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国家安全建设的历史透视及启示*

2022-11-28 11:07鉴,曹
关键词:王朝儒学国家

贺 鉴,曹 敏

(云南大学 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维护政权稳定、保护国家安全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不管是西方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不从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学说。中国古代国家安全建设虽未形成系统的国家安全建设理论,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建设时间并不晚于西方 。[1]103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到后世各家经史无不与治国安邦的国家安全之学相关。[2]122立足本土,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可以助力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建设。

一、影响唐王朝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唐王朝国家安全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人口构成,社会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

(一)自然因素对唐朝国家安全的影响

大片连续的土地和长期定居的人口是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对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3]59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以其他国家为参照,其相对所处的位置以及距离。[4]42唐王朝疆域辽阔,边境线长,其地理位置上的威胁主要来自周边三邻国。

首先,吐蕃国给唐王朝带来的威胁。吐蕃国地处今青藏高原地区,在唐王朝政权刚建立时便是唐王朝的一大威胁。唐与吐蕃的初次互动发生在贞观八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多次交锋,胜负相当,但吐蕃略有劣势。[5]133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衰微,吐蕃趁机蚕食唐王朝西南、西北领土,统治百姓,甚至一度攻陷长安。在吐蕃频繁又猛烈的攻击下,唐王朝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一度面临政权覆灭的危险。

其次,南诏国与唐王朝之间时好时坏的关系也给唐王朝国家安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南诏国是唐王朝与吐蕃国争夺洱海地区控制权的情况下扶持滇西地方势力而成长起来的民族政权。[6]56其政权建立初期,与唐王朝关系密切。随着南诏国逐渐发展壮大,唐诏爆发了天宝战争,关系彻底破裂,南诏国转向与吐蕃国结盟,并侵略唐王朝西南边疆地区。随着吐蕃对南诏的压迫日深,南诏恢复了与唐的友好关系。此后,南诏又多次进犯唐西南地区。及至南诏王世隆死后,子隆舜即位,唐与南诏战争日渐消止,随后保持了相对冷淡的关系,这一关系一直持续到南诏国灭。[7]56

最后,回纥(又称回鹘)是影响唐王朝国家安全的又一邻国。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与回纥的关系可分为平稳期和微变期。[8]52根据《旧唐书·回鹘传》,回纥曾是受突厥统治的一个微小的游牧民族部落。贞观四年(630),唐灭东突厥,回纥成为薛延陀一属部;贞观二十年(646),薛延陀汗国灭,唐王朝对回纥实行羁縻之制,此后回纥与唐王朝交好,这一关系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发生改变。回纥助力平定安史之乱,但经此一变故,唐王朝实力消减,在对回纥关系中不再处于优势地位,回纥逐渐开始“反叛”唐王朝。天宝三年(744),回纥创建回纥汗国。[9]357唐王朝与回纥之间战争与和平交织直到回纥国灭。

2.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古代社会的农业经济、战争、人口增长、人口迁徙以及国家兴衰。相关研究表明,唐德宗以前的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温暖湿润的时期之一。[10]15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北方牧草长势良好,减少了北方游牧民族对黄河流域的侵扰。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黄河流域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北方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其实,湿润多雨的气候不利于开发南方,但唐王朝强盛的国力保障了对南方的开发。[11]10唐德宗以后关中地区气候由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燥,且一直持续到五代时期。[12]5气候凉干导致北方牧草锐减,进而造成游牧民族南下侵扰,同时也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农业衰败,国力衰微,然而此种气候却对开发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气候变化不仅对中原王朝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少数民族政权发生作用,如吐蕃和南诏。气候温暖时期,这两国国力强盛,是唐王朝的两大劲敌;气候转凉后,国力日渐衰微,逐渐走向分裂。[13]335-337

此外,唐时国内反叛战争大多发生在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时期,对外扩张大多发生在温度回升、降水充沛时期,这是因为温度回升、降水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进一步刺激人口增长,土地恒定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对外扩张情绪。[14]392-393

