活鱼送至前线。陆游为北方百姓的真诚而动容,却也深知异族统治之下他们的艰难痛苦。“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册4,P2)陆游写作此诗之时,中原早已陷于金人六十余年。初秋暑热,陆游不能安睡,将晓之际,步出篱门,本欲纳凉解忧,结果思绪万千:想到了故国的大好山河,想到了中原的万千遗民,他们受尽压迫,泪已流干,年年苦盼宋军北伐,年年落空此愿。“泪尽”一语不仅是故国百姓悲惨命运的写照,也是陆游对百姓流露的深切关怀。

三、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表现手法

(一)直抒胸臆 爱国诗章往往采用奔突放纵的抒情方式,使炽热的感情直迸而出,并以独白的方式或宣告的方式使诗人的感情呈透明状,在诗的表层裸露着。[13](P493)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表达,最有力量的当属这种毫不掩饰的直抒胸臆。大量以“书愤”“书叹”“书怀”“书感”等为题的诗作,表明陆游有意坦率真诚地直接宣告自己的爱国情思。后人评价陆游:“一腔忠爱心,有触便倾吐”,倾泻心中的爱国激情成为陆游诗歌创作的显著特色。陆游每每言及金人,心中难掩不平之意,诸如“草间鼠辈何劳磔,要挽天河洗洛嵩”(《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1](册1,P26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1](册1,P230)“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1](册6,P270)等诗句,意旨简明,铿锵掷地,莫不直接坦露内心的“深仇积愤”。当然,直抒胸臆也需具体场景,需要一个触动打开陆游内心的情感库积。例如《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12](P80)陆游回忆初到帝京时的意气风发,今昔对比,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瞬间爆发。陆游将品评风月视作“别是功名”,既是自嘲,更是泄愤。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有喜有悲,有忧有怒,足以得见情真意切。又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当时诗人已然年迈,但是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未减半分。风雨交加之夜,诗人再次想到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开篇即写“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1](册4,P45)表明自己身处窘迫冷落的村居,依然坚守报效家国的暮年壮志。陆游直接宣告爱国激情,显示出充满力量的英雄气魄,如同战斗口号一般振奋人心。“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1](册2,P46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1](册4,P421)“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1](册1,P363)等等,无数诗句化成千古警句,时刻激励着后人心系家国,自强不息。

(二)用典抒怀 典故作为一种凝聚着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是诗人复杂情感得以言说的一种载体。宋诗用典十分普遍,陆游亦然,但是陆游笔下的用典有着独特的个性,即将历史典故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陆游用典绝非矜才使气的排列组合,而是抒发爱国情感的一种有力方式。陆游诗歌用典多为历代抗击外族、收复故土、出师北伐、建功立业的名臣名将,例如:“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陇头水》)[1](册4,P405)引典裹尸马革的马援,“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夜泊水村》)[1](册2,P461)引典勒石燕然的窦宪,“赤壁归来应叹息,人间更有一周瑜”(《曹公》)[1](册5,P129)引典火烧赤壁的周瑜,“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1](册3,P360)引典闻鸡起舞的刘琨,等等。其中,陆游咏叹最多的当属诸葛亮。陆游自幼便对诸葛亮充满钦慕之情,自言“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1](册5,P243)尚未入仕之前,陆游多用诸葛亮代指主张北伐的南宋名将,比如“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二月二十四日作》)。[1](册1,P14)陆游为佞臣被逐表示振奋,呼吁起用名将张浚,表明自己只求国家中兴、不计一己之私的态度。来到川陕之后,陆游多次拜谒诸葛亮祠。“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1](册2,P127)的诗句暗含着陆游肩负社稷的志向。陆游夜读《出师表》,感触之下挥笔而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1](册3,P140)借用诸葛亮写作《出师表》立志北伐之典,表达对诸葛亮的缅怀和尊崇,同时也以诸葛亮自喻,抒发自己愿效先贤一般北伐复国的远大抱负。但与诸葛亮受到蜀汉重视对比,陆游的北伐建议屡被否决,此处用典也委婉流露了陆游壮志难酬的感叹。此外,诸葛亮数次北伐终究无果的悲剧也使陆游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过野人家有感》)[1](册2,P25)躬耕一生、老死南阳未必不是英雄作为,这既是陆游对诸葛亮的同情与惋惜,也是对自己命运的自嘲与无奈。

