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课程思政元素梳理挖掘与运用举隅

2022-11-28 09:50钱会南禄颖翟双庆韩晶杰常立果郝宇王维广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专业课程

钱会南 禄颖 翟双庆 韩晶杰 常立果 郝宇 王维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向同行,是新时代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答的命题。“仁德、仁术、仁人”是中医药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和发力点,面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须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以顺应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1-4]。《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是中医学等专业的理论提高课程,其蕴含“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是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精气神,亦是专业课程思政的宝贵资源。在课程思政背景下[5],本文聚焦于课程思政的主题,意在阐发内经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内经课程思政元素的整理挖掘,并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1 内经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必要且可行

1.1 内经课程教学与思政相向同行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6-7]。因此,课程思政也是专业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首先,内经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须遵循课程思政的内在体系和运行规律,明确内经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基于内经课程的专业课性质、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内容在课程思政中的自身优势,立足于《内经》的经文,梳理《内经》体现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和思维情感、天人合一、生态环保等相关内容,深入挖掘《内经》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环节,用好课堂主渠道,发挥《内经》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将其贯穿于内经课程的教学之中。在讲授内经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学生三观的形成中不断补充正能量,达到融思政教育于课程,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中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获得隐形德育知识。内经课程的授课可实现思政内容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接受中医专业素养的培养,同时接受《内经》蕴含的思政内涵,达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目的[8-9],决定了内经课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1.2 内经课程教学与思政协同效应有可行性

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政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立足文化内涵实施课程育,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可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强大的育人功效和优势,创新高校德育实践[10-12]。而《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其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理论原理和学术思想,被尊为“医家之宗”。内经课程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中医等专业的主干课、必修课程。《内经》所包含的中医传统文化价值观,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强调仁心仁术、为医先为人等素养和品格,具有宝贵的思政教育功能,故而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医教育目标契合[13]。对《内经》相关思政元素整理发掘,融入内经专业课程教学,可使内经课程的教学与思政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思政德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因而内经课程教学与思政具有可行性。

2 梳理挖掘内经课程的思政元素,彰显思政内涵

2.1 内经课程思政的传承积淀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变化的需求,高等院校倡导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书育人模式。实施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4-16]。我校内经教研室所承担的内经课程,授课对象分别为本科中医、中西医结合、针推、骨伤等多专业,以及五年制、卓越5+3、岐黄领军人才、华佗班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具有良好的建设起点和传承积淀。内经课程的思政思政建设,已列入我校课程思政的重点培育项目,在《内经》思政项目的研究中,我校内经教研室教师群策群力,通过学习讨论,充分挖掘《内经》中的思政元素,例如融入关于新时代、责任感、奋勇争先的内容,可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即治疗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启示善于抓住重点,解决核心问题,提高效率。又如注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可结合《灵枢·本神》阐发意志的作用,“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可鼓励学生增强意志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关于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可结合《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认识天地自然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万物之生化。激励学生关注养育万物的大自然,可结合《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势使然”,提出地理环境对水土气候、生活习俗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群,各有其生理特点,治疗须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

2.2 深入梳理《内经》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中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元素[17-18],是课堂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条件。诸如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强调天地之气与生命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提示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保护生态环境做贡献。关于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重视医患配合,关注医师行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联系《灵枢·师传》“临病人问所便”,提示医师在诊察疾病时,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关于热爱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可结合《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认识造化之气不可以人力代之,不能违背自然生化的规律,不能简单地以外力代替调动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及作用,应着眼于协调人体自身的生化功能,懂得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关于团结奋斗的时代精神,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从“十二官”分工合作论述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突出人体以“心”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

3 内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点与面结合体现“入味入微”