3.人口构成

唐王朝人口成分复杂。随着东北部的奚、契丹、室韦、靺鞨等部落、西北部的伊吾、高昌、龟兹、疏勒等一些城邦,北部的东突厥汗国、回纥以及西部和西南的吐谷浑、吐蕃、东女八国、南诏国及大长和国等民族政权国与唐王朝的经济文化联系逐渐加强,民族融合程度渐高,唐代的民族成分趋于复杂。同时,唐王朝官方呼吁与外族人互通婚嫁,官方法律也鼓励外邦人口投奔唐王朝。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描绘了都城长安的盛况:街上随处可见来到东方的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印度人和各种中亚人种。[15]257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唐王朝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唐王朝建立了自己特殊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并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

1.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唐王朝建立初期颁布均田制,少地和无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混乱的社会初步安定下来。同时,官方不允许农民将分到的土地做买卖、抵押和租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由于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较少,均田令未能在全国普遍施行开来。同时,由于世家大族在当时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大地主等剥削阶级的土地并未被政府没收或均田给农民。[16]224-235

唐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采取与之相协调的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以丁男为征收单位。《赋役令》规定“租”是每家每一壮丁缴纳两石粟;“调”则只存在于蚕桑和麻布之乡,在蚕桑之乡,每家每男子需缴纳两匹绢再加三两绵,而在麻布之乡,每家每男子则需缴纳两丈五尺长的布和三斤的麻;“庸”则是以绢或布充当男子的代役金,以庸代役的方式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事实上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进步。由于在偏僻的乡村地区政府授田不足的情况下,租、庸、调却是固定的,以至于均田制实行后期,官僚、地主、商人、僧侣等兼并土地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在农民采用逃亡甚至武装起义等方式的威胁下,唐王朝为了稳固统治,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两税分为户税和地税。户税是庸调的另一种形式,在征收方法上与庸调制无异,且增加了对流民的剥削。地税则是以田租形态出现,对已开垦的土地按亩征收,在休耕的情况下则不用缴纳地税。实际上,政府在两税之外还对农民征收其他的杂税,如茶税、青苗钱、盐税、酒税等,农民的负担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减轻。

2.政治制度

唐王朝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联通中央与地方的统治网。在中央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六部(吏部、户部、吏部、兵部、工部和刑部)、九寺(太长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和太府寺)和五监(少府监、军器鉴、将作监、都水监和国子监)。在地方上,前期将地方分为州和县两级,州统领县。唐玄宗将州改为郡。其实,郡与州并无两样,都是地方最高统治。唐肃宗又将郡改为州。

3.军事制度

唐王朝统治前期军事制度以府兵制为主。府兵大多从均田户中选拔充任,非战时与其家人居住,每年十一月必须离家到指定地点参加操练,操练结束后返回家乡,战时或需要戍边时才离开家乡。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均田制遭到破坏,以此为基础的府兵制度也遭到破坏,随后募兵制逐渐代替了府兵制,成为主要的征兵形式。

二、唐朝国家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

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是多层次的,唐王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从各方采取措施维护国家安全。其中,政治安全是唐王朝维护其国家安全的核心,一切以维护李唐江山稳固为主。

(一)政治安全建设是核心

政治安全被历代李唐皇帝放在维护其国家安全的核心位置。唐王朝主要围绕维护传统政治秩序和对其国民进行思想控制来保障其国家安全。

1.拨乱反正,维护皇权

武则天称帝颠覆了传统嫡长子继承制,武氏宗亲以及李唐宗室围绕皇权展开了激烈角逐。自武则天称帝到唐玄宗即位,唐王朝发生了五次政变。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中宗即位后,中宗联合武氏宗亲势力,合力绞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但此次政变不彻底,并未除掉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贵戚,为第二次政变埋下了祸根。第二次政变是景龙政变——中宗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韦后等人未果,惨遭反杀。第三次政变是中宗皇后韦氏毒杀中宗,立幼子李重茂为皇帝,掌管摄政大权。第四次政变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举兵除韦后及其党羽。第五次政变为唐隆政变——唐玄宗平息太平公主叛乱,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皇权斗争。[17]4-5

