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 赖孟莹 焦仕刚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正蓬勃发展。在影视制作中,数字化技术成为重要的拍摄手段,世界电影也因此完成了从基础竞争向技术竞争的转变。与早期电影工业化流程即线性生产流程不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介入颠覆了人们传统认知上的工业流程标准模式,电影生产转入非线性、交互性和可逆性的网状工作流程。在此背景下,电影《刺杀小说家》正是通过“数据及信息收集”“动作捕捉与虚拟拍摄”“现场拍摄与虚实结合拍摄”和“后期视效制作”这四个模块,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数字化制作流程①。电影拍摄时采用了虚拟拍摄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实拍阶段虚实结合拍摄技术,人类生物表演技术则用于数字角色的制作,这也是MORE VFX②公司在数字角色制作上的第一次尝试,数字灯光系统的使用有效地帮助影片进行氛围营造。《刺杀小说家》的拍摄制作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2018 年7 月,《刺杀小说家》各个部门的设计和方案开始大量输出,在动作部门的测拍小样、美术部门的置景方案等基础之上,视效部门开始进行动作捕捉和虚拟拍摄③。
所谓“虚拟拍摄”,就是在电影拍摄中,所有镜头都在电脑里的虚拟场景中进行,导演在计算机上“指挥”角色的表演。虚拟制作可分为纯粹的虚拟拍摄和虚实结合虚拟拍摄两种,虚实结合虚拟拍摄制作时有真实的场景、道具,也有数字化的场景、道具,在LED 背景技术的支持下,导演可在监控器下实时观看到合成效果图,而《刺杀小说家》正是基于后者。
在电影《刺杀小说家》中,虚拟拍摄其实就是通过光学的跟踪,把现实中摄影机的空间位置信息同步投射到一个虚拟引擎,达到以拍摄真人镜头的方式即可同时预览到虚拟内容的效果。想要做到虚实结合,就需要有负责实景拍摄和虚拟拍摄的摄像机相互配合,二者通过时码和同步联动。因此,在拍摄时,必须先标定负责实拍的摄影机和虚拟摄影机的各项光学参数,再建立数据库,通过辅助设备来计算它们的位置和旋转,这些运动解算后即可传递进虚拟系统建构的3D场景中。想要达到实时渲染效果,就需要借助强大的算力,将CGI(公共网关接口)合成渲染实时输出到监视器,实拍和最终后期合成的预演画面就可同时出现在监视器上,所以在《刺杀小说家》中,真人演员与虚拟角色对戏时,导演可在监视器直接看到他们最终的对戏效果,并指导演员表演,相当于“所见即所得”。
相对于蓝绿幕抠像而言,应用虚拟拍摄技术所产生的“所见即所得”效果,便于主创团队更好地把控电影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由于拍摄即可得到成片,各后期部门不用等特效完成后再开工,提升了影片拍摄效率。虚拟拍摄技术的出现给电影艺术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一种虚拟沉溺、体验参与式的影像世界逐渐发展起来④。电影中场景的再现更加逼真生动,画面精致高清,产生“造物式”奇观视效,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全景式立体化的观影空间赋予观众更广阔的视野和真切的身临其境之感。
《刺杀小说家》剧组将大厂电影拍摄基地2000 平米的摄影棚一分为二,一半供动作组做动作设计和测拍,另一半用于搭建800平米、120个动捕镜头的动捕场地⑤。
动作捕捉的方式多种多样、精度不同,通常我们所见到的是光学捕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光的反射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轨迹。在拍摄过程中,独眼黑甲的饰演者郭京飞和红甲战士饰演者雷佳音他们的身上全是一个个的光学捕捉白点,就是为了更好地将光反射到采集的摄像机里面去。而在动作捕捉技术出现之前,动画师只能通过手动打关键帧,一帧一帧把这个角色的动画给创建出来,如人类行走、奔跑,但要想制作出生动自然的手指动作,关键帧动画的方法就会变得比较复杂。此时,动作捕捉的独特优势便凸显出来,演员是怎样动的就怎样记录下来。同理,面部捕捉也是非常相似的,就是把真人演员的表情给记录下来,传递给动画角色,像我们手机里的emoji 表情,就是一种面部捕捉。电影中赤发鬼的面部表演是由杨轶完成,在面部捕捉的过程中,首先要扫描演员杨轶脸部的三维模型,将他所有的表情总和成一个表情系统,然后再拆分成一个个的单元,比如眉头、嘴角或者鼻翼,这样的拆分有利于后期团队对数字角色进行细节上的手动调整。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可以数十倍地提高动画制作效率,制作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画面,且画面逼真自然、不生硬。在技术层面上,动作捕捉的采集精度高,能对采集运动进行详细分析;在艺术层面上,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官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动作捕捉技术对于演员有较高的要求,演员所穿的捕捉服越紧越好,并且身材比例和模型越接近,匹配度则越高。此外,并非所有的动作都能同步体现,一些近距离接触的动作,如打斗、跳舞等,容易相互干扰而减弱同步体现的效果。
