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根基

2022-11-27 02:53:54苏来曼·阿布力孜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民族

苏来曼·阿布力孜

摘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和源泉。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文化传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为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之一。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着家与国同构、世界是公共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和人类力量的框架内,团结、爱和平、自强不息等精神要素构成了体系,并在维护整体稳定方面发挥了作用。从纵向上看,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不同时代中华人的新精神内涵和时代视角。在历史的尘埃和时间的长河中,有一种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精神和为国家忠诚服务的精神,一种在和平时期为国家和人民担心的民族困难感,以及一种民族至上的观念,它拯救国家不屈服并努力生存。这是那些阻止国家因暂时的困难和失败而失去信任的民族精神的鼓舞。无论他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他总是能够从挫折中走走出来。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根基

引言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文化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更是一个民族委身的精神家园。为此应该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培育,为提升新时代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一定的政治色彩。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载体,强调诚信第一理念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实践引导和培养对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识,而且要通过实践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与人类文化存在的内在整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主要是指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一些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培育对象的情感接受和对这一主导社会价值观的认同,然后用来指导现实中的实际行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思想和意识

1、家庭和国家同构的社稷观

总体思路出现在政策的构建和巩固中,因为家庭和国家具有相同的结构和人们回归他们的内心。大团结思想的基本思想是促进团结。这一理念在塑造中华人民的统一心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统一的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西周王朝取代殷商王朝后,周天皇通过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建立了世界团结、尊重的政治模式,于是世界统一的雏形开始显现。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诸侯的兴起、皇权的衰落、政治分裂和误解,滋生了数百种学派之间的矛盾。孔子提出,礼乐远征的力量应归于最高统治者。荀子还提出了天下一家的思想。以周为统一的象征,提出了基于西周皇室政策的理想政治模式。虽然关于如何设定世界基准的讨论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做法,因此建立有序的政治秩序是核心所在。最终秦国摧毁了六个国家,改变了它们的名称和数量,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多民族帝国。后来,汉朝继秦之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学继承了前人的学派。他们在将治国理念与天道法则相结合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互动理论,强调君主受天意之命。大一统是天地不变,古今友情。同时,他创建了三个指导方针和五个永久性,以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道德家庭关系。因此,把世界上所有的名字聚为一个家族的家庭与国家的融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那时起,天下一家的概念在政治和文化上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

2、华夷一体的统一情结

总体思路体现在对民族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即中外同源和共同中华。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民族统一、世界一体化和中外一体化是相辅相成的。按照古代人的世界观,中央政府和四个方向相互对立,创造世界,相应的华夏和四夷相互对立,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至于贯穿春秋的华、夷,华夏民族存在于世界的中心,四夷民族是统治中心的周边民族。中华王子们在世界人口结构中逐渐形成了对国王的荣誉和与野蛮人的斗争这一现实的共识:国家的福气是与丈夫和皇帝的斗争。《左传》襄公十一年认为,只有把中华人和夷人放在同样的矛盾统一中,我们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春秋两季,当四个野蛮人互相侵略时,孔子提出了中华人与夷族人的区别,说后代不求夏,夷族人不与中华为伍,并加强了对华夏主观身份的认同,表明华夏是一个正统概念。《礼记》明确提到国家、天子和野蛮人作为一个整体。《贾谊集·威不言》他强调,兼顾大局,维护团结是处理国家统一民族问题的首要标准和指标,这使得统一中华和夷人的观念正逐步转变为融合中华和夷族人的观念。同时,董仲舒基于先秦诸子区分文明程度不同的野蛮人的观点,主张加强华夏人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推动周边民族文明的发展,因此,中华与野蛮人融合的概念不仅强调了中华人与野蛮人的政治完整性,而且也引起了人们对该国不同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关注,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晋末期,匈奴、鲜卑、桀、狄、羌等边疆民族大规模的内部迁徙和混居,中断了暂时的大一统。他们进入中原与中原汉族进行交流与融合,而汉族大量出海边远地区,开始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也进入了混乱与分裂的芜湖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汉文化的大众化程度大大提高,增加了各民族和汉族人对民族血统的认同,促进了各民族共同获得同源、同族的中华融合理念,创造了集体至上、追求团结的价值观。此外,在历代的民族关系治理中,也强调和强调了华夷一体和普通中华人的思想。唐太宗抛弃了历史上重中华、辱夷的旧观念,主张夷、夷也是人,他们的感情是这样的

