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公共艺术的感官设计
——以视听觉为例

2022-11-28 05:2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孙雪阳
艺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感官公众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 孙雪阳

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下带动着多种媒介技术涌入到设计创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使公共艺术的视听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在拓宽人们想象力的同时,也使艺术的外在表现更加具有创造力,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依靠数字技术实现的公共艺术作品在视听觉呈现上相较于传统的雕塑更加的生动趣味,其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更容易增进人与作品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是未来设计的主流趋势。以视听觉为主导的感官设计,使得公共艺术的发展和表达方式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而带动良性发展,提高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呈现出更加活力,更加完整的艺术体验,使艺术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架上艺术,探索让公众更加深入参与到作品中的作品形式和艺术载体,突破性的转变为全新的艺术形态带来可能性①。

一、公共艺术设计中视听觉体验概念及特性

(一)概念分析

公共艺术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和范围界定愈渐模糊,它不是某一种艺术,而是公共空间中的雕塑、装置、壁画等各种形式的统一,这种形式的多样性,能够给予公众充分的想象空间。与传统公共艺术的单向传递方式不同,现代公共艺术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更加注重与公众的双向互动,强调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参与者共鸣和思考,带来视听新体验,突破传统技术上只注重造型、体量的弊端,充分利用空间场地、光影、动态和色彩等手段,把艺术性和技术性结合在一起,打破时空限制,以新形式和超前的科技重塑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刻板印象,也使大众对艺术的欣赏变得更通俗易懂,同时参与过程也更有趣味。这种结合视听的公共艺术强调公众与作品的融合,讲究沉浸式体验感受②。

(二)视听展现特性

1.技术性

科技的发展,让数字技术融入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对各类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和传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运用,在这种形式的运用下,动雕塑、光雕塑、影像装置及其他互动装置通过传感器(红外、温度)来进行一种或者多种视觉展现形式。还有较为常见的投影互动技术,观众进入投影区域内或液晶显示屏周围时,视频动作捕捉系统捕捉观众在区域内做的相应动作,从而变幻画面以及环境中的音乐,产生互动效果。公共艺术作品不再受到材料、技术、场地等因素限制,动作、触摸或者是声音就能完成互动来实现作品的灯光变化、声音融入、形态变异,传递不同的视听感受,一系列感应通过计算机和科技实现。

2.互动性

长期的“观赏性”体验是公共艺术作品不够深入人心,造成审美疲劳的主要原因,数字技术的的融入除了给予公众感官上的冲击,其构成本身带有的必要参与性,如通过传感器产生作品的灯光、动态、声音、色彩变化,观众必须参与才能获取作品的呈现,实现作品的完整。VR虚拟技术还要求观众带上特殊的设备进行沉浸式体验,让公众更好地欣赏艺术,也更利于公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3.体验感

传统公共艺术作品注重作品本身及人文精神的传播而忽略公众的体验感,数字技术下的公共艺术作品强调公众的参与,在过程中输出自己的内涵和作品观点,因此便要在作品创造初期从受众的情感、审美、环境氛围、喜好出发,遵循技术→互动→体验形成循环的设计准则,从不同的设计角度完成艺术的见解,互动过程的把控使公众自然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二、视听新技术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多元化革新

近年来多媒体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泛地融入到公共艺术中,使得公共艺术在功能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质的变化,在氛围表达上一洗雕塑带给人的距离感,不再局限于造型、技法、质感,它更倡导人人参与,营造一种氛围,使公众投入到作品中去,甚至成为作品的创造者。各式各样的数字手段让公共艺术一片生机,可以在作品和观者之间创造一种更自然的亲密感。在表现形式上,单一的材料表现无法达到技术手段带来的新颖性,例如城市空间的雕塑作品,观众只能看到造型材料上的变化,以及单向的固定信息输入,而感官体验利用视觉和听觉元素、声音结合行为感应的呈现过程中,本能的好奇心在心理上产生趋向性,在参与中创作者又向公众进行思维表达进而使大众产生共鸣,过程中个人的差异性造成的结果未知给予观者和作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实现从二维到多元化的转变,打破传统的无接触式欣赏模式,开放包容的表达方式和媒介使得公共艺术朝着多元化方向继续发展,同时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入,致使设计更有灵魂和温度。

(二)提高公众参与度

作品的体验也不再局限于现场,可以随时随地甚至在家通过手机、虚拟设备就能参与。这种开放的民主参与过程是公共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是提高公众参与度的显要特征。视听体验的公共艺术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动作捕捉、红外感应、触觉反馈、眼球追踪、手势跟踪等方式,营造沉浸式体验,通过空间与人的互动,传达作品的思想,以娱乐性的体验实现作品的互动性,通过趣味性调动公众的视觉、听觉并传达作品的思想,声光电等造型,刺激人的感官,公众在互动过程也会产生全新的感受与体验,有效提高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艺术需求的加深,感官设计不仅仅带来肢体上的互动,更能在体验间营造公众与设计者的精神层面交流,从而加深公众艺术欣赏的满足感。这种新的感官体验和逻辑空间扩展了感知维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模糊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感,也改变了作品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有助于创作者的经验总结

相较于传统的设计创作,静态的作品缺乏公众的参与性,这样导致创作者对作品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失去外界对于作品的反馈,以视听为主导的新型公共艺术在技术的支持下需要公众的参与,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反馈便于收集以供调整,也可在展览前进行技术测试来积累经验,此外还有部分作品设计者提供媒介使公众自行创作完成作品,这样的方式下有助于设计师把控作品的风格,创造出公众喜爱的作品。

