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喜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宁波 315100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医疗、保健、康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1]。医药类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医药行业人才时代使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医药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学校应从历史和实践的逻辑吸取中医药文化内涵,守正创新,探寻中医药文化的根脉,从战略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稳固文化根基和传承优秀文明职能,创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路径[2],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地感染师生员工,营造清正廉洁,正义和谐的校园文育人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民康物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脉,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文明智慧,以其独特的价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3]其意为如果病情危急,则先治疗病症,如果病情不严重,则要先寻找病因,从根本上切断病源。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薪火相传,在理论上强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辨证施治”“三因制宜”“仁心仁术”“大医精诚”“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理论思想,赋予中医药文化新时代内涵。
廉政文化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思想基础,是人们思想、信仰、认识、理想等在头脑中的各种反映。高校廉政文化是指以规范、约束、激励学校党政干部、师生员工自觉追求崇尚廉政行为的特有的校园文化,廉政文化建设通常以校园活动载体,以制度体系为准绳,反映了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清廉校园”建设成果;高校廉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4],具有较高育人、助人价值,包括“精神、制度、物质”等层面,具有思想导向功能、行为约束功能、环境净化功能。
1.3.1 疾病防治与腐败防治的理念互通 中医坚持“治未病”原则,与廉政文化“防患未然”医理相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体现着预防为主、防胜于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治未病”之“未病先治、固本强根”的防患性理念与党风廉政建设中提出的“教育强根、制度固本”预防性理念相通;“治未病”之“祛邪防控、及时调理”的调理性理念,与党风廉政建设“惩防并举、防微杜渐”控制性理念相同;“治未病”之“重病特治、严防反复”的治疗理念,与党风廉政建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救并重理念一致,启示我们对于知错就改的同志,也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和提醒[5]。
1.3.2 疾病产生机制与腐败演化形成趋同 中医主张“扶正祛邪、熟医自检”,与廉政文化讲求“惩恶扬善”、树立“新风正气”相一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其意是,当人体机体功能降低或不稳定时,正气虚,卫气不固,则病邪内生,外邪则乘虚而人,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3]。由此可知,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6]。这与腐败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正气,好比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工作,抓得实,抓得牢,抓得到位,正气就充足,歪风邪气就会被人们所唾弃,就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学校各部门正气充盈,就能够抵挡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因素的干扰,反之,如果放松了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工作,腐败毒瘤就会慢慢侵入组织机体。
1.3.3 疾病防治与腐败防治机制一致 中医学讲究临床“望、闻、问、切”,既“四诊”;廉政文化追求“自检、自警、自省、自律”,既“四自”;两者文化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医门法律》曰:“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强调了四诊合参,在中医辨治中的重要性[7]。廉政文化建设中,“望”要求工作目标精准,有拨开迷雾看本质的辨析是非能力;“闻”要时刻警示自己,规范自身行为,要学会倾听,擦亮眼了解廉政建设情况;“问”要俯下身子,舍下面子寻求解决问题良策,要经常自省,反问自己是否严于律己;“切”要找准学校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迈开腿为人民群众切实办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腐败苗头及时纠正。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加强党风建设,必须着力于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正风肃纪力度,让党员干部存敬畏、守底线。”[8]医药类高校肩负医药人培养使命,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关乎学校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局。新时期,医药类要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以党十九大和中央纪委十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为纲目,认真执行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工作部署,学校党委担主体职责,纪委要负监督职责,创新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广大师生沐浴廉政文化的洗礼。
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方面的战略任务,为未来15 年“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9]。医药行业关系着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医药行业的规范发展意义重大,为“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提供人才保障,医药类高校开展对师生员工的廉政教育,有助于端正行业从业人员的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有助于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医药类高校学生是医药行业各条战线的“准员工”,将来从事工作岗位分布行业的各领域,承担着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监督与管理等工作[10],作为培养医药行业人才的医药类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职责,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在他们心灵植入廉政思想,引导大学生确立是非观,培养他们诚实守信、敬畏法纪的廉政人格;将廉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导功能,挖掘第二课堂育人功能,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教育活动,在加强学生廉政修养上下功夫[11],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人才。
正确廉政理念是保证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堡垒与精神支柱,为反腐倡廉提供价值导向。当前,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虽以顺利展开,但是仍有少数高校,对廉政文化教育不够重视。某些高校领导认为,廉政文化的建设仅仅是可有可无的政治任务,不必过多的去重视,只要偶尔开展一些廉政活动就足够[12];有的高校认为高校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廉政文化建设是虚指标,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阴奉阳违怪相乱象。此外,部分师生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要点把握不准、精神理解不透,不少教师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学校党委、纪监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是领导干部的主责主业,普通老师只要专注教学、技能培养,就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廉政精神意识欠缺,严重桎梏影响了高校廉政文化培育和发展。