当下,数字视效技术已经从之前主要解决场景空间与异类生物的可实现性问题,走入到“生物工程”时代⑥。现在要想成功塑造电影中的数字角色,就必须重点处理数字角色的表演问题,尤其是数字角色的面部表情,其制作特别讲究细节,一不小心就会构成“恐怖谷效应”,通俗地讲,就是看着像人但是又不像人。
对《刺杀小说家》主创团队来说,如何做好写实类人生物的表演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电影中的类人生物制作是基于生物工程时代的数字化表演技术,这就涉及情感与表演问题。因此,想要使观众在观影时对数字角色产生认同感,首先得具备过硬的技术手段,用来解决数字角色的拟人性问题;其次再是动画师对数字角色表演的理解。
电影视效部分,最难表现的三个CG 角色是:独眼黑甲、红甲战士、赤发鬼。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同于独眼黑甲与红甲战士,类人生物赤发鬼无论是在技术实现上还是在角色表演上都可谓是充满难点。赤发鬼这个角色,每分钟制作经费就高达200万,每帧需渲染大约15个小时,相当于一秒钟镜头就要花费300 多个小时,人物全身超90 万个毛孔,40 万根毛发,甚至需要细节到把眼睛放大后都能看到对面人物的倒影。赤发鬼全身毛发、毛孔及四条胳膊的设计、肌肉运动的走势以及面部硬甲与正常皮肤的连接方式都需要在设计与制作中反复推敲和测试,以保证出来的效果是合理的。像赤发鬼这样15米高的角色,他的整个行为逻辑和面部表情也都要体现出一种“巨大感”,所以动画艺术家们在后期除了要对表演有深刻理解,同时也要设计出专属于赤发鬼的头部细节,包括它的发质发量、脸部胖瘦、鼻子大小、脂肪厚度以及面部各种肌肉拉伸等,而这都需要符合真人动作逻辑。
作为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表演技术的研发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美国科幻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中,阿丽塔自然的动作及表情体现出当下数字化表演技术的高水准。在我国本土视效团队中,诺华视创与MORE VFX 一直致力于数字化表演技术的研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具备赶超好莱坞技术的能力。
电影《刺杀小说家》是由双雪涛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其实,作者在通过这个标题表达:权力可以对文学、艺术等一切能表达真实的东西进行压制。尽管小说也有虚实交加的双线故事,但仍然建立在一种灰暗的现实主义基调之上。而路阳导演对于电影的改编则是基于一种理想主义的创作冲动,其故事更加理想主义,更浪漫化。他相信小说能够改变现实,再凭借这个信念感拍出了电影《刺杀小说家》。
小说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虚拟世界是一个类似于古代,却和我们的古代不同、拥有自由生命力和神力的平行世界。这两个世界相互影响、能量互相缠绕,历史和人物命运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电影要如何融合这两个世界以及展现虚拟世界非常瑰丽奇妙的一种奇观成为影片制作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现实问题。实际上,数字技术是唯一可能的选择。路阳在采访中谈及,在《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里,并不只是数字技术这一条路,最终选择数字技术,是因为它能够达到最好的呈现⑦。为了在银幕上展开这样一个宏大的虚拟世界,《刺杀小说家》应用数字灯光系统来实时监控数百台灯具进行快速无延迟切换与还原的操作,建立影片整体风格,并由数字灯光工程师、摄影师及视效部门共同配合完成。
灯光——影视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造型手段,在科技的支持下也迎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灯就是在灯光技术与视频技术相结合下,用来实现影像投射功能、影像处理一体化的新型多角度投射灯具。在大型的文艺节目基本采用了数字灯,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以达到快速且准确地操作。
《刺杀小说家》的数字灯光系统由数字灯光工程师孙文操作执行。电影大概使用了1000多个SkyPanel系列的数字灯具,拍摄前先要进行大规模棚内悬吊灯光的测试,在预置场景时需配合灯光师进行光效预览,实拍时再将预览的程序导入到现场的控制系统⑧。在构建电影中的虚拟世界时,由于《刺杀小说家》的拍摄量非常巨大,这就需要提前把接下来要拍的几个棚的数控系统预置好并做好调试,等到实拍阶段,调节起来就会十分迅速且轻松。数字灯光系统的使用不仅能高效地完成了拍摄要求,而且最大程度地展现出电影的整体风格。
