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金砖“中国年”即将落下帷幕,盘点全年170多场活动以及37项重大成果,可谓亮点纷呈,金光闪耀。金砖合作已经达到新高度,机制建设充满活力和动能。与此相应的是,金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空前增加,阿根廷、伊朗、阿尔及利亚等国已正式申请加入金砖,埃及、土耳其、沙特、印度尼西亚等多国也有意加入,众多国家掀起一股“加入金砖潮”,这支疑成为金砖“中国年”的大亮点。
这么多国家急切希望融入金砖机制,虽然各有各的考量,但金砖一些与众不同的元素是吸引这些国家加入的共性缘由。
其一,金砖机制独特的角色定位。金砖角色定位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于美西方盟友体系“小院高墙”“排他性”“脱钩性”的角色定位,金砖机制从创立伊始,就明确其不仅是追求成员国自身利益的合作机制,而且是立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合作机制。这种角色定位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并不多见,充分展现了金砖领导人顶层设计的远见卓识,这一充满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角色定位为金砖日后扩容和壮大奠定了理念基础和组织架构。另一方面,金砖机制在创立之初还明示,金砖机制不是国际秩序的推翻者而是推动者,即金砖机制的初心在于“三不”——不另起炉灶,不与西方集团搞阵营对抗,不想取代谁、动谁的蛋糕。正因为有了这种角色定位,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选边站队的压力,便能放心地申请加入金砖。
其二,金砖机制追求“全球再平衡”的目标。金砖机制始于经济合作但并不局限于此,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它要代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国际权力体系的再平衡。
当前的国际体系呈现两个不相卷:一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俳系中的权重与它们的经济体量不相称;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应有的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与现有比重不相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代表机构,其话语权和代表性的分配就凸显了西方国家的垄断性和强权性。仅就国际奥委会委员资格的分配而言,也可以窥见国际权力体系的失衡性。
16年来,金砖国家抱团取暖,努力推动构建与自己体量相匹配的国际权力体系。通过多次份额改革,金砖机制有效地提升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权重。目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在其中的投票权均进入前十位。这一成效极大提升了金砖机制的魅力和吸引力。
其三,真干、实干的“金砖品格”。当前全球范围内各种小多边、大多边合作机制层出不穷,但发展现状大多难让人满意,有的高开低走,有的勉强维持,大多沦为功能泛化、效率低下的“清谈馆”。反观金砖,一路走来,虽遇到一些羁绊,但在挑战中展现韧性和活力,总能在国际形势动荡与调整的大变局中,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断为机制建设增添新抓手、注入新动能。
目前,金砖机制建立了两大实体机构,这两大机构的亮眼表现告示国际社会,金砖机制的确是一支真干、实干的“行动队”。一是金砖新开发银行的良好运转。作为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自己建立和掌控的多边金融机构,成立7年来,不仅贷款总额达到320亿美元,而且撬动了几倍于这一规模的资金,贷款用于成员国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特别是疫情期间100亿美元的紧急拨款让一些西,方国家处于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望尘莫及,这一举动吸引众多国家“排队”加入新开发银行。另一个是金砖厦门创新基地的出色表现。基地成立两年来,聚焦新工业革命形势下的人才培训、政策协调和项目研发三大目标,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活动密集举办,初期收获丰硕,已经成为继新开发银行后又一张新“金砖名片”。金砖国家积极落实峰会宣言的实干品格使其在全球众多合作机制中展现“别样风采”。
其四,求同化异的“金砖风范”。不少多边合作机制最终不了了之的共因是,成员国过分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实现,而金砖国家很好地处理了自身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事实上,金砖国家虽然彼此政经体制和价值观体系各不相同,而且有的成员国之间还有领土纠葛,但是金砖国家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妥善地处理彼此的利益碰撞。它们不但求同存异,而且求同化异,以多边带动双边,以双边推动多边,在整体利益的突破中实现自身利益。受西方媒体唱衰金砖“同床异梦”的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最初也对金砖是否能走远走实持怀疑态度,但这些年来它们见证并由衷感慨金砖机制这种为了整体目标彼此包容而最终实现利益融合的风范和精神。
在美西方大搞排他性、针对性的盟友体系背景下,诸多发展中国家排队想'加入金砖机制和上合组织,可能会令人产生世界正形成新的“两个平行体系”的错觉。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不愿看到平行体系和集团对峙的出现,金砖国家也无意染上“将世界割裂为二”的色彩。这么多国家希望融入金砖,两个道理不言自明:一是,金砖机制存在的合理性和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在世界秩序处于十字路口之际,广大发展中国家与金砖国家的诉求产生了同频共振的效应,彼此同舟共济,共同推动全球秩序走向更加公平、公正。▲(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