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亚农
(河北省阳原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阳原 075800)
母羊流产一般是指母羊妊娠意外中断,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停止、死亡,排出体外或被母体吸收的病理性过程,严重危害母体的身体健康和生产性能,甚至导致母羊死亡率上升,羊群繁殖率、产绒量、产肉量降低,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极大阻碍了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在充分理解并掌握母羊流产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饲养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日常饲养过程中的预防举措,以降低母羊流产率,提高羊群繁殖率,促使羊群各项生产指标提升,经济收益稳步增长。
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牧草资源丰富,是羊养殖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以青海省互助县规模化绵羊养殖场为例,该县大部分为舍饲或者“半放牧+半舍饲”的新型养殖模式,2012—2014年,母羊流产率分别为3.74%、10.69%、14.38%,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母羊妊娠期满,但是所产羔羊为死胎的情况分别为8.92%、16.44%、19.3%,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母羊发情期受胎率分别为77.94%、57.14%、53.66%,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3年间所采集的300份血清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未检出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两种导致母羊流产的主要传染病,而流产嗜衣原体检测率分别为19%、34%、39%,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4年下半年开始,对部分配种20~30 d的母羊进行羊衣原体卵黄囊甲醛灭活苗免疫后,据统计调查显示,2015年母羊流产率、死胎率两项指标分别为2.42%、2.3%,比2014年分别降低了11.96%和17%;2015年母羊发情期受胎率指标统计调查显示为68.6%,相较2014年提高了14.94%。因此,可根据数据推测导致该县母羊流产的主要原因为流产嗜衣原体感染,但由于缺乏对除免疫接种外其他预防措施的报道说明,无法判断其他因素对该县母羊流产的影响程度[1]。
有研究对新疆博州地区的3个县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显示,2013—2014年,所调查地区发生流产的母羊分别达到1 000余只和800余只,发生率达到30%~40%,甚至更高。而对3个县采集到的125份血清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84份血清提示布鲁氏菌或者衣原体感染阳性,感染率约为67.2%;而阳性血清样品中布鲁氏菌病为6份、占7.1%,衣原体病为78份、占92.9%。该地区主要以放牧为主要饲养方式,且未对导致流产的常见疾病进行免疫接种。相较于青海省互助县的母羊流产调查结果,流产率更高。除衣原体、布病感染之外,可能与该地区放牧的饲养方式相关,另还需要考虑气候、牧草资源、营养因素等综合影响[2]。据文献报道,近年来,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绒山羊流产发生率平均约为10%,主要为气候、土壤、营养不良、物理损伤、饲养不当等因素导致[3]。
由此可见,母羊流产发生率逐渐上升,对羊养殖业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亟待进行有效预防。另外,相对舍饲或者“半放牧+半舍饲”的方式,放牧方式羊流产发生率更高,这与放牧饲养方式中羊与自然环境联系更为紧密有关,其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可将母羊流产归类为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疾病因素和遗传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饲养管理。而不同因素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及联系,对放牧或舍饲的饲养方式也有不同影响,需要进行细致分析。
2.1.1 疾病因素
疾病是导致母羊流产的最常见因素,包括传染性疾病、普通疾病。
2.1.1.1 传染性疾病
1)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人兽共患病,主要危害畜体生殖系统,除导致母羊流产外,还可造成不孕、关节炎及公畜睾丸炎,并可垂直传播。该病在我国多个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母羊可见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殖道充血、出血、红肿、有灰黄色分泌物,甚至出现坏死灶,患病母羊流产率高达40%~90%,一旦感染,对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同时,更威胁养殖从业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一经诊断或发现疑似病例,切记做好个人防护,及时隔离治疗[4]。
2)羊流产衣原体病是一种由流产嗜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与布鲁氏杆菌病一样,同样是引起羊繁殖障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患病母羊感染后一般呈隐携带病原微生物,妊娠后期才表现出流产死胎、早产弱羔等症状,还可引起雄性睾丸炎、附睾炎,新生羔羊脑膜炎、关节炎等。由于该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布鲁氏杆菌病极为相似,仅凭借临床诊断及病例剖检难以区分,需要通过实验室相关诊断方能确诊,主要包括染色镜检、ELISA、补体结合试验、PCR、间接血凝试验等检测诊断手段。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女性,要注意操作规范、防护到位,女性感染后表现出盆腔炎症,妊娠期女性感染则直接引起流产、死胎、早产等表现,甚至引发浓度败血症而危及生命[5]。
3)弓形虫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母羊感染后不表现出症状,但于妊娠后期临近分娩前1个月左右表现出流产症状,且部分胎膜病变,绒毛之间可见白色坏死灶,直径约2 mm,肉眼可见[6]。