数字灯光系统安全可靠、控制灵活、响应快速。在艺术层面上,数字灯光系统的应用能够使影视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为影视场景氛围营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增强影像画面的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灯光行业的技术变革有目共睹,未来也必将朝着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可控化的方向发展。
在《刺杀小说家》上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完全展现电影技术性的重工业视效大片《流浪地球》。郭帆执导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共有2003 个特效镜头,主要由MORE VFX、北京橙视觉、PIXOMONDO(中德)、Dexter(中韩)四家特效公司合作完成。影片对冰封地面、重型运载车、赤道附近巨型转向发动机、宇宙中的空间站、木星大爆炸等场景进行长时间层层渲染,每一帧都力求真实,以达到令人身临其境的观感。
相较于《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不论是在工业体量还是在制作难度上都上升了数个等级。首先在于虚拟世界——充满东方气息的异世界的设计与建构:以盘根错节的老树为基础的白翰坊、声势浩大的皇都、壮观的孔雀花灯、巨大神像赤发上人、空中飞行的竹龙;其次是几场打斗场景的制作:烛龙坊攻打白翰坊,陆空文受烛龙坊信众围攻时,独眼铠甲从陆空文身上一片片飞出,合成战斗体独眼黑甲与烛龙坊厮杀,赤发鬼与陆空文、黑甲、红甲的最终大PK。在打斗场景的拍摄过程中,同时包含真人演员还有数字角色的打斗镜头会更加复杂。这需要请动作捕捉演员按之前设计好的动作表演,动作捕捉后得到动作捕捉数据,再去绿棚和真人演员对戏。实际上,这个场景相当于拍摄了两遍,第一遍是拍摄身穿绿色衣服的动捕演员跟所有真人演员对戏的场景,第二遍拍摄则需要请动捕演员离开,所有真人演员按照刚才的拍摄内容重新表演一遍。《刺杀小说家》从立项到设计,再到拍摄和后期均采用了更为规范化的流程,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完成。其中经过摸索和实践所建立的虚拟拍摄流程成为宝贵的经验,值得业内人士学习借鉴。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是深层次的。首先,对于影视制作者而言,数字化制作流程提高了影片制作效率,各部门不用经过等待就可以同时作业。其次,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减少剧本中文字形象化呈现的限制,创作者在文本的创作初期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尽情放飞想象力。最后,影片中高亮度、色彩饱满的画面带来出屏入画的视觉冲击力,全景立体化“造物式”的视觉奇观、虚拟场景和CG 角色的设计与建构赋予影片叙事更多的可能性。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技术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影视艺术向前发展,它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大幅提升影片制作效率,更在认知层面上不断消弭现实与虚拟的边界。综观《刺杀小说家》的整个制作流程,影片不论是在技术应用还是艺术呈现上,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贡献都是不可替代的。
注释:
①③⑤徐建.《刺杀小说家》: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见证与实践[J].电影艺术,2021(2):131-137.
②MORE VFX:墨镜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徐建,国内顶级视效公司,技术实力扎实.
④甘立海.虚拟现实电影的艺术特征及其美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7(7):91-92.
⑥孙承健.由”拍”至”做”:数字技术开启电影的虚拟制作时代[J].电影艺术.2019(5):111-116.
⑦路阳,孙承健.《刺杀小说家》:蕴藏于沉着、理性中的锐利之气——路阳访谈[J].电影艺术.2021(2):105-111.
⑧陈晨.数字灯光系统在《刺杀小说家》《坚如磐石》等影片中的应用——专访数字灯光工程师孙文[J].影视作.2019(11):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