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穷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彭措林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 拉孜 858100)
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是拉动我国经济水平的重要保障,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很多动物疫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则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快速传播,使得养殖业遭受重创,养殖户也会遭受巨大损失。针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及时发现养殖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并实施针对性控制,可降低动物发病率,增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动物疫病预防工作的挑战增多,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确保预防措施更具可行性,增强整体防控成效。
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在疫病预防中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是导致工作推进受阻的主要因素,难以形成一个长效防控机制。一些地方基础设施老化,不能适应新时期动物疫病预防的要求,无法切实阻断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在检验工作中缺乏可靠的设备和工具作为基础性保障,特别是随着病原体抗药性的增强,很多疫病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仅仅依靠传统工具和设备,无法起到有效的预防效果,难以达到全面防控的要求。
动物疫病预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专业人才仍旧十分匮乏,阻碍了一些地区的畜牧业发展。部分人员对于疫病预防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未能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责任心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动物养殖中出现的疫病隐患。养殖户也缺乏专业的防疫知识和技能,在饲养管理中较为随意,未能定期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这是导致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缺乏完善的制度,也是当前疫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该问题会导致工作规范性不足,难以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不利于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在疫病预防中存在基础免疫和检疫工作要求不明确问题,仅仅停留于表面,没有对各项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实施划分,导致工作开展受到阻碍。很多制度缺乏细则,没有根据本地区疫病预防的工作特点实施创新和调整,导致整体执行力不足。
预防动物疫病发生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是免疫接种。目前我国免疫技术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内的猪瘟疫苗已是世界上最好的疫苗之一。尽管如此,猪瘟仍是阻碍养殖业发展,威胁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的一大重要因素。部分养殖人员给动物接种疫苗的意识还是较低,为了省钱选择不接种疫苗;部分人员缺乏免疫知识、免疫方法,免疫不规范,导致免疫不足,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部分地区在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如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够先进,处理场所不集中,处理方式单一落后,处理能力与处理效率有待提升等,这些都加大了动物疫病暴发的概率。当前有些地区仍采用挖坑土埋的方式处理病畜、死畜等,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标准;也有一些地区虽然对病死畜禽做了无害化处理,但是对病死畜禽污染的饲料、水、垫料等没有及时地做无害化处理,导致病菌传播的风险值增加。甚至极少数养殖人员为了省时、省力、省钱违反政府规定,将染疫、病死的畜禽直接丢弃或浅土掩埋,大大增加了疫源扩散的隐患和风险。
调查发现,许多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比较淡薄,对重大动物疫情缺少认知,对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不够了解,进而在行动上也有所欠缺。重大动物疫情会引起大规模的动物死亡,并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类健康。所以对重大动物疫病,必须在源头处进行把控,从源头处做好防控。但目前,我国许多养殖户不重视对动物重大疫病的调查与防控。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因不重视疫病防控,所以也就不重视环境的清洁与管理,不注重养殖场的通风、光照等条件,封闭的、不规范的养殖环境导致疫病暴发的概率大大增加。除了不能从环境上进行防范,一些养殖人员也不能科学地使用其他防控措施,具体表现为:对引进动物不及时隔离、不能科学进行免疫接种等,加大了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与扩散的概率。
我国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体系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信息是开展综合判断疫情预防与控制的现实依据,丰富、详细、及时且真实准确的预警信息是有关部门制定动物疫病防控决策与措施的基础。但受技术、观念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报告机制与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预报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动物疫病预防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降低实践中的阻力,为养殖户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更应该提高重视,逐步替换老旧落后的设施设备,构建现代化畜牧体系,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保障。注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及时根据动物饮食、排泄情况发现疫病隐患,在第一时间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改善动物生长环境,严格控制养殖场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等;针对动物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这样既能够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又能够防止动物疫病通过粪便传播;合理选择动物生长所需的饲料,针对其质量状况实施检查,防止添加有毒有害化学制剂,严格控制抗菌类药物,实现对动物发病率的有效控制。
基础免疫也是疫病预防中的关键工作内容,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完善的基础免疫工作方案。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养殖户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防控意识,积极投入到基础免疫工作当中。在实践中可通过免疫注射的方式来预防疫病,有效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使其在外界病原体的干扰下能够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在基础免疫中还可以采用投喂预防性药物的方式,主要是针对寄生虫感染和细菌感染等实施预防,发挥抗寄生虫药和抗菌素的作用,使动物的整体免疫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动物疫病预防工作当中,应该始终遵循“预防为主,防疫先行”的原则,规范免疫的流程和手续。针对不同动物的生长习性和特点选择适宜的免疫方式。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防疫队伍,是开展动物疫病预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应该做好人员培养工作,使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掌握先进的防疫知识和技能,提高本地区的整体防疫水平。深入学习先进经验,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并且在实践中加以高效运用,真正满足现代化防疫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认识到疫病预防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和饲养环境。此外,还应该逐步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基层防疫当中,改善人才的福利待遇,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帮助工作人员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同疫病的特点和病理学特点等,以达到及时发现和控制的目的。积极普及相关防疫知识和技能,使养殖户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共同维护本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动物饲养过程中,应该做好严格的管理工作,防止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疫病问题。饲养人员应该定期学习相关先进知识,了解疾病预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针对动物初期病情实施诊断和预防,并通过及时上报的方式获得专业人士的支持,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到乡镇开办讲座,帮助养殖户掌握疫病的发病机理和重点防控方法,规范养殖过程中的操作,提高本地区的饲养管理水平。在选择动物饲料和饮用水时,应该做好质量检验,保障饲料的质量。此外,还应该针对饲养环境实施消毒处理,引入先进的消毒设备,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在动物疫病预防中起到约束和控制作用,能够最大限度改善防疫工作条件。对责任机制要予以不断优化,明确各个部门及人员在动物防疫中的职责,防止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中态度懈怠、操作不规范的防疫人员实施惩罚,提高工作积极性,避免自身疏忽大意或者操作不当而造成疫病的大规模传播。构建完善的宣传制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宣传动物防疫知识,将国家政策落实到实践工作当中。
做好检疫工作,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出现严重的疫病问题,防止对公众健康安全造成威胁,在动物引进、运输和饲养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明确检疫工作的要求,强化对检疫全过程的严格监督,防止出现形式化的问题。明确不同动物疫病的高发期,在此期间深入到养殖场中做好检疫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其中的疫病隐患并加以控制,在了解动物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为养殖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饲养建议。基层动物防疫部门应该主动担负起自身的职责,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了解动物生长状况,增进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共同构建良好的检疫工作协同机制。在发现病原体后要及时通过扑杀和消毒等方式实施控制,避免威胁其他健康动物的生长,维护养殖户的利益。
为预防动物疫病发生与蔓延,应进一步完善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制度与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大动物疫病防范力度,提高动物疫病综合治理成效。有关部门可依据我国的《动物防疫法》制定风险评估方案,确定风险评估防范,完善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尽快推进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其次是依据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规定,对各地区的流行病状况进行排查,加强动物养殖、繁殖、屠宰、加工、运输等各环节的管控,严禁病畜、死畜流入市场。在当前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功能作用,构建更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控网络,动态监察动物疫病发展情况,并根据监测信息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管控。
当前,在动物疫病预防工作中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和制度体系缺失等,导致预防工作成效不高,无法真正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为此,应该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做好基础免疫、提高人员素养、优化饲养管理、健全制度体系和加强检疫工作等措施,逐步构建完善的动物疫病预防体系,以维护养殖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