三、具体案例分析

《The hole》的交互作品由艺术家李相辉创作完成(图1)。观众在作品前的摄像机上方挥动手,相机通过动作捕捉自动识别观众做出的动作(图2),在设备收集到影像后运用C 语言编码编写出图像采集及处理的程序(图3),最终以抽象的动态光影形式实时投射在艺术家制作的立体背板上。《The hole》的创作灵感就是有关虚拟现实,通过程序设计,把生命体的移动视觉化,艺术家为公众提供平台,而公众则成了创造艺术者,相互配合,使公众自由地主动参与到艺术的再造过程,并创作出了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觉形式。

图1 《The hole》展览现场

图2 公众体验作品

图3 计算机处理图像

第二件作品《Nomad live》(游牧)由TUNDRA 团队创作完成。这是一件由声音控制激光的互动装置,通过算法方式,由现场声音可以触发视觉主题,使图案随机变化(图4)。用激光装置作为画笔(图5),随着音乐轻重缓急的起伏,绘制出各种不同的视觉图案和动态视频,灯光随着音乐的旋律变化而变化,给观众带来了心灵上震撼的体验,有了这种数字化展现的技术艺术家们可以实现他们将天马行空的想象。

图4 图案投影

图5 激光画笔

(一)环境体验

传统公共与艺术作品在展出时只注重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忽略作品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通常就是孤零零的放置在展厅,与周围环境不相融和,而新型公共艺术作品在技术的加持下作品与周围融为一体,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整个展示空间像是一个大的作品,在这样的氛围下公众可以很好地融入到作品的体验中去。两个作品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完美地融合了科技和艺术之美,《The hole》使公众的体验进行数字化图像转变,与作品的虚拟展示空间环境发生交互,利用动作捕捉摄像机、数据存储、计算机运算和等软件控制,人与设备的融合,为体验者打造独一无二的真假空间体验。而《Nomad live》这种结合视听的公共艺术强调氛围营造和身临其境的感受。空间环境营造的三维世界,通过音乐的改变色彩光线随之变化,不断刺激公众的感官,获得全面的享受,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感官设计从环境上改变着公众的视听体验。

(二)媒介“手段”

公共艺术作品常使用玻璃钢、金属、石膏、陶土、天然纤维等诸如此类的材料,创作者通过泥塑进行翻模,或者直接使用机器翻模创作,而数字手段介入后,无论是材质还是工具都发生到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实体材料,例如上述的案例通过计算机技术,激光作为工具以非实体形式展现,没有传统的作品体量庞大,既节约空间,又有事半功倍的展示效果。各类计算机软件 Sketch Up、3D max、MAYA、Zbrush、C4D、犀牛等已经大量被人们作为设计工具使用,用他们替代实物做草图模型,可模拟出作品的真实形态和场景,还可以渲染出不同材料的效果,如: 金属、玻璃、石材、木材、纸质等,以及颜色、造型、肌理、透明度等。还可以合成动画,在不同场景、时节下进行模拟③。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出了一款名为Tilt Brush 的绘画应用,使用 VR 眼镜,拿起 Tilt Brush,将作画的范围拓展至3D空间,让使用者能够以空气作“画布”,使艺术家或者普通人自由选择材料、颜色造型、体量大小,在三维空间中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这也是数字技术的一项划时代产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手段,也打破了传统认知。

(三)形式呈现改观

传统公共艺术作品多是静态雕塑、装置、壁画等形式,其手法有具象造型、抽象造型、直观型等,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城市文化品质,以上述两个案例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融入的作品用非实体的方式呈现,缩小了作品的体量。目前,VR 虚拟、影像装置艺术、计算机数据处理、数字控制灯光技术等多种新技术设计形式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广泛运用,使公共艺术变得更加新颖,更具时代性。不再拘泥于面对面的观赏,通过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的多媒体设备参与互动,使公共艺术的表现力及影响都逐渐扩大。以新技术为背景的公共艺术作品形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环境、材料、工具所带来的局限性,在日后的设计应用中技术的与艺术结合会更加的自然完善。无论是全虚拟式的展现形式,还是传统造型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灯光、动态的变化,其本质在于增添互动形式从而拉近人们与艺术的距离,声光电的应用也成了技术实现的一种方向④。

四、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艺术已不再可望不可即,伴随着对艺术的需求,数字化时代下多种媒介与艺术的碰撞也在悄然变化,为公众革新认识世界的方式手段,从视听感官体验出发的公共艺术作品,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丰富更有创造性的材料,提供了更好的创作平台,同时也摆脱了物质手段的束缚。这种运用使人耳目一新,又富含丰富的变化,也是科技时代演变的一种产物。对于公众而言,能够通过感应、语音和行为识别,与作品产生互动,让公共艺术焕发更强的感染力,人们更愿意参与进来,使“公共性”的内涵不再浮于表面,让人们结合多种方式实现视听感官上的立体互动,将艺术更好地服务公众,展现人文精神,而这种结合数字技术的感官设计也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审美同时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新的思考方向。

注释:

①麻睿.味觉通感在视觉传达中的设计表现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②赵欣歌.视听新技术对公共艺术的拓展——《浮光戏莺》的沉浸性[J].雕塑,2020(2):54-57.

③董羽,丁文霞.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6):50-52.

④刘岩.新技术背景下的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探究[J].大众文艺,2021(5):45-46+55.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感官公众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