制度建设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健全的廉政制度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13]。当前,高校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都很重视,但缺乏有力的领导体制,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着纪检监察机关“一肩挑”的问题,廉政文化建设大多处于“自发”阶段,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格局还未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目前部分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难执行落实,没有形成知责、明责、问责的闭环,各项制度多存在记在纸,贴在墙上,停留在口头上,制度形同虚设、全靠会议落实,使得廉政文化建设犹如“空中楼阁”;工作机制缺乏,当前部分高校廉政文化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具体工作内容、计划,缺乏工作机制,被动消极应付上级检查工作是常态,因此,迫切需要用完善制度来提高改善廉政文化建设现状。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力度,是反腐倡廉建设第一要务,是我们党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把好反腐倡廉“第一关”的有力措施。当前,部分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形势单调,难以适应时代要求;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廉政文化被“符号化”,文化建设过程中是廉政文化韵味低,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处于刷廉政标语、贴廉政漫画等等形式,虽然营造了一定的氛围,却难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14];部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方面仍延续传统内容乏味讲、看、观模式,廉政文化成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更谈不上入脑入心;部分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方法单一落后,形式缺乏创新,缺乏自己学校教育特色,教育渗透力不强,开展活动只是人云亦云,走“廉政”文化建设的旧路,难以入心入脑,廉政教育效果不佳。
《素问遗篇·刺法论》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其意是正气不足与邪气侵害,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此理论腐败生成原因类似,“正气不足”,既如人缺“钙”,信念不牢,则就被钱、权、色等“邪气”污染,荒淫腐败的“病”也就慢慢上身了。因此,强化思想教育、厚植“崇廉恶腐”的信念是构建廉政文化的根本。一是加强廉政信仰教育。高校要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紧跟时代要求,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关乎国家能否“全面从严治党”[15],能否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的政治高度,来抓实抓牢。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加强学校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纪律底线,教育师生自觉践行修身立德,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自觉地抵制腐败的侵蚀,积极营造“廉洁从教,德艺双馨”的廉政文化[16];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学生的“三观”,发挥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示范和带动作用,为他们后进入社会能够经得住各种诱惑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要不断创新师德师风建设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使教师真正做到,诚信自觉,严守职业道德,厚植学术修养,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浸染,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深挖“医药职业药德”内涵,提炼了24 字“药德”核心精神,创新师德师风建设载体,每年开“最美浙药人”等评选表彰等活动,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机制,将“一票否决制”开展情况纳入教师个人考核评价、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体系中。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效果。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大力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7-18]。高校要开展廉洁信念教育,并将廉洁教育作为学生社团活动及各类培训班学习的必选内容,在讲授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善恶观”“责任观”“法制观”等思想教育,从理念上引导、培养学生的正确廉政思维,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廉政教育体系,从而使廉洁教育更富有成效。
《灵枢·经脉》记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7]。”其意是当人体感受实邪之时应采取祛邪之法;当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则应采取扶正之法。“法”指针对疾病产生的原因给出相应的药方和治疗手段,对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是有益借鉴。一是建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高校要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党委委员、学校各职能机构一把手为组员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制订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和方案,小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走好廉政文化建设“一盘棋”。此外,要发挥廉洁文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领导小组要协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从而形成“校、家、社”齐抓共管廉政教育的氛围[19];二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高校要通过制度建设创新,不断完善制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20],从而促进师生对制度的自觉遵守践行;高校要健全制订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各项工作监督过程中无盲区,处理廉政相关问题件件有章可循,考核奖惩廉政相关问题事事有据可依,从而打开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订健全了《纪检监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实施办法(试行)》等21 项文件制度;从学校顶层内控制度建设和经济活动内控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构建起全覆盖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廉政监督机制是对廉政制度能够得到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21-22]。廉政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民主监督,不断完善建立党务、校务公开等监督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自我监督”;要坚持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领导监督”,坚持定期召开“双代会”,对领导班子和学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民主监督”。要坚持纪检审计部门对学校敏感部门、关键区域定期“审计监督”。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脏腹圣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意是,小儿和成年个体不同,五脏辨证要区别对待,可见中医药善于拓展古方,创制新方。医药类高校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时,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理论、理念、方法,开拓校园资源,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赋予校园廉政文化新内涵[23]。一是丰富廉政教育内容形式。高校应积极创新廉政文化教育形式和方法,寓教于活动,坚持常规化和主题化教育互补。开展多彩乐见清廉文化活动,通过如写廉政主题文章,观反腐肃纪影片,访警示教育基地等教育形式,培育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24],从而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每年新生开学第一课,开展“医药”誓词宣誓仪式,给学生职业生涯扣好第一颗“扣子”;毕业季《关于廉洁自律执业,做时代医药新人》的倡议,升华了毕业生廉政信念,起到了良好教育效果。二是借力新媒体助推廉政文化传播。高校要因时而进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要因事而化奏响网上教育主旋律,掌握反腐倡廉网络舆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舆情引导的作用,不断主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生态[25];要充分发挥“两微一端”作用,倡导用微博、评论等正能量除恶扬善,维护道德底线,从而增强廉政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三是打造廉政文化特色品牌。打造高校特色廉政文化品牌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突破口[26],高校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专业特色及师生结构,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内容,将抽象的、宏观的、全局的廉政文化细化为师生身边可感知、可实践的具体内容。学校要通过举办“中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讲坛”“药德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师生投身廉政文化实践,培植特色鲜明、师生喜爱、社会认可的廉政文化。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承载着廉政文化建设主力军职能。医药类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从严治党”部署、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顺应新时代人民对医药人才的培养要求,是医药类高校的必答题。医药类高校要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探索中医药理论与廉政文化建设客观联系,打造具有“中医药味”的特色廉政文化,净化学校教育环境,促进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