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华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么,四川无疑是一片诗的沃土。巴山地灵,多少文人墨客往返流连;蜀水天宝,无数名篇经典传唱千年。如何彰显和开掘诗歌教育的价值,重新捍卫和夯实诗歌教育的地位?如何实现和推进传统诗教的时代转型,不断探索和创新当代诗教的时空路径?这已经成为中小学诗歌教育教学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
2019 年,《四川教育》首席记者余小刚、四川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首席专家张华教授,先后以课题立项为契机,联合成立“以诗教”研究团队,2021 年共同创建“中小学诗歌教育研究中心”。两位对中华诗词文化充满挚爱的领衔之人,对诗歌教育教学挥洒思辨的莫逆之交,借力课题、期刊厚植诗教土壤,助力教学、培训广种诗教花树,共同开启四川省“以诗教”的教、学、研之旅。
正如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应该承认,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诗教理论已然成为一块厚重的文化基石。置身新形势、新格局、新机遇的时代,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挑战的今天,诗教文化的丰富、诗教新机的焕发有赖于诗教理论的深化与敞亮。就此而言,当代诗教有必要,也必须要在赓续诗教传统、萃取诗教精华的基础上,让诗教理论通过掌握群众,在学校内外落地生根。
基于此,“以诗教”团队规划出“诗教理论—诗教课程—诗教课堂—诗教教材—诗教资源—诗教活动”的航线。一方面,根植于传统诗教理论的坚实土壤,自上加强现代认知科学、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从学理层面探讨传统诗教的当代转化;另一方面,立足于语文教师的主体力量,自下加强既往诗歌教学经验的梳理、名师诗教风格研究,聚焦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从实践层面实现理论内化中的交互增益。
2020~2022 年三年间,团队成员先后获得省级课题4 项、区级课题2 项:一是立足“为什么”,重在探讨诗教模式的理论要素、组成结构和内容体系;二是聚焦“为什么”,主要梳理诗教的独特地位、重要功能和时代价值;三是针对“怎么做”,围绕诗教课程开发、资源建设、学习方式和评估体系等方面,以推进诗教的变革与创新的深化;四是“谁来做”,对标《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借力教师培训,侧重教师诗教素养的整体提升。
“诗歌如此之美,为什么难以吸引学生?”“我们精心备课,为什么依然难以赢得学生的喝彩?”苦恼与困惑,反思与追寻,一个个类似的问题让一线教师喟然长叹:诗歌教育,路在何方?对此,余小刚曾忧心忡忡地发出了“诗教”三问:有多少人真正懂诗?诗教有多重要?当前诗教有多落后?在他看来,科学是冰冷的,诗歌是热情的。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不懂诗的人在提议“诗与远方”,当代教师更是普遍缺乏诗词素养。
毫无疑问,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堂永远都是第一阵地,集体研课、磨课、备课成了团队行动的规定动作。遵循“激发冲突—对话生成—重构认知”的行动逻辑,“以诗教”团队立足诗歌教学的真实场景,通过元认知分析、阅读、辩论、分享、展示等方式,质疑“习以为常”的诗教内容,挑战“约定俗成”的教学环节,最终从“解构”到“重构”“创构”,以帮助教师实现诗歌教学的创新与突破。
团队在结构化、模块化诗教经验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诗教的课件、案例、视频、工具模版等学习载体,帮助教师有凭借,有抓手,能消化,易吸收,进而实现从教学仿式到教学变式的迭代转型。2020 年,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一小梅媛老师录制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已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展播。2021 年,梅媛老师执教的《浣溪沙》《丁香结》、四川省特级教师何小波执教的《点字成诗:紧扣一点,致敬苏轼》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赞誉,这些诗教课正是“以诗教”团队研课磨课的智慧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要让诗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教师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主角。2020 年以来,“以诗教”团队以促进我省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和引领诗歌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为目标,依托省、市、县、校等语文学科培训项目,积极推进诗教课堂的示范与引领,切实为一线教师提供样板和案例。
余小刚从诗教文体教育价值出发,强调“诗词教学要‘懂行’”,注重教师诗歌素养和诗教修养的双重提升,扎根一线以教促研,带领一批特级教师、教学名师现身说法,通过下水执教、专题讲解、评课说课,探讨诗歌教学的策略。张华教授借力培训展示诗教创意,讲座中用京腔翻唱《短歌行》,基于《游山西村》设计“陆游朋友圈”学习任务,期冀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和深度学习的视角,以激活诗歌学习的深层动机和具身体验,提升诗歌学习的高阶思维。
实践表明,单枪匹马势必难以实现整体提升,诗教的蓬勃发展必须依赖于更多一线教师的热情参与与积极创造。“以诗教”团队通过教师培训,就是要点燃更多教师的诗教之诗与诗教之思。2022 年4~6月,“以诗教”团队先后采取“线上+线下”、教学观摩、评课议课、沉浸学习等混合式活动推进一线教师的诗教培训。2022 年6 月,张华教授带领10 名语文教师深入凉山州普格县开展古诗专题培训。此外,梅媛名师工作室创建公益诗文诵读群,带动了2000 余名教师、学生共同读诗文经典,写诗词故事。何小波还应邀到四川师范大学为“准教师”的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点字成诗》讲座。
“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将四川‘诗歌大省’转化为四川‘诗教大省’”,这是“以诗教”团队共同的心声。
“以诗教”团队不断将诗教影响力辐射到全省各个领域,构建起“诗教地市州行”系列活动。2021年12 月,团队在诗教活动第一站——眉山,开启了“三苏故里,诗韵流光”之旅,余小刚做主题报告,近3000 人参与线上线下活动。此外,张华教授担任了2021 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四川赛区面试选拔活动评委,何小波担任了2021~2022 年四川省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评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以诗教”团队的影响下,诗教传承的门与窗正在徐徐打开。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小学,开启了诗教“七个一”:一堂课、一份实录、一份教材解读、一份教学设计、一个课件、一个教学反思、一个成长故事;江油市诗城小学围绕“诗意教育”,设计出体现情感、言语、审美、创造的无纸化期末测试;绵阳市南街小学立足为国培育“良士”的办学目标,开展了早晚读诗、诗歌配画、诗词展示等活动。
“以诗教”团队的成立吸引了各方力量的加盟,其中既有文艺界的诗人、诗评家,也有教育界的教研员、名校长、教学名师、高校专家,还有传媒界的期刊编辑、记者。值得一提的是,2021 年12 月,“中小学诗歌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首门语文学科教学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语文专委会顾问、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刘永康教授给予了团队大力支持和倾力指导。
将长期以来诗歌教育教学中的零散、随意、感性的经验进行系统性、规律性、原理性的梳理和思考,这是“以诗教”团队的使命。每一个成员参与者不仅要学诗、懂诗,还要研究诗、创作诗。一方面,团队通过《四川教育》报道大型诗教活动,新增“当代诗教”专栏,发表诗教相关论文;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加强学术研究。截至目前,已在《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诗教论文50 余篇。
此外,2022 年4 月,梅媛老师的论文《小学语文常态教学中嵌入经典诗文阅读策略》获四川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何汶娟老师的论文获“写经典”“诵经典”区级一等奖,张华教授指导研究生熊婷的学位论文《高中古诗词创写专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参加盲审获得专家的“优秀”鉴定,通江二中纳入县级“诗教文化”品牌学校建设……仅仅三年之间,诗教之花已悄然结果。正如余小刚之诗教畅想——秉持守正创新初心,关注语文生活变化,探索诗教策略方法,“教以当下,育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