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千,石凤珍
(1.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现代社区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在为民众提供物质资料的同时要更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当前,部分社区已经产生了广场舞、合唱队等艺术组织,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推动艺术文化进入社区,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构建高品质的社区生活,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复杂而涉及多学科的概念。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文化空间的概念,但是并未进行详细的阐述。[1]汉娜·阿伦特认为“公共领域是行动者透过言行展现自我、与他人协力行动的领域”。哈贝马斯则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看作是相互对立的概念。[2](P63)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给出的关于公共文化空间的说法是:“城市的娱乐消遣活动已经从一个社会精英的小圈子向社会各色人等扩散,因而就算是引车卖浆者流,也开始养成了一些社会交际的习惯,比如说在公园中散步。”[3]
文化空间本身是指具有文化性质或意义的空间、地点、场所,但是单纯的地点本身并不能称之为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参与,包括人的交流互动、文化交往等。公共文化空间更强调公共性的文化空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现象、文化需求和历史记忆在一定区域的空间表现,以及社会成员在这个空间进行文化交往的表达方式”。[4](P116-117)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人从自己的私密空间走出,在公共空间内进行文化活动。每一个进入公共文化空间的人都不应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应当能够随时随地平等地获得知识、享有资源、开展活动,并重视公共文化空间的人文性,注重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知识的分享,以及思想的交流。[5](P51)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人际关系冷淡问题。借助公共文化空间,情感有了新的表达渠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沟通、融入社会。例如居民加入社区艺术团体,集体学习、排练,参与歌舞表演、比赛等艺术活动,由此带来的参与和被重视的体验,能够增强社会中个体的社会和文化认同感、群体归属感,构筑居民的身份认同,也可以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使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普惠社区居民。而推动艺术进入社区,无疑有助于构建公共文化空间。无论是合唱团还是舞蹈队,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在自组织、志愿者和政府的推动下,都可以扩展社区公共空间,丰富空间的实际活动内容,从而促进社区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有助于构建文化活动中心这一平台,提升公众的参与度,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享有文化发展的成果,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6]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的重要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7]大力推进艺术进社区,有助于更大规模地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响应国家号召,执行国家政策。构建公共文化空间,不但有助于加强居民的交流沟通,开展休闲娱乐活动,构建新型邻里关系,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出城市的人文关怀,打造多样的城市品牌,锻炼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日益增加。可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时代需求。推动社区文艺发展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其审美水平与思想境界,从而创造高质量的社区文艺生活。
(一)大力推动艺术进入社区,有利于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原本由人力完成的工作交由工具完成,各种交通工具以及电梯、扫地机器人等高科技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让人日趋懒惰,再加上电视电脑手机等的诱惑,人们相比以前更愿意窝在家中而不是走出家门,长此以往,国民的身体素质难免下降,而当艺术真正进入社区后,它独特的魅力能够让广大社区居民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这无疑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在歌唱活动中,掌握了科学的发声和呼吸方法,有助于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提高肺活量,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而对歌词乐谱的背诵有益于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提高。舞蹈艺术则起到有效塑造舞者的形体气质,锻炼舞者的身体,提升平衡协调能力等效果。在科学练习的前提下,其他多样的艺术形式如钢琴、吉他、架子鼓等器乐的演奏,也有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艺术的陶冶有益于居民的心灵健康。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将高品质美好生活定义为一种当下的生活状态,在此生活状态中能感受到充实、有保障、可持续的获得感以及幸福感和安全感。[8](P9)因而社区艺术有助于为社区居民提供美好生活。适度的艺术活动能够使居民修身养性,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真正有灵魂的艺术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唱歌跳舞需要情感的投入,才能体会到乐曲的律动、情绪和风格,深入了解有助于参与者更好地将歌舞表演出来,将视听盛宴呈现给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参与艺术活动也有助于情绪的释放。适当的艺术形式能够提供一个有效调节情绪的方式,如欣赏演唱会或音乐会时,激昂慷慨的歌舞能够催人奋进,通过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培养参与者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缓解紧张、抑郁、恐惧或焦虑的心情,释放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缓解疲劳,陶冶情操,转移注意力,将心灵沉浸在歌舞书画等艺术形式构建的优美意境之中,涤荡灵魂,洗去浮躁和功利,形成专注稳重的性格,构造纯净淡然的精神世界。
