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乡村文旅振兴的带动作用

2022-11-29 14:19张达飞
关键词:文旅艺术家艺术

张达飞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近几年,在艺术介入乡村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各种艺术活动都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着。这些活动的举办无疑会对乡村文旅振兴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艺术介入乡村,主要从保护、重建、引进、发展四个方面出发,举办别有韵味的各种乡村艺术活动。[1]在乡土风情和艺术资源的相互融合过程中,一些地方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究其根源,一是投入的局限性,二是思维的固化性,三是对艺术的陌生化。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旅振兴做好准备,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及保护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艺术的介入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艺术乡建一方面希望在观念和形式上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带动乡村文旅振兴和发展;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介入,从精神层面提升乡村文明意识。然而,文化艺术在基层的发扬光大,往往不像构想的那样简单,它在理解层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在研究乡村艺术之前,首先要对农村现有情况进行考察定位。

乡村艺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实际出发,结合乡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有意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每个人的使命。当艺术传播的宗旨没有起到对社会美学的提升时,自然也不能在心灵上触动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向往,更不会带动艺术乡村的建设。作为艺术的筛选,优秀的具有地方历史特征的村落一定要加大保护力度,这是文化的传承,千万不要建一处毁一处,不要再过百年,看到的只有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产物,农耕时期的文明又成为一种“据记载”,孩子们看到的遗迹,只是书本上空洞的考察数据。类似的遗憾都是乡村建设中急需关注的问题。在这个保护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忽视艺术家的能动作用,要邀请真正的艺术家参与其中,不能随便把一些街头艺术搞得不伦不类,结果使整个村子失去浑然天成的自然魅力。曾经那些造型讲究的门头梁柱、雕刻精致的传统工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年代感,也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与时光的烙印。如果在乡村改造的设计中,更多地加入保护的元素,这些已经在岁月中洗礼了上百年的院落和风景秀丽的古村庄,就不会因为全村的搬迁而荒废;成批的木雕石刻也不会面临被拆除的命运。[2]

二、把握艺术重建在乡村中的方向

所谓乡村艺术重建,一方面要尊重村庄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助力乡村发展中,提升传统艺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必须具有审美观念,为乡村建造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与视角,奠定文旅振兴建设的意识导向。在重建乡村的过程中,可以用诗歌、散文、绘画、建筑等艺术去感召美化村民的心灵,挖掘乡村艺术资源,把乡村特色元素加以保留甚至是强化,在结合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介入艺术元素,提升艺术高度。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把一些切合当地特色的元素,糅合民间传统艺术,使之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美化乡村过程中保留传统的东西,使那些具有乡土气息的自然元素,彰显岁月沉淀后的艺术魅力。古老的村庄、巧夺天工的建筑对于艺术表现来说,具有现代化建筑无法媲美的气质。夏秋季节,瓜果桃李错枝盘节地爬在墙头上,参差不齐的树木、错落有致的房屋,都是乡村最真实的模样。正是这些一景一物的存在,让美丽乡村的本质符合了时间发展的规律,成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当无法释放工作压力的城市人,希望找到一处安静的心灵驿站时,保留完好的古旧村落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对传统村落的保留与翻修,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砌,而是在有设计、有选择的审美要求下,所做的一个整体规划。然而有一些乡村改造彻底违背了艺术乡建的初衷,拆除了石头墙、旧门窗、石板路,重新砌了崭新的砖墙、铺了水泥路,用非常世俗的审美认知,把岁月包浆的村落包装得不伦不类。这样的建设只是对村庄的改旧换新,和艺术介入毫无关系。

例如地处恒山脚下的浑源县西泥沟村,就是一处小巧且住宅集中的村庄,因其地处沟壑之中,地理位置逼仄。该村房屋小院落小、上下错落依山而建。因地理位置所限,各个院落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小巧安静,并且颇有视觉落差感。这就使得每个小院风貌各具特色。如果从视觉出发去营造,造型易突出其静谧雅致的特点,便于引起游客远离城市喧嚣、让心情得以释放的田园情结,自然也会吸引消费者慢下来、住下来,达成旅游发展的目的。所以在改造中建议让单个院落成景,杜绝雷同。就村庄现有的格局而言,应保持原环境的错落有致,增加相互穿插及映衬,强化古朴原始的特色,不破坏旧有色调和外观,以旧修旧。[3]至于要补充的一些文旅发展必须的配套设施,也要注意各个造型环节的相互映衬,以突出旧有村落特色为主线,不可重新建造新宅,失去原始淳朴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艺术乡村建设,还是乡村文旅振兴,依据地域文化和现有状态,把艺术与民俗融入村民生活,在本质上追求的都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这个过程中,对乡村建设的文化认知是把握方向的主要外在力量。