唐玄宗励精图治,唐代经济发展在唐玄宗时期到达顶峰。[18]87但其统治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边将安禄山、史思明举兵反唐,欲替代李唐政权,玄宗、肃宗历时七年之久彻底平息叛乱。安史之乱造成边疆重镇留守兵力变少,吐蕃趁机蚕食唐西北,一度致使长安陷落,代宗击退吐蕃,夺回长安,重建李唐皇权。

2.礼主刑辅,礼法融合

唐律是唐王朝礼主刑辅,礼法融合的高度体现。唐律将《诗》《书》《礼》《易》及《春秋》作为唐律注释,有不少条文更是直接将其纳入其中。[19]27唐律沿袭隋朝旧制,分为十二目,用“不孝”“不睦”“不义”等条目来维护封建伦常秩序和巩固封建秩序;将人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类,在量刑方面,按照人的尊卑贵贱来定刑罚轻重。此外,唐律严格限制“控告”:晚辈不得控告长辈;地位卑贱者不得控告地位尊贵者;向官府提起诉讼时须提供诉状,诉状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存在欺瞒行为。

实际上,唐王朝统治时期实施刑事制裁的主要依据是律、令、格、式等四种法律形式,而不是将出礼或合礼作为判断标准,这是因为礼中所有者均著于令,礼中所无者不见与令。[20]78

(二)军事安全建设是关键

军事安全同政治安全一样,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唐王朝从建立起就积极开拓疆土。为保证统治边疆地区,在南部设置安南都护府,在北方设置三道防线。

1.开疆扩土,相互支撑

唐建立不久,就积极开拓边疆地区,在隋朝疆域的基础上,统一了西南边疆地区。为支撑西南地区的南宁州都督府,唐王朝在南部边疆设置安南都护府,防御吐蕃和南诏,同时安南都护府也司管理西南边疆之职。[21]92安南都护府与邕州都督府相互支撑,有效稳定了南部边疆局势。

唐王朝在北部广开疆域的同时辅之以行政机构来维护北部疆域安全。贞观四年(630)唐打败东突厥后,开始以长城为界建立防线,最终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形成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原州和鄜州都督府,第二道防线为灵州和夏州都督府,第三道防线为燕然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以及在丰州、胜州等地设立都督府统军,阻外安内,[22]70北部疆域深入漠北地区,到达今天俄罗斯地图上的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一带。

中宗当政后,沿黄河主线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同时又在外围修筑了1800所烽堠,唐与突厥之间形成了一条新防线。[23]144后来,又创立了“节度使司”制,由所在都督府都督兼任节度使司,统辖军镇、戍城以加强防御。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扩大了节度使司职责范围,节度使司逐渐替代都督府。

2.强军兴军,严格治军

唐朝兵种类型多样,有步兵、水师、骑兵和一些特种兵。步兵是唐王朝兵种的主力军,特种兵指专门使用某一特定兵器的兵种,如弩手等,特种兵主要是为了特殊任务而设置的,数量不多。唐时水师的地位并不高,但其装备精良,战船类型多样,同时还研发了一种新式战船——火舰——在舰只上配备火器,使唐军在战斗中能占据上风。[24]40

唐政府最为重视的兵种是骑兵,骑兵配有质量上乘的战马。唐政府承袭并健全了隋朝养马旧制,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这四个北部郡牧马,并设置专门的四坊四十八监掌管饲马事务。根据史料考证,唐太宗时仅有军马三千匹,而至唐高宗时,军马数量猛增到七十六万多匹,并且质量优良。[25]21

唐朝还有内容具体、执行严谨的军法,军法条文主要集中在《唐律·擅兴律》中。军法条文对军人的行为准则规定严格、明确,对于各种违反《唐律·擅兴律》活动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归根结底,唐王朝军法严苛目的在于以法治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三)社会安全建设是保障