(三)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抒情手法,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摹客观景物,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晚年曾说:“早曾寄傲风烟表,晚尚钟情水石间”(《闲适》),[1](册7,P305)表示自己写景前后关注重点有所区别。陆游笔下的景物寄寓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前期描绘边关风物自不必说,即使后期寄情山水田园,所寄也多为爱国情思,正如后人评价:“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荡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咏歌,以寄其意”。[14](卷42,P1152)乾道八年(1172)作于军幕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便是陆游前期借景抒情的典型:“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12](P29)此时的陆游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来到南郑的高兴亭,登高饮酒之际,远望中原大地,遥见长安烽火,隐听边城号声,视听结合的远景瞬间触动了诗人的内心,国土沦丧的哀思不禁而生。悲歌之余,击筑饮酒,收复中原的希望正在这烽火高台之间,不觉由悲而兴。皎洁的月光拨开了云雾,恰似胜利的曙光走出了漫长的苦难。灞桥烟柳、曲江池台这些美丽的故国风景,仿佛正在等待宋军的归来。全词先是触景生情,后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格调慷慨昂扬,充满了必胜的乐观精神和胜利在望的喜悦。相较早年的边城悲歌,陆游晚年闲居时所写“情景”另有一番风味。例如《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1](册4,P372)前三联纯然写景,一幅幽静恬淡初夏田园画面跃然纸上,诗人的怡然自得不言而喻,然而尾联笔锋瞬转,悲从中来:环顾周身,只己一人,想到昔日旧交零落殆尽,全无知己可诉壮士暮年的寂寥与遗恨。

(四)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运用象征或起兴,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特征来表达诗人情志的方法,同样被陆游用以表现爱国情怀。陆游有着浓厚的恋梅情结,几乎达到年年观梅、年年咏梅的地步,如其所言“与梅岁岁有幽期”(《山亭观梅》),[1](册3,P109)“年年踏雪探梅开”(《梅开绝晚有感》)。[1](册7,P432)梅花不仅是陆游情有独钟的“恋人”,甚至成为陆游自己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1](册7,P2)陆游一生三百余首咏梅诗词,不仅在数量上创造了千古咏梅诗人之最,而且将爱国主义精神寓于梅花之中,也使咏梅诗章的格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兹以流传最广的《卜算子·咏梅》为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2](P106)诗人以梅自喻,上片以梅花的境遇比喻自己的遭遇,以梅花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暗指自己报国之路的失意坎坷;下片以梅花的特征象征自己的品格追求,将梅花与媚俗争春的群芳对比,反衬梅花的清高独立,即使凋落成泥,依旧保持清香。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然而始终没能得到重用,反而数次遭致排挤。这首咏梅佳作,是陆游高洁人格的写照:即使自己饱受摧残,依旧不改最初之志,宁愿遗世独立,绝不同流合污。随着时光消逝,陆游的爱国情怀愈发深沉,此时的咏梅诗篇呈现出更加幽远的心境。嘉泰二年(1202)年近八十的陆游写道:“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梅花绝句》)[1](册3,P451)梅花生长在幽暗的山谷,枝条却伸向北方,这何尝不是诗人身处南宋政治格局的边缘,却始终心向中原的象征。阳光终年罕至,梅花每年开放总是较迟,这何尝不是诗人壮志难酬之际内心依旧固执的期待。梅花“高标逸韵”的品格,正在冰雪覆盖之时昭然若揭,这何尝不是诗人身处逆境而其志愈坚。此诗处处写梅,处处夹杂诗人无法言说的爱国情思。

四、结语

陆游诗歌具有鲜明的爱国情怀。陆游的成长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共同造就了陆游诗歌爱国情怀的多元精神内涵。这种爱国情怀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

猜你喜欢
陆游爱国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除夜雪
少女情怀总是诗
初夏绝句
陆游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