三、乡村艺术建设的方案引进

在艺术乡建的近些年,各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失败的的案例。有些乡村缺少对艺术的理解,严重脱离乡村实际,打着艺术的名义对乡村进行毫无理由的改造与重建,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多数村庄照搬照抄,把其他地方的设计搬到自己村里,不考虑当地民俗民风和地域特征,结果弄得千篇一律。真正的艺术乡建需要完成的是思维方式的改进和人才的引进,这是一个文化的介入,需要在尊重传统及村民诉求的基础上,用艺术推动乡村融合发展,提升乡村魅力。在促成主流社会对乡村文化发展认知的同时,以情感融入作为艺术乡村的情感共识,让文化艺术的发展脉络,不只在形式上、同样在精神上得到延续。这种理念不是建一个场地置一间华厦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如果整套设计可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并且能让村民有所获益就是该做的。在具体建设中,不妨做一条文化艺术长廊,用雕塑、装饰、文字、绘画做指引,对乡村进行美化,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在保留遗迹的同时,给村民带来收益。乡村特有的静谧和古朴的农家文化,与城市的繁华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必然是人类在心灵上寻求的精神家园。同时,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村落优势吸引艺术家入驻,让艺术家的日常写生采风活动,带动当地甚至是全国游客的关注。[4]同时,还可以在遥相呼应的地段建造游客打卡点,满足年轻人的猎奇心理。这种建筑定位在具有观赏性及抒情性上,宜抛开常规建筑的固有模式,吸引城市人群来度假旅游,让远离城市的喧嚣成为一种可能。这样打造的出发点一方面让美丽的乡村使艺术家产生创作兴趣,另一方面艺术家的到来必然会提升整个乡村的审美高度,艺术家的逗留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带动全国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为乡村的艺术再建更上一个高度。

在传播乡村文化的意义上,一方面,艺术家的介入以及大学美术院校的写生采风活动,和社会各阶层艺术研修、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都是保证乡村振兴的力量。通过参观学习,不仅可以带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也可以把艺术的气息传播到乡村。另一方面,旧的村落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它所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在基层社会存在的印记。这些沉淀了上百年文明的遗迹,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会让艺术家们创作出大批的优秀作品。所以在进行乡村建设的工作上,基层领导重任在肩,需要有足够的艺术鉴赏力,才能把这些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原汁原味的记忆再现给社会时,就是艺术家要表达的时候,也是驱动地方经济与文化艺术腾飞的时候。

四、艺术介入在乡村的传承发展

艺术作为一种最贴近自然的形式,在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中有着足够的空间,我们看到的许多精彩作品,都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他们把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通过艺术表达的方式,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5]乡村的特色景观不是现代意义的设计理念的反映,它们以世代传承的民居所呈现的构造样式,在建筑中体现了不可打破的模式。有些房屋在历经岁月风雨后,更是以一种年代感掀动了现代审美的神经。另外,乡村文化从手工艺制作,到各种小吃制作,都抛开仅仅是可以食用的要求,从造型和审美情趣上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向往。比如农历七月十五,妇女们都会大显身手,捏出各种活灵活现的“面人”,包括小动物、报喜的福娃、各式各样的水果等等。这些用面粉经过发酵后制作的工艺品,用的完全就是与蒸馒头同样的食材,却在这些农村妇女手里制作成充满民间艺术气息的作品。有好多民间老艺人的手工艺品、剪纸等等,完全称得上是完美的艺术作品。正月时节在乡村看到的高跷、秧歌、戏耍等等,很明显具有城市表演艺术家都无法拿捏到的生动自然。这些意义非凡的民间艺术是老百姓为了自己的生产生活自然而然形成的,体现了来源于生活的美,没有主观的设计和创作意图,却在生活需要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学的精神需求,从客观上反映了美的存在意义。老百姓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别有韵味的审美认知,他们在遵循满足生产和生活两个维度需要的基础上,创造了适合自己土壤的艺术,让乡村文化得以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特魅力。而民间文化作为艺术宝库中一个历史的存在,必定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这些作品的设计元素并不是为设计而设计,却完全符合艺术入乡随俗的审美标准,是一种自身需要的表现,是为了美与实用而自发形成的一种创意,在实用性与美观性并存的同时,体现了民间匠人的工匠精神,创造出属于乡村的文化骨架,也从其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层面,体现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优点。他们进行的各种设计和建造,如民居造型、砖木搭配、梁柱架构,具备了智慧超常的艺术价值。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自主创造而不为所谓的高雅艺术所肯定的位置。平凡如斯,然而却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缔造了经久不衰的魅力。[6]

五、艺术对文旅振兴发展的带动作用

艺术在相互碰撞中获得平衡和稳定,并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众多的艺术实践案例中,无论从艺术需求还是美学意义上,都传递出天人合一的中国特色,在社会创新和艺术传达上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需要积淀,精神才会传承。能够在那些已经破旧却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建筑里感受到文化、在错落有致的造型里体味到形态结构的韵律,在因地制宜的空间里感叹着设计者的智慧,这才是艺术在乡村获得新生的力量。乡村的发展真正需要的不是配置、不是过份的设施,而是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国家每年投入亿计的资金,并不是仅仅让地方政府去打造一座座没有生气的村庄,创造适合乡村文化发展的模式,才是农村文旅振兴的关键要素。让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带动乡村文旅振兴发展;让艺术观念得到提升,才能促成文化艺术与旅游相结合的优势互补。因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艺术工作者作为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创作基本技能的引导者,应运用艺术认知,把他们的知识调整到以乡村发展为出发点的艺术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7]因此,让艺术家有更多的机会走入农村,把美的感受生活化,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服务社会,完成人类美学意义上的共同进步,也是艺术家服务社会,带动乡村文旅振兴发展的一份贡献。

猜你喜欢
文旅艺术家艺术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