为保障社会安全,唐王朝统治者采取松紧并举的政策,勒令要求百姓遵守契约精神,履行契约规定,而“松”则体现在音乐、宗教等社会文化方面。

1.订立契约,强制守约

唐王朝统治者为维护社会和谐,保证其统治,从制度层面出发,国家法和民间法都对守约行为做了硬性规定。[26]143国家法中有关契约条文集中于《唐律》和《杂令》。首先,《唐律》和《杂令》的总原则是“私法优先”,这是因为民间法更为细致、直接地对订约、履约做了明确规范。其次,《唐律》及《杂令》对订立契约的规范性做了严格要求,要求订立契约程序必须合法。复次,为了避免契约任何一方因契约任务过重而导致难以履约情况发生,政府对少数的契约内容做了规定。最后,政府从不纵容毁约行为,有时甚至动用刑罚来惩罚毁约行为。

2.重振儒学,文明开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传入及玄学发展,儒家的封建正统思想地位遭到冲击。为巩固政权,唐统治者从开国起便着手重建儒学正统地位。

唐高祖李渊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27]4940唐太宗即位置弘文学馆,选天下儒士,引入内殿,讲经论义,商讨政事。[27]4941儒学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玄宗统治前,统治者对儒学的忽视致使儒学发展陷入瓶颈。唐玄宗即位后,将“宣扬礼乐,典校经籍”[28]498-499作为州县长官的重要职责,儒学再度得到重视。及至唐后期,社会动荡,由于失去了安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加上统治者的漠视,儒学发展再度遇冷。

在音乐方面,唐王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音乐对于政治的作用,从唐初便实行开放的音乐政策,并贯穿整个唐代。唐太宗打破传统乐政观点,将音乐作为单一个体来看待。武则天鼓励社会乐曲创新,而唐玄宗则推翻了武则天时期的新创音乐,重造李唐音乐;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此时的音乐政策为编纂和修订音乐典籍。值得注意的是,唐王朝乐人地位低下,属于“贱民”,但统治者重视音乐,乐人待遇也总体有所提高。

唐统治者的开放还体现在宗教与诗歌政策上。唐王朝统治者并行推崇佛道两教,数次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佛寺和道观,多次组织翻译宗教经典,对其他宗教如景教、祅教等采取宽容政策。诗歌方面,唐初政治开明,政治环境宽松,诗人具有一定的创作自由,诗人借由诗歌抒发个人情绪;而且,从唐高宗李治起,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诗歌发展。

三、唐王朝国家安全建设的影响

唐王朝国家安全建设的各项举措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双重影响,反过来,各项国家安全建设举措又反作用于各项因素,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

(一)政治安全建设:皇位继承大混乱,礼法合一新发展

唐王朝前期不稳定的皇位继承制度埋下了后期皇位继承混乱的种子,进而导致统治后期宦官逐渐掌握废立皇帝大权——从唐文宗到末代君主唐哀帝,唐王朝后期共历经七位皇帝统治,这七位能登帝位都或多或少与宦官有关。另一方面,唐王朝前期以武力登上帝位的皇帝具有更优秀的军事才能,同时文治也不差,他们创造了唐初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美满的局面,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而且宫廷内的腥风血雨并未影响到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活力被大大激发,人民也无惧外敌侵扰。[29]23

就唐王朝礼治而言,其礼法合一的特点堪称中国古代法制体系的典型,而唐律则是唐王朝礼法合一的集中体现。[30]108唐律是唐王朝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带来的直接成果,经济社会的繁荣致使许多新的社会现象产生。唐律的“不应得为罪”——在规定刑罚的基本原则外,对一些特别情况做了特殊处理,使得法律规定更为完善,同样“不应得为罪”也避免了执法者的主观性,让刑罚更具说服力。同时,礼的烦琐特性以及礼中细节均能在唐律中找到对应条文,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国家治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礼在社会生活并不具有强制力,致使人们守礼意识不强、出礼行为常见,“礼法结合”保证了“礼”在社会生活中不会被随意践踏。

(二)军事安全建设:国家版图远处扩,安史之乱祸李唐

唐王朝军事安全建设的直接作用就是随着其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对外优势也逐渐显现。贞观四年(630)唐灭突厥,唐王朝的版图扩展到了蒙古高原,贞观二十三年(649),东突厥归顺,结束了五胡时代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统治权的局面。唐高宗时期,唐王朝仍保留其在对外交往中的优势地位,西灭西突厥——将势力范围延伸到天山北部,并进入中亚地区,与中亚地区开展商业往来;东降高句丽——在东亚地区建立起了无可比拟的支配地位。唐王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结束了蒙古高原与华北地区的大规模斗争,带来了包括江南地区在内的中国的统一,并且联通了中亚,与中亚地区产生经济、文化联系,重写书写中国历史。[31]142总之,以安史之乱为界,唐王朝统治前期促进了内陆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但由于唐王朝边疆军事建设中重北轻南,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深刻改变了唐王朝前期建立的优势地位。

