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070) 宋白杨 陈 婷
《医学纲目》,四十卷,明初楼英编纂。楼英,又名公爽,字全善,号全斋,浙江萧山长山乡人,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三月十五日,卒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九日,终年69岁。其著作除《医学纲目》外,尚有《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一卷和几篇文稿存《楼氏家谱》中,其余《内经运气类注》四卷、《仙岩文集》二卷、《仙岩日录》及杂说等均已散佚。
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楼英设馆授徒,并汇集资料,开始编纂《医学纲目》,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医学纲目》初具规模。彼时医界争相传抄,共作学医必修课本。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完成重修《医学纲目》[1]。《医学纲目》初时只以抄本流传于世。据《医学纲目·曹灼序》记载,曹灼得到抄本后,认为该书“简而知要,繁而有条,悉本于《灵》《素》,亦犹律之条例,比附不出于礼经也”,因此与邵伟元、刘化卿“分帙校讐,矢志弗措,有不合者,昼绎夜思,若将通之,凡再逾寒暑而后就梓”,即该书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刊刻。
《医学纲目》的编纂以脏腑为纲,选取“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医学纲目》自序),按照“凡门分上下者,其上皆《内经》之元法,其下皆后贤之续法”,“凡所类之方,皆先贤名方。今号其名,但号所编之人”(《医学纲目》序例)的原则。《医学纲目》全文大部分是楼英选取的历代先贤论述,故对其征引文献进行研究,有助于后世文献的辑佚和校注整理工作。
《医学纲目》四十卷,分别为《阴阳脏腑部》九卷、《肝胆部》六卷、《心小肠部》五卷、《脾胃部》四卷、《脾肺部》一卷、《肺大肠部》二卷、《肾膀胱部》二卷、《伤寒部》四卷、《妇人部》二卷、《小儿部》四卷、《运气部》一卷。其中卷三十六至卷三十九为《小儿部》。本文仅对《医学纲目·小儿部》(以下简称《小儿部》)四卷内容进行研究,不涉及其他卷中与小儿相关的疾病。
《小儿部》首论小儿通治和生下胎疾,之后按照肝主风、心主热、脾主湿、肺主燥、肾主虚汗和杂病的分类对儿科疾病进行分别论述。
《医学纲目》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曹灼刻本对于征引文献有特殊的刊刻体例,即出现征引文献名或医家名的简称时另提一行顶格写,同时该简称用黑字黑框或黑底白字书写,以与正文文字相区别。本文仅对上述情况进行研究,不涉及正文中的转引文献。
通过与传世文献对比,《医学纲目》中大部分的征引文献具有明确的来源,部分来源存疑待考。其中征引自《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中的文献出处按照“《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记载名称,没有考证其全名。
《小儿部》征引文献简称与文献出处及引用频次统计如下:简称“钱“,指《小儿药证直诀》,引用频次140次(以下同此);”丹”,朱丹溪,95次;“汤”,汤民望《婴孩妙诀论》,77次;“海”,王好古(号海藏),44次;“田”,《田氏保婴集》(见《济生拔萃》),38次;“洁”,张元素(字洁古)和刘完素,30次;“明”“明堂”,《黄帝明堂灸经》(见《针灸四书》),21次;“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9次;“本”,《类证普济本事方》《类证普济本事续方》,18次;“陈”“陈氏”“陈文中”,《陈氏小儿痘疹方论》《陈氏小儿病源方论》,17次;“活”,《类证活人书》,14次;“垣”,《兰室秘藏》,14次;“圣”,《圣惠方》(见《证类本草》),11次;“云”,《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见《济生拔萃》),9次;“秘”“秘录”“子母”,《子母秘录》(见《证类本草》),8次;“阎”,《小儿药证直诀》后附,7次;“罗”,《卫生宝鉴》,7次;“山”,《山居四要》,6次;“子和”,《儒门事亲》,6