(二)以社区为单位的集体艺术活动有助于加强邻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有不少人患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害怕与陌生人合作交流甚至对视,合作完成艺术活动有助于他们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处于缺少子女关照陪伴的困扰中,变得越来越孤单抑郁,集中开展的群体艺术活动能够缓解他们的孤独感,抚慰他们孤寂的心灵。相对于外界,社区内的人员构成相对简单,交流沟通的难度和风险较低。通过加入社区自发形成的艺术团体,参与艺术团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如歌舞的学习、排练、表演等,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情商,在艺术活动的参与中深刻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联系,与陌生人相互了解磨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三)艺术活动有利于居民美育工作的开展,有着提升国民的审美水平、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社会作用 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理念的进步和传媒的创新,艺术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为特权服务的工具了。陶东风教授曾指出,当今社会艺术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所,取而代之的情况是它已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表达出现代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新趋势。[9](P166)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淡化,每个居民都可以是艺术的欣赏者和创造者,居民既可以参观书法绘画等艺术展,观赏传统的文化遗产,鉴赏音乐剧、歌舞剧等高雅艺术,借助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品味,净化灵魂,形成自己的独特气质;也可以在生活中参与艺术活动,做艺术的创造者,在艺术活动中将自己视为歌唱家、舞蹈家或是模特,生活就是表演,表演即是生活,人人都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艺术家。长此以往,居民的鉴赏能力将大大提高。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相互交融,形成相互借鉴、雅俗共赏、共同发展的局面,有助于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增进认识,感受差异,寻求共性,获得自信。对艺术而言,“美”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为欣赏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但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也带来了一些歪风邪气,比如审丑文化的流行。部分网民哗众取宠,为了博人眼球不择手段,为了谋取流量毫无底线,将一些滑稽荒诞甚至是违背公序良俗乃至法律的行为记录加工并加以传播欣赏,长此以往,人们日益浮躁,以审丑代替审美,导致整个社会审美取向的扭曲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下降。为了对抗这些丑陋现象,需要推动艺术进入社区,以高雅的艺术活动开阔民众的眼界,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也有助于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健全的心理结构,提升参与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载歌载舞也好,鉴赏艺术品也好,欣赏艺术表演也好,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其实殊途同归,都旨在令民众体会到艺术之美。高雅的艺术活动能够引导参与者欣赏高水平的艺术活动,提升审美水平和素养,使人们以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和饱满的热情投身筑梦之旅。
探讨文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古已有之,孔子提出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教化作用,他认为诗歌可以引发思绪、反映国家盛衰和个人志向、交流情感、加强团结以及干预现实批评社会。[10]虽然这一观点有着维护统治的时代和阶级局限,但还是体现了他对于文艺的社会作用的高度重视。和谐社会主要指社会处于协调运行,平稳发展的状态,人民安居乐业,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区的参与。社区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共同体,有着管理、服务、保障、维稳等功能,可以担负起组织文艺活动的重任。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事实上,不是趋同就和谐,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现和谐就必须认识并承认差异,这就需要更高程度的交流沟通,只有熟悉才能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艺术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作用,与和谐社会有着较高的相似性,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事实上,无论是歌舞表演还是艺术作品鉴赏,都有助于居民展现自我,方便人与人的交流,加深对周围人的了解。现代社区居民彼此之间被钢筋水泥隔开,部分居民俨然已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感,集体艺术活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消解隔阂,解决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集体活动,能够展现出艺术的强大凝聚力。在革命战争时期,许多优秀的红色艺术作品尤其是革命歌曲,如《松花江上》《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反抗外来侵略的热情和斗志,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拼死反抗,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在和平年代,艺术救亡图存的社会作用有所减少,但是它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仍不容忽视,艺术尤其是集体艺术能够让全体参与者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了一个目的努力,这种合作能够锤炼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也有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艺术氛围的形成。比如歌舞表演等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互相配合,每个个体作为集体的一份子,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协调运转,才能为集体带来荣誉。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只有每个个体科学协作,相互协调,才能构建完整和谐的社会。在集体艺术中的协作经验同样可以付诸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已颇具成效,文化建设也应当与之匹配,群众文艺事业的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毋庸置疑,人民对优秀文艺作品和活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只有正视人民的诉求,才能保障民众的文艺活动正常进行,用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的审美所需,借助高尚高雅的优秀文艺来提升人民的审美水平,以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思想境界不断提升,保障社会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推动艺术进入社区,符合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能够为居民构建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塑造社区艺术氛围。社区艺术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艺术与日常生活越来越融为一体的今天,我们要尽力做到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居民,将艺术真正送入寻常百姓家。推动艺术进入社区有助于为社区居民带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有利于社区居民身心健康以及美育工作的开展,锻炼群众的体魄,充实民众的心灵,提升审美品位,促进艺术平等,社区居民成为艺术的参与者、欣赏者和创造者,实现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雅俗共赏,使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改善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又有助于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