八年之久的动荡造成国家经济一蹶不振,李唐统治也因此走向衰败。国家内部动荡不安给西南的南诏国和西北的吐蕃国带来了可乘之机。南诏趁机攻占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唐王朝数次征战南诏,双方互有胜负。在唐与南诏交战耗损之时,国内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趁机壮大,给了唐王朝强劲一击。

(三)社会安全:宋学发展新序幕,音乐诗歌达顶峰

立国初,唐统治者重振儒学,儒学发挥了王化、教化的作用。儒学复兴对于诗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学复兴一方面使得诗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意识,从而促进了诗歌中严肃主题的产生与发展;[32]88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对儒学的过度重视,反而助长了一种以歌颂、赞美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兴起,这类诗歌华而不实,对社会与个人发展并无多大作用。唐玄宗当政后再度提高儒学的地位,加大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占比,甚至将儒家经学考试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导致了考试僵化,儒学发展失去“活泉”。总之,唐王朝前期,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导致儒学“自视甚高”,在道、佛两教相互吸收之时,其持排斥观望态度,再加上汉代以来儒学的故步自封、相关注释复杂难懂,导致儒学权威失坠。[33]71

安史之乱爆发后,儒学更是陷入重重危机。由于儒学并不能解决时代问题,大多数人遂向道家老庄思想和佛教彼岸轮回世界寻求精神安慰,佛道思想因此得到极大发展。同时,由于战争频仍,国家动荡,导致儒学经典丢失或损坏,儒士选择归隐,儒学发展失去了物质载体和人力资源。当佛道迅速占据重要地位时,儒学仅凭其昔日荣光强撑。代宗平定安史之乱后,开始着手重建儒学,兴修学校、广招儒生、厚待儒士,涌现了一批以文学运动形式开展儒学复兴的文儒,他们采用新的方法让儒学得以再次焕发生机,而文学与儒学的交融演进,掀开了“宋学”的序幕。[34]192

诚信不仅是社会普通民众的道德规范,也是统治者的政治信仰,尤其是在唐王朝前期,这不仅带来了政治清明、君臣和谐,也保证了上下齐心协力共推社会发展。[35]256-258初唐时期,民众广泛守诚信,讲诚信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诚信的观念进一步融入了唐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契约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约束形式,推动了契约活动的兴起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盛唐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唐统治者执行开放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一步完成。同时开放的音乐制度,对胡乐、燕乐等外来音乐兼收并蓄,佛乐与世俗音乐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符合大众审美的佛教用乐制度和音乐体系。[36]48在统治者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下,音乐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最后,唐王朝统治者对诗歌的推崇,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史上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唐诗》中即收录唐王朝诗人约二千二百多名,诗歌约有四万八千九百多篇,[37]286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黄金时代。

四、唐王朝国家安全建设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以家族或宗族更替为表现形式,更替一般以武力进行。对于帝王家来说,维护本姓家族的永久统治便是其最重要的事。作为皇权附属的能人志士,只有为帝王家出谋划策,帮助统治者延长、巩固其统治才能实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因此,便产生了一大批维护皇权的思想理论成果,而这些理论成果被统治者采纳后便成为国家安全思想。[2]121封建统治者根据这些思想成果治国就是国家安全建设。唐王朝各项国家安全举措对维护当时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对新时代中国建设国家安全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一)民本民贵,以人民为中心

隋末农民大起义使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深刻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唐太宗及其贞观统治集团的“水载舟覆舟论”及其开创的贞观盛世便是统治集团认识到人民力量的结果。但究其根本,这些思想并非真正的民本,而是利用人民使其统治安稳。