4)羊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一种急、热、败血性传染病,患病母羊在妊娠后期多发流产死胎,甚至死亡。病畜可见乳房肿胀,体温升高至41℃以上,咳嗽流涎、呼吸困难,最后窒息死亡[7]。
5)沙门氏菌病是由定植于畜体内的条件致病菌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尿液、粪便、乳汁等分泌排泄物接触传播,体温40℃~41℃,多在妊娠后期流产,即使产下羔羊,其多呈神情委顿、腹泻等症状,对生产母羊有一定致死性[8]。
6)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接触传播,患病母羊除表现为生殖道炎症、脓性分泌物、流产之外,还表现为稽留热、口腔黏膜糜烂溃疡、腹泻等症状[9]。
以上疫病虽在养殖生产中也常见多发,但除共同表现出流产之外,患病母羊或生产出的羔羊表现的其他症状各不相同,容易辨别区分,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可对布鲁氏菌病及羊流产衣原体病进行重点辨别。
2.1.1.2 普通疾病
母羊内分泌紊乱,与生殖相关的激素分泌失调,孕酮分泌低于正常值、前列腺素分泌高于正常值、摄入具有雌激素效应的植物等情况均可引起流产。母羊患肠胀气、瘤胃臌气、实质性器官病变、腹泻、尿毒症等内科疾病,羊水过多或不足、胎儿发育异常等产科疾病也会引起流产。治疗时用药失误或治疗方法不妥当,例如大剂量使用泻药、利尿药、驱虫药、子宫收缩药、麻醉药等也会引起流产。另外,人工授精操作不当、粗暴的阴道直肠检查导致内外生殖器损伤,也是母羊流产的常见原因[10]。
2.1.2 遗传因素
不同性别、年龄阶段的羊混群饲养,近亲繁殖情况多发,导致胚胎往往具有先天基因缺陷,难以正常发育,同时,更容易将隐性致死、致畸基因形成纯合子而表达,易流产;另外,部分养殖场对于遗传育种或者引进的羊品系不重视,一旦引入遗传基因杂乱、生产性能不高、适应能力不强的品系,就易造成母羊流产。随着人工授精技术日趋成熟,不同养殖场户可能选用的是同一个父本精液进行的受精繁育,虽然养殖场地域不同,但羊群亲缘关系很近,若在人工授精时不加以筛选,很可能导致近亲繁殖,从而导致胚胎在妊娠期间死亡、畸形而流产[11]。
2.2.1 自然环境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寒冷多变的气候会增加母羊流产的概率;不同地区土壤成分千差万别,导致牧草内各种元素含量比例不尽相同,在Cu、Mu、Zn、Se、S等元素缺乏时,也会由于营养不均衡导致流产;在我国广袤的草原牧区,虽牧草资源丰富,但受到气候影响,不同季节牧草水平差距较大,一旦霜冻枯草期与羊群的发情受胎时间重合,母羊流产率也会相应增加;另外,牧草中间混杂棘豆等种属有毒植物,时有误食有毒植物的情况发生,在舍饲情况下,母羊中毒同样会增加流产的风险[12]。
2.2.2 饲养管理
人为因素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部分舍饲方式饲养密度过大,羊只活动空间极为有限,饲槽不足导致采食过程中羊只打斗,进出圈舍门时挤压导致畜体机械损伤,增加了母羊流产的概率。部分圈舍存在环境卫生差、温湿度控制不佳、通风不足的情况,致使怀孕母羊无法保障适度的运动和阳光,抵抗力降低,易导致流产。对母羊饲喂照顾不细致,饲喂腐烂、变质、发霉、酸性过大及有毒有害饲草饲料,使胎儿营养代谢紊乱,引起孕羊子宫强烈收缩,均会导致母羊流产[13]。
同时,在免疫程序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下,部分易流产疾病未进行免疫;或者免疫弱毒疫苗、注射疫苗保定羊只时简单粗暴,造成应激反应,也有一定概率导致流产[14]。
无论是放牧还是舍饲,传染性疾病是引发母羊流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区域疫病流行情况做好合理免疫程序,是预防流产的首要手段。免疫接种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开妊娠期,且购买副作用小的疫苗,避免因注射疫苗产生过度应激。还应定期进行常见疫病全群检测,一旦发现阳性,务必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防止疫病扩散。
舍饲养殖时,可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羊只分圈舍饲养,人工控制其配种受胎时机,避免因混群造成近亲交配繁殖或者母羊配种过早等问题。妊娠中后期尤其应注意精细饲养,条件允许可进行单独隔离饲养,没有单独隔离条件的养殖场应尽量减少妊娠母羊圈舍饲养密度,降低冲撞引发流产的概率。同时,应保证妊娠母羊的活动量,增强体质,防止过度贴膘,降低难产概率。而到妊娠后期,应限制其过度活动,避免应激性流产。放牧对于羊群交配时机的控制难度较高,可重点加强妊娠母羊的日常管理。放牧时注意将妊娠母羊限制在相对平坦且距离较近的区域,防止其因疾走、逃跑导致滑倒而流产,并杜绝粗暴放牧,避免妊娠母羊受惊流产。
对于妊娠母羊的饲草饲料应供应充足,保证营养摄取,并根据不同生理阶段及时改变日粮科学配比,成分搭配合理,可适当增加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青绿多汁饲料,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防止流产发生。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安全,避免用发霉变质、带有冰渣的饲料饲喂,并且不能让妊娠母羊引用温度过低、带有冰块的饮用水。另外,在四季分明、寒冷地区,要做好羊舍的保暖通风工作,以避免母羊产生应激导致流产情况的发生。适时给羊群阳光及运动,提高其免疫力。还需要做好日常的舍饲卫生管理,及时清理排泄物,以避免病菌滋生,导致羊群感染疾病。
在我国天然牧草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可食牧草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草地退化现象日趋明显的情况下[15],放牧方式弊端逐渐显现,故而可采取“半放牧+半舍饲”的形式,在枯草期以舍饲方式进行饲养,可以有效改善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保证羊群营养的持续充足供给,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6]。
在河北、河南等平原农牧交错地带,舍饲是主要的羊养殖方式;而在牧草资源丰富的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放牧是主要的羊养殖方式。但是随着牧草资源的逐渐衰减,可持续利用、生态效益等日趋受到重视,适时推广“暖季放牧、冷季舍饲”这种新的“半放牧+半舍饲”生产方式,可充分利用这两种饲养方式的优点,规避短板,更有利于对母羊流产进行综合预防,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草地压力,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善草原植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