次;“脉”“脉经”,《脉经》,5次;“甲”,《针灸甲乙经》,5次;“经”,《经验方》和《经验后方》(见《证类本草》),5次;“本”,《证类本草》,3次;“简”,《简要济众》(见《证类本草》),3次;“姚”,《姚和众方》(见《证类本草》),3次;“素”,《黄帝内经素问》,2次;“斗”,《斗门方》(见《证类本草》),2次;“广”,《广济方》和《广利方》(见《证类本草》),2次;“千”,《千金方》(见《证类本草》),2次;“外”,《外台秘要》(见《证类本草》),2次;“衍”,《本草衍义》(见《证类本草》),2次;“肘”,《肘后方》(见《证类本草》),2次;“灵”,《黄帝内经灵枢》,1次;“要略”,《金匮要略》,1次;“兵部”,《兵部手集方》(见《证类本草》),1次;“博”,《王氏博济》(见《证类本草》),1次;“杜”,《杜壬方》(见《证类本草》),1次;“广济”,《广济方》(见《证类本草》),1次;“张巽之”(巽应是翼),《陈氏小儿痘疹方论》,1次;“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次;“彭”,《小儿药证直诀》后附,1次;“直”,《仁斋直指方》,1次;“保”,《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次;“河”,《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次;“澹寮”,《澹寮集验秘方》,1次;“王”,《医垒元戎》,1次。
《小儿部》征引文献存疑待考证统计如下:简称“世”,引用63次(以下同此);“萧”,2次;“杨”,1次;“张炳”,1次;“秘要”,1次。
丁立维认为,《医学纲目》中简称“萧”的内容出自萧炳的《四声本草》《本草类略》[2]。根据书名推断,这两种著作应是本草文献。据《证类本草》记载,“《四声本草》,唐兰陵处士萧炳撰。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凡五卷。前进士王收撰序”[3]。我们认为,《证类本草》中的“萧炳云”所载内容为本草相关论述,与《神农本草经》内容相似,而《医学纲目》是关于方剂功用主治、组成等内容,其中简称“萧”的内容不可能来源于《四声本草》。
《小儿部》中简称为“洁”的内容出自《洁古家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活法机要》等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活法机要》的作者说法不一,此部分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
1.征引广泛,博采众家
《小儿部》征引隋唐以前的文献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这些书应是当时常见的重要医籍。同时亦保留了隋唐时期文献的内容,如《兵部手集》《广济方》《广利方》等,但均为转引自《证类本草》一书。
楼英是跨越元明两个朝代的著名医家,师事戴原礼,私淑朱丹溪[4]8- 9。因此,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和著作对楼英的影响可以从《医学纲目》对该时期文献的征引数量上窥见一斑。
2.间接转引自他书或丛书
《小儿部》除直接引用原文献外,部分内容间接转引自《证类本草》《济生拔萃》《针灸四书》《小儿药证直诀》等他书或丛书文献。
楼英在编纂《医学纲目》时,隋唐时期的著作很多已经亡佚。有些亡佚文献依靠后世文献的辑录得以流传。宋以前大量的本草和方书文献是依靠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得以保存下来。《小儿部》可以从《证类本草》中探寻其来源的文献有《兵部手集》《博济方》《斗门方》《杜壬方》《广济方》《广利方》《简要济众》《经验方》《经验后方》《子母秘录》《千金》《太平圣惠方》《外台秘要方》《本草衍义》《姚和众方》《肘后方》,计有16种之多。《医学纲目》与《证类本草》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另外撰文论述。
《济生拔萃》是元代杜思敬编辑的医学丛书,采取择要辑录的方式编辑了金元时期医学著作19种。《田氏保婴集》《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原书已经亡佚,只在《济生拔萃》中可以见到杜思敬辑录后的内容,而《医学纲目》中的内容与之基本一致。