3.1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内经课程教学大纲

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立足中医院校线下课堂与线上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并基于“协同效应”在中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专业教育[19-21]。我校内经教研室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课程思政,已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列入内经课程的教学大纲。鉴于内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丰富多彩,但分散零砕,散见于课程教材,且尚不系统,需要在《内经》思政元素深入梳理挖掘的基础上,系统有序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内经》理论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关注课程与思政的融入点[22],在内经专业课教学中,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有助于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此外,尚需注意综合把握内经课程教学内容,不仅理解《内经》的相关知识点,更要关注对《内经》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力求以环环相扣的手法将《内经》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互相支撑,相互印证,有助于探索课程与思政融合融通方式路径[23]。将内经课程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3.2 内经课程思政教学点面结合入味入微

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有助于培育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传承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打造魅力课堂[24]。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改革目标,因而课程内容各章节内容的关注[25],亦是实现课程思政点面结合贯通的必要环节。如《内经》中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而言,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第一章概论的教学中,依据《内经》的成书时代与发展沿革,将古代医家的治学、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推动发展、历代名家的小故事、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将其中存在的历代医家的探索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融入课堂。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内经》及中医专业学习的信心,同时又能让学生通过事例讲解感同身受,意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我做起。在第二章哲学思想的阐释中,介绍《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云:“天覆地载,莫贵于人。”了解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使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在第三章藏象的陈述中,通过《灵枢·营卫生会》“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的讲授,并了解学生们的作息生活状况,引发其对《内经》睡眠理论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内经》的睡眠机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提倡拥有健康睡眠的理念。又如《灵枢·本神》阐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心”是认知活动的起点,经过思虑,处理事务达到智,引导学生避免空想空谈,学会踏实肯干的品质。在第四章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参考《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在疾病诊治中关注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并从而注意自己情绪的管理,而且在相关疾病治疗中重视患者的情绪调节。在第五章诊法的阐述中,介绍《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强调医师须有端庄的举止,凝神静思的诊治态度,为医者应有的风范,同时提出所学知识不精、不懂医理经旨、妄下断言、乱施杂术等是失其诊病之道,认识与践行“大医精诚”精神。又如通过学习《灵枢·外揣》“司外揣內”“司內揣外”的原则,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临床据脏腑功能情况,知常达变,提示透过现象分析把握疾病本质属性,从而正确诊察疾病。在第六章病证的介绍中,例如《素问·咳论》“人与天地相参”,强调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结构功能仿效天地,病理变化与时空相对应,人和自然息息相关,提示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疾病诊治考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第六章论治的阐发中,结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孕期用药原则。孕妇有疾,用药虽有禁忌,但患大积大聚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时,仍应祛邪,且注意“衰其大半而止”,防止过用猛药耗伤正气,危及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也体现用药攻邪权衡邪正关系,提示学生要抓住主要矛盾。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提出治疗探求疾病本质的属性,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素问·异法方宜论》“地势使然”,提出地理环境对水土气候、生活习俗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群各有其生理特点,治疗须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解地方物产与生活习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因地制宜分析问题。在第七章养生理论的介绍中,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等养生方法,体现儒家中和思想,认识施行合宜的养生术,调神健身的方法,提示学生理解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生活作息有规律,劳作不违背常度的方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顺应四时规律养生,是“天人相应”思想在养生中的体现,提示学生注意调整饮食起居,精神调摄,养生要道法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强调明示“治未病”的重要性,力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此外,尚需注意综合把握《内经》教学内容,不仅理解《内经》的知识点,更要关注对《内经》理论体系的把握,将《内经》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互相支撑,相互印证,有助于探索课程与思政融合融通方式路径[26]。同时,教学中还要理解课程思政是隐形教育,课程思政并不是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内经课程作为专业教育课,宜着重凸显其理论与知识,融入思政元素,在章节的讲授中灵活地将点与面结合,体现思政的“入微入味”特点,以达到内经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4 小结

课程思政背景下,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答的命题,内经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内经课程思政具有传承积淀,梳理挖掘《内经》思政元素,可彰显专业课思政内涵,将内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课堂讲授章节的点与面结合,体现课程思政“入微入味”的特点,可达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专业课程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