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向雨
(泰安市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泰安 271400)
麦垄套种花生通过两种作物的有效融合,大幅提升土地的利益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最佳平衡。当前,麦垄套种属于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在诸多区域广泛推广应用。鲁中地区作为花生主产区之一,借助花生与小麦的套种优势改善田间群体结构,发挥种植的边际效应,增强作物之间自身的调节能力,优化光照、空间、土地等资源。结合鲁中地区多年麦垄套种花生的生产实践,探讨具体作业方法和流程,为达到最佳种植效益提供技术参考。
轮作的目的是提升土壤活力,规避连作中根系产生的有机酸、病虫害等对花生的影响。实施小麦播种前,对地块进行一次深耕,以保持土壤活力,改善土壤种植结构。深耕深度一般为25~30 cm,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对实施重茬连作地块深耕时,应适当增加深度,确保种植地块达到上松下实、透气性好等要求。
在秋季前茬小麦播种时,麦垄规模通常设置为80 cm,垄面宽40 cm,垄沟宽40 cm,垄沟内选择播种小麦1行,翌年在垄面播种花生2行。
为提升麦垄套种花生的质量,通常采用早熟、高产、优良的花生品种,以更好地适应麦垄套种技术。一般情况下,夏播花生适应性较广,且开花结果相对比较集中,能够大幅提升种植效果与产量,例如花育19号、开农41、濮花16号等品种。
种子处理是播种前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后续生长过程安全的关键。种子处理时机通常选择播种前,以带壳晒的方式保证种子的水含量,再根据实际情况剥壳备选。选种的目的是保证花生粒级统一,将病虫粒、霉变粒、秕粒等筛选出来。
在种子的处理中主要涉及3个环节:1)晒种。播种前5~10 d对种子进行带壳晾晒2~3 d。晒种能够降低种子水分含量,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病菌,激活花生内部的酶活性,增加出芽率。2)分级。种子属于带壳种,剥壳后势必产生伤残籽,因此需要进行后期筛选。选择色泽新鲜、粒大饱满、无霉变的种子,同时对籽粒大小进行分级,一般以一级、二级作为种源,并实施分级播种,规避种苗大小不统一的问题。3)拌种。用拌种的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可用清水将种子喷潮,将干细土5 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 kg+50 kg种仁拌匀。预防蛴螬等地下害虫防范时,可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拌种。拌种后放置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影响发芽率。
播种前15 d利用小型播种机整理麦垄,以改善土壤结构,便于种子萌发和后期管理。具体包括施种肥、点种、覆土等工序,选择在麦垄上播种2行花生。播种时应注重密度和深度,密度为1.0万~1.2万穴/667 m2,每穴种为2~3粒,播种深度5 cm左右,最小不低于3 cm,最深不超过7 cm。土壤湿度保持在70%左右。
出苗期控制土壤湿度,维持在60%~70%左右。墒情不足时配合麦黄水造墒,以确保花生的出苗效率。另外,及时查苗补苗,保证播种密度始终平衡,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土壤透气性,促进幼苗根系发育。
小麦收获后的留茬高度低于15 cm,机械中耕灭茬、追肥、培土扶垄,使麦垄便于后续管理,实现花生高产。背宽60 cm,垄沟宽20 cm,深度控制在10~12 cm,小行距为25~30 cm,大行距50~55 cm,播种深度4~5 cm。
主要以氮、磷、钾肥为主,施用量分别为6.0~7.5 kg,5.0~6.0 kg,6.0~9.0 kg/667 m2。尽量使用专用复合肥,或者粒径相当的颗粒肥混合后使用。种肥主要采取异位同播技术,避免种子直接接触肥料。使用机械化进行规模作业时,可将种子与肥料一并施入,肥料深度为10~15 cm,位于种子下方约5~8 cm。
追肥是麦垄套种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主要用追肥的方式补充土壤肥力。在花生套种生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追肥,包括苗期追肥、始花期追肥、封垄期追肥等。在麦垄套种花生的追肥中,宜采取叶面喷肥的方式。花生结荚期后,可选择1%的尿素和2%~3%的过磷酸钙澄清液,对套种花生进行叶面喷施,共喷施2~3次,间隔期以7~10 d为宜。
平衡管理土壤肥力。长期连作地块的磷、钙、钼、铁等元素消耗量较大,需要及时调节土壤养分比例。如土壤中缺乏钙元素,应通过施放石膏进行补充,一般用量为20~30 kg/667 m2。
花生播种后会受种子质量、病虫害等因素影响,易出出缺苗现象,因此需要及时补种。补种时应选择同一品种,并保证种子级别。
麦垄套种应实施2~3次中耕。首次中耕在麦收后进行,主要实现中耕灭茬。第2次中耕与首次间隔10~15 d左右,结合氮肥进行培土扶垄。第3次中耕在始花期,并结合磷肥和钙肥的施放。
花生生长过程中应保持水分充足,坚持“两湿两润”的基本原则。苗期可适应降低土壤湿度,一般控制在50%~60%之间,促进根系扎实。开花下针期则需要保持充分水量,土壤湿度恢复至60%~70%。高温干旱期应做好水分管理。饱果期虽然比较耐旱,但为避免黄曲霉菌等病害感染,土壤湿度仍需要保持在50%~60%左右。
当植株生长至35 cm时,利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行喷洒,用量为20~30 g/667 m2,兑水30 kg,以协调其生长和控制株形。
在麦垄套种花生的过程中,易产生褐斑病、叶斑病等病害。有效防治的药剂有,每667 m2使用70%的百菌清粉剂100 g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 g,与50 kg清水混合喷洒。这种两种用药方式交替进行。通常情况下喷洒2~3次,间隔时间以7~10 d为宜。
在种植中主要应防范的虫害有蛴螬、金龟子、根结线虫等,其中重点防治蛴螬,因为它可导致花生大量减产。蛴螬有2个防治适期。第一个为开花下针时,在虫害产卵期利用20%的毒死蜱300 g/667 m2,兑水60 kg混合后喷洒于叶面。第二个防治适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选择50%的辛硫磷乳油0.5 kg/667 m2,拌土25~30 kg/667 m2,撒施于地表后深锄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