《针灸四书》是《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黄帝明堂灸经》和《灸膏肓腧穴法》四书的合称。《小儿部》引用的《黄帝明堂灸经》就出于此。
《小儿药证直诀》现传世的版本是与钱乙同时期同地域之人阎季忠(《永乐大典》作阎孝忠,马继兴先生认为“季”字或讹作“孝”。阎氏幼时多病,经钱乙治愈,于是潜心研究钱氏医学) 根据收集到的钱氏理论、诊治验案、处方及各种抄本等资料,在钱乙逝世6年(宋宣和元年,即1119年)后,整理钱氏医学而编成的三卷本。书后附有阎氏所撰的《阎氏小儿方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5]。丁立维认为,《医学纲目》中简称“阎”的内容出自阎孝忠的《重广保生信效方》[2]。将《小儿部》标“阎”的内容与《阎氏小儿方论》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另外有一条简称为“彭”的内容,末尾有“出阎孝忠续钱氏方中”字样,说明楼英使用的《小儿药证直诀》是阎孝忠增补过的版本。因此推测,简称为“阎”和“彭”的内容均出自《小儿药证直诀》附刻。
3.征引错误
《医学纲目》的内容很多间接引自《证类本草》,征引过程中楼英没有核对原始文献,因此出现了很多来源的错误。以《太平圣惠方》为例,《医学纲目》中部分内容以“圣”开头,考这部分内容应来源于《太平圣惠方》。但通过他校发现,征引内容实际来源是《证类本草》引用他书的内容,并非来源于《太平圣惠方》,只是与《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所在位置接近。楼英在摘抄时没有认真核对原始文献,故而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部分内容的实际来源应该是《小儿宫气方》和《经验方》。现将《医学纲目》中的部分内容与《证类本草》对比举例如下。
如卷二十,《医学纲目》所载内容为“‘圣’:主小儿口疮通白者,及风疳疮蚀透者,以白僵蚕炒令黄色,拭去蚕上黄肉毛为末,用蜜和敷之,立效” 。而《证类本草》所载内容为“《圣惠方》:治风遍身瘾疹,疼痛成疮。……《小儿宫气方》:主小儿口疮通白者,及风疳疮蚀透者。以白僵蚕炒令黄色,拭去蚕上黄肉、毛,为末,用蜜和傅之,立效” 。
又如卷二十一,《医学纲目》所载内容为“‘圣’:治遍身如金色。用瓜蒂四十九个,须是六月六日收者,丁香四十九粒,入甘锅内烧烟尽为度,研细。小儿用半字吹鼻及揩牙,大人用一字吹鼻内立瘥” 。而《证类本草》所载内容为“《圣惠方》:治时气……《经验方》:治遍身如金色。瓜蒂四十九个,须是六月六日收者,丁香四十九个,用甘锅子烧烟尽为度,细研为末。小儿用半字,吹鼻内及揩牙,大人只用一字,吹鼻内,立瘥” 。
《小儿部》中有一条张巽之治痘法,出自《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医学纲目》将“张翼之”误写为“张巽之”。
《医学纲目》楼英自序称:“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独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凡历代方书甚众,皆各有所长耳。”《小儿部》引用《小儿药证直诀》的条目最多,达140条,其次是朱丹溪,达95条。楼英继承了钱氏五脏所主、虚实为纲的医学思想,对于小儿护理,尤其推崇朱丹溪的思想[4]121- 123。
《小儿部》中标“汤”的论述全部为有关小儿疾病的内容。考《宋史·艺文志》有“汤民望《婴孩妙诀论》三卷”[6]。由此推断,《小儿部》标“汤”的内容均来源于该书。《婴孩妙诀论》后世已经亡佚,而《医学纲目》保存了该书的部分内容。
丁立维认为,《医学纲目》中简称“世”的内容出自《世医得效方》[2]。通过与传世版本《世医得效方》对比,《医学纲目》只有少部分内容可以在《世医得效方》中找到,大部分内容并不见于《世医得效方》。未见者是《世医得效方》亡佚的内容还是另有他书,有待进一步考证。
总之,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小儿部》十分重视宋金元时期的文献,同时对这些书中保存的宋以前的文献也进行了大量的征引,但没有明确表明是间接引用,因此在出处和内容的准确性上存在问题。另外,《小儿部》中还保存了部分亡佚文献,对相关的文献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小儿部》征引文献频次进行分析,提示楼英对小儿病内容的编纂以钱乙和朱丹溪的理论为框架和基础,同时对其他文献中的小儿病内容进行了分类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