唐王朝为维护其政权安全而把“牧民”当作其国家安全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今天已然不合时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8]6人民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重心和基础。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4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39]1接着在2017年2月的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保障人民的权益,要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40]1人民是国家安全建设的中心,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建设来说,要牢牢地以人民为中心,脱离了人民的国家安全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富国强兵,以发展求安全

唐王朝前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打败突厥、征服高句丽,联通中亚和东亚,始终在对外交往中保持优势地位。吸取唐王朝国家安全建设中相关军事安全建设营养,践行新国家安全观,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国防事业,对于促进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国防事业,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装备精良是建设一支强有力军队的力量保障。唐王朝军事装备精良——研发新式武器,为最为重视的骑兵配置质量上乘的战马,使军队作战能力大大提升,保持了唐王朝在对外征服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人民思想是建设一支强有力军队的思想保障。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封建王朝统治者建立军队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在于通过对外战争维护其统治,从而造成了民与兵的根本对立。唐朝建国初,实行兵民合一的府兵制。府兵制只在唐初的数十年间执行,而后改行募兵制。募兵制产生了职业军队,造成军队与人民分离,这便是“无兵的文化”,而“无兵的文化”根源在于军人价值判断的政治内涵。[41]50-53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应当建设一支真正的人民的军队,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无兵的文化”的藩篱。除了军队的人民思想建设外,还应当设置合理的兵募制度,这样才能激发起民众保家卫国的内心力量,也为兵募制度的顺利施行提供人才保障。

新时代中国军队建设旨在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与挑战并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大,此刻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是军队建设的灵魂,党的指挥决定了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丢掉了听党指挥的后果将会是全盘皆输。[42]1-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43]1人民军队只有听党指挥,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才是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这就从根本上跳出了“无兵的文化”的藩篱。

2.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国防事业,需要制定和落实准确的战略方针。

积极运用地缘政治优势进行纵横捭阖,减轻国防压力,是制定和落实准确的战略方针、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地缘政治的实质是政治行为体利用地理空间实现互动关系,以及在此种互动下,空间政治关系的分布与运动。[44]9这一概念对于分析唐王朝利用地缘政治优势同样有意义。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为内地缘,即在今日中国的版图内、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文化的不同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第二层为次外地缘,主要指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现象;第三层为外地缘,即现代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国家——古代中国疆域之外但与之关系密切的国家。[45]5唐王朝地缘政治格局特点鲜明,其在内地缘上的特点表现为,以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为其核心,制衡山东进而控制全国;次外地缘或外地缘则为突厥、吐蕃、回鹘(回纥)和南诏。[46]136

在内地缘层面,唐高祖李渊于晋阳起兵,先后包围河东,进军关中,建立唐朝,而后以关中为腹地,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最后一统天下。在次外地缘或外地缘层面,唐王朝前期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突厥,唐王朝遂以关中地区为核心,构建了三道防线以防御突厥;安史之乱后,吐蕃成了唐王朝的主要威胁,谏臣李泌数次谏唐德宗李适,联合回鹘(回纥)、南诏、大食、天竺等国制衡吐蕃,[47]113-114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吐蕃衰败。

借鉴唐王朝运用相关地缘政治原理经验,新时代中国国防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善用谋略,以求国之安全。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次外地缘与外地缘层面,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大潮,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威胁世界和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未被根本消灭,西方国家无数次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在内地缘层面,国家还未完全统一。虽然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主要地缘政治对手相比,此时正处于也可能将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坚持以发展促安全毫不动摇。同时,适当运用地缘政治战略,争取、团结、利用各种地缘政治力量,分化、孤立主要地缘政治敌手,减轻国防压力,从而维护国家安全。在周边外交中践行“亲诚惠容”外交理念,同周边亚太国家友好相处;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共同对抗和改变不公正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巧妙利用主要地缘政治敌手与其他国家的矛盾,以期找寻利益汇合点,协同制衡。

3.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国防事业,需要实行积极的防御政策

防御政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防御政策是指采取积极的攻势政策应对敌人的进攻,而消极防御则是对敌人的进攻采取消极抵抗。积极防御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防政策的积极防御,坚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另一个是军事战略上的积极防御,在具体战役和相关战术问题等军事战略层面上灵活多变、积极主动。[48]67

