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团东营市委
城市是否对青年具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将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一方面,以构建对青年更友好、更关爱的政策体系为目标,聚焦青年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各级各部门出台一揽子、“实打实”的标志性政策;另一方面,突出重点领域,特别是在推进“四新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实践能力等方面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热情和活力,为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创新青年服务载体。有效串联各部门政策,围绕青年求学、成家、立业、养老、育幼等领域科学设计、有机整合资源,用全面、完整、系统的“服务链条”确保青年与城市“精准对接”。如在规划建设综合型“双创”载体时,按照便利原则为创业青年规划“15 分钟服务圈”;加强青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5G 基站1790 个,实现中心城区5G 网络全覆盖。
释放青年政策红利。搭建普惠性政策框架,确保实现对高校毕业生、新兴青年、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的全覆盖,积极构建青年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如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打包一件事”6 项举措,立足“只跑一次”,确保“一次办好”;在校大学生或毕业5 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来东营首次创办小微企业,可给予2 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安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培训,每人每年给予4000~6000 元补贴。
搭建青年建功平台。围绕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创新推出“人才新政40 条”。在资金支持上,针对人才创新创业缺少经费和启动资金的问题,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 万元的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和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领军人才。在项目选拔上,举办油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对优质项目进行创业辅导、融资扶持、资金奖补等帮扶。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积极抓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培育,对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给予补助。深化“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推动“好青年”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加大“好青年贷”金融支持,汇聚起乡村振兴的青春能量。
办好青年满意教育。市级层面印发《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级财政安排3.25 亿元,推进胜利学院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支持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顺利推进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东营市化工学校、胜利职业学院新校建设,极大改善高校高职办学条件。
构筑青春“温馨港”。持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公租房、人才公寓等建设力度,完善多层次住房供给保障服务体系,落实青年人才租房购房和生活相关补贴政策。围绕城市综合体、创业园区、文体娱乐场所等青年聚集地完善交通出行网,让青年出行更方便、更舒心。
图|2022 年“青鸟计划·就选东营”大学生实习实践暨“萤火虫助学计划”启动仪式
打造青春“时尚圈”。广泛布局青年之家“社区店”、“共营店”,一批特色商业街区、阅读空间、运动场所和青年公园逐步建起;一批集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友好型完整社区逐步形成;新城吾悦文旅综合体、万达万恋街等青年地标建设拔地而起;草莓音乐节、电竞、剧本杀等沉浸式青年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出现,全面满足青年趣味生活需求。
引领青春“新风尚”。发行“东营青年卡”,聚焦“健”、“护”、“游”、“乐”、“食”五大板块,为青年“专属订制”一大波福利;借助全市热门商圈举办“2022 惠享东营消费年·约惠仲夏消费季”等各类消费文娱活动,打造“东营夜集”、“电音啤酒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实现点、线、面、体有机联动,将一大批品质好、价格优的商品、服务及文化娱乐活动呈现给青年。
着力优化青年宜居环境。优化社会安全环境,推进高质量平安东营建设,不断提升青年人身安全满意度。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黄河口国家公园成为全国正式启动创建的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完成南一路快速路等49 条城市道路建设改造,东营创建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织牢青年权益保障网。创新构建由共青团协调联络,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权益”格局,打造“青春与法同行”、“阳光关爱助成长”等10 个服务品牌,全面深化未成年人司法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积极联系、有效覆盖直播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青年群体,深入实施“跑小二”青年帮办代办项目、“青春有约”青年联谊项目等一大批示范项目,切实帮助新兴青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深入开展“青春向网格报到行动”,招募青年助理网格员等,协助社区(村、居)做好疫情防控等社区服务。
缓解青年养老育幼压力。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83 所、幼儿园160 所,有效解决流动青年子女和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入学难题。持续深化健康东营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为青年撑起“健康伞”。
畅通青年社会融入渠道。建好用好“青春有约·团聚青缘”工作品牌,畅通青年联谊交友渠道,持续搭建各类青年交友平台,定期举办相亲大会、集体婚礼等活动,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以“保护母亲河”行动为统揽,聚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领域实施9 大志愿服务项目,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实践。组织发动青年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赛事赛会、应急救援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的身影挺立在社会服务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