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志军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水道更是一条重要的绿色生态走廊。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引下,众多城市掀起了滨水绿道建设的浪潮,与滨水绿道规划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也在陆续完善。《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一书遵从生态学的基本原则,立足于我国城市滨水绿道景观实际,就如何做好城市滨水绿道的景观设计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马潇潇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概述研究背景、方法、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国内外的绿道理论研究,具体介绍绿道研究情况、功能设计、生态意义、分级分类以及国内外绿道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启示;第三章绿道的理念及相关概念,主要包含景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城市滨水绿道、绿道网络、绿色基础设施等内容;第四章是绿道的相关案例分析,主要介绍河北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武汉东湖绿道景观规划、美国波士顿公园体系、新加坡榜鹅滨水绿道等;第五章论述了包含景观廊道设计、植物景观营造、景观优化、生态驳岸设计等在内的滨水绿道生态景观设计;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阐述湖北黄石环磁湖绿道设计实践和湖北地区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策略,围绕绿道选线、景观优化、服务设施、水体驳岸、植物设计、山林绿地、交通设计等进行阐述;第八章结论部分总结了可持续规划、配套设施完善、植被营造、标识系统设计等具体策略。
绿道主要是指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敞开空间,主要沿着山川、沟渠、河滨等自然景观而建。城市滨水绿道是综合自然生态、风景名胜等在内的综合型绿道系统,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在美化景观、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兼具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从生态学的研究视域出发,生态补偿设计和生态恢复设计都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综合考虑景观、生物、经济、休闲的基础上,城市的滨水绿道景观设计需要遵从以下基本原则:保证绿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滨水绿道建设需要从整体出发予以考量,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系统的各个因素,做到统筹兼顾。作为一项生态改造工程,滨水绿道建设应遵从绿道的生态特性,明确人类行为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后果,在作出具体规划之前,应综合考虑水文、地理位置、植被、地形等多种因素,尽量维持生态完整性。滨水绿道建设应兼顾多种功能,例如防洪、改善水质、景观美化和休闲旅游等。
绿道的规划设计主要涉及路面、人居环境、道路交通、绿道形态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我国滨水区的绿道建设主要包含线性绿道和网络绿道两种,前者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功能结构较为单一,未能将风景、人口、历史遗迹等串联起来;而网络绿道形态贴近市民、贴近生活,实践性较强,兼具场所的美观性、开放性和生态性。武汉市的滨水绿道改造兼顾政府和市场的双方利益,总结国内滨水绿道改造的成功经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具体从绿道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着手,对绿道改造涉及的水、陆、岸三要素综合考虑,最终形成了迎合大众心理、符合社会需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滨水绿道景观。
城市滨水绿道的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植被方面,绿道进入实施阶段后,需要加强植被管理,以此保证其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得以发挥,城市规划应在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增强植被的垂直化和多元化。对于破坏严重的原生植被采取人工种植方式过滤泥沙、强本固基,比如百慕达草种植被具有发达的根茎系统,对于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植被高密度生长功效较强。在景观设计方面,应加强优化并提升空间活力,山体、河流等都是串联滨水绿道的空间要素,通过不断丰富节点类型和表现形式可以提升绿道的吸引力。设计者应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加强绿道和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形成功能全面的空间系统,从而赋予不同空间以滨水文化特色,比如适当增加亭、廊、水榭、牌坊等景观建筑。景观风格要与城市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假山、石凳、栏杆等景观小品应体现其小巧、精致特色,将景观小品融于景观建筑之中,同时在不同城市网络空间对滨水绿道的水陆空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有效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在城市滨水道路的设计方面,应将步行道、公共交通站点、水上交通等加以有机结合,促进水体与周边服务设施的协调,在绿道周边提供方便大众游览的多样化活动场所,内部道路应遵循美观、舒适、便利原则,周边道路应保证行人的灯光照明需求和必要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