唐王朝前期基本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唐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其继位后,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南下侵扰,他一改过去消极防御姿态转而用以战止战的方式保卫边疆安全。在他的带领下,唐王朝先后与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保卫了边疆安全的同时又拓宽了唐王朝疆域,还使唐王朝威名远扬。唐王朝的积极防御政策一直持续到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李隆基统治前期从先辈处继承了大唐盛世,再加上其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开创了开元盛世。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局部地区仍有冲突发生,同时中国的周边环境也相当复杂。为营造和平与安全的亚太和世界环境,中国应当执行积极的防御政策。在国防政策上,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防御性政策为主,同时在战略战术问题上,灵活多变,从中国古代优秀战略思想中汲取养分,古为今用,同时做到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外,还应当认识到国家安全建设需要同时兼顾安全与发展。[49]1安全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安全的环境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发展又反作用于安全,为安全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二者密不可分。坚持积极的安全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发展与安全的良性循环是新时代建设国家安全之富国强兵、以发展促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文化强国,以文化促兴盛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国家的关系表现为王朝兴亡与文化盛衰的关系。文化与国家生存、发展、衰亡的关系,在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性运动中,大致有两种走向,一种是解决国家生存危机的需要刺激文化兴盛,另一种表现为前朝所发展的文化成果惠及后兴王朝,或者同一王朝前代君主时代所发展的文化惠及后代君主。[50]35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得以兴盛,魏晋时期,佛道儒多元发展,唐初三教并立,创造了中国古代王朝历史上的两个盛世。唐王朝统治后期,安史之乱伴随着儒学式微,唐代宗李豫平定战乱后,为兴百废再次复兴儒学。唐王朝文化兴衰与国家兴亡所揭示的内在道理,是我们进行新时代国家安全建设必须加以借鉴的历史版本。

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要追求和创造新时代先进文化。追求和创造时代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不能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又不能不允许变通落后民族特殊文化。[51]225反过来,先进文化又具有反作用力,文化先进性越强,就越能推动新时代进步与发展。唐王朝统治中期,儒学凭借其昔日风采在王朝政治生活中强撑,拒绝与释道两家交流互鉴,变得不合时宜,最终阻碍了唐王朝发展进步。这提示我们,首先,追求和创造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符合新时代特征或者超越新时代;其次,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把外来先进文化融入本民族特性之中并“为我所用”是保持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一步。

建设文化强国,本质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巩固民族大团结,增进国民共识。唐王朝为外来民族来唐定居、经商提供法律保障、鼓励民族大融合,其强大的感召力使得周边民族团体对唐王朝产生依附心理,此后便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群体或民族单位互动,并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52]4借鉴唐王朝民族多元一体建设,新时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凝聚、发展、巩固国民民族共识,既要采取增强民族团结的政策,又要采取增强国民凝聚力、向心力的政策。

(四)严格立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

唐王朝法律将危害国家安全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危害唐王朝政权安全,第二种是伤害唐王朝皇帝人身安全。危害唐王朝政权安全分为三类——谋反、谋大逆与谋叛。未发生的谋反等同于已谋反,判处斩刑;谋大逆主要是指毁坏皇家建筑——宗庙、宫殿等行为,处以斩刑或绞刑;谋叛罪即叛国罪,处以绞刑。[53]12

唐律作为唐王朝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其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法律规制的鲜明特点透露出的相关法律思想在新时代国家安全建设立法方面仍具有重要启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就要严格立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2015年《中国国家安全法》公布施行,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任务、维护国家安全职责、国家安全制度、国家安全保障做了规定,在司法实践和细则规定、时代适用性等方面都超越了1993年《国家安全法》,但仍未改变我国现有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建设中立法少、立法空白多、立法质量欠佳以及立法冲突等问题,[54]38这就需要在将来的国家安全法律建设中,严格立法,健全和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填补立法空白;加大国家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力度,改变现有国家安全法律中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相关法律条文,提高立法质量;在宪法的框架下,同其他法相互配合,减少发生立法冲突。

猜你喜欢
王朝儒学国家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