当清朝进入统一和进一步发展中华人民总体观念的思想重演时期时,康熙推翻了关于新儒学君主与臣民关系的中外论战;雍正指出,华和夷只是不同地区的不同名称。他亲自撰写书籍和文章,并广泛发表。他强调,华夷一家和华夷一体是民族关系的精髓,这使得以天下一家为核心的官方思想被认可。乾隆继承了父亲的家庭理论,强调在统一政权下,所有民族都被认为是正统的。诚然传统的歧视夷人和防御野蛮人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和紧密性,但华夷一体的理念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多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它保留了相对广阔的领土,促进民族团结统一。

3、人道主义集体记忆

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社会意识的一个文化主题。国家是他们个人价值观的基础和支持,家庭是参与社会合作的基本单位。二者团结沟通,相互依存,互为优秀的共同体关系。正如《礼记大学》所说:想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首先清理家庭;想清理家庭的人应该先锻炼身体。长期以来,与一个家庭合作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总趋势,反映了华夷一体的文化渊源。诚然,中外歧视和抵御野蛮人的传统思想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和紧密性,但从民族哲学和政治技术的角度来看,和谐一方面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民族心理,体现了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这体现在符合赏僧促法的和谐标准。此外,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许多流派的继承、阐释和发展,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和谐思想中值得关注的一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中华人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象征着一定的态度和原则。从客观事物的发展来看,和而不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数量的增长而积累事物;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和而不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依附,而是在人与自身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主体的价值观,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接纳不同的观点,实施整合成为绅士风范;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来说,和而不同,不团结不是压制排斥的唯一途径,而是促进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不同的民族团结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在互动交流中实现相互理解、认同和和谐统一。为中华人民建立强大的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支持。正义至上是中华民族社会意识的文化象征。在中华人开始的时候,他强调自我价值,创造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权力和民族团结的主要目标,国家正义的实施创造了一种基于促进道德和正义的高尚情感的正义意识形态。这种思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并通过总结爱情的历史起伏来进行。正在考虑一项社会变革计划。一方面,国家正义表现为深切的忧患意识和自觉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例如,《周易·系辞下》反映了自殷死周兴以来,忧患意识对民族命运的重要性。面对持续战争和生命损失的残酷现实,所有学派都令人不安。孟子对君主重于人民这一辉煌的大众思想作出了贡献,并得出了著名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忧患意识,促使中华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结构,在和平时期不怕危险、不怕生存、不怕混乱、不怕危险,培养中华人民面对有意义的选择承担自己责任的决心和勇气。孔子一生都在旅行,传播仁义、仁慈和智慧,追求他的救世理想。孟子以舍己救人的精神提出了伟人人格的理想理论,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感。可以说,中华人民的伟大使命就是对正义的追求,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华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他们要舍弃家庭关爱他人。事实上集体主义认为,中华民族社会继续发展、在国家繁荣昌盛时期生存的内在动力之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谐思想

1、贵和尚中的和谐观

提倡以善和德服务世界,并提出善用和为贵的思想;在治国方面,各派思想家反对军国主义和维和的一致观点,为中华人民处理两国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重要的实践原则。欣赏和谐的概念强调整体和谐,而欣赏措施的概念则强调和谐中的公平原则。两者在意识形态和价值领域上都有联系。因此,在实践中,他们代表了一个相互理解和相互承认的群体意识,从而实现了相互团结,构成了中华人民在评估措施中的价值取向。

2、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

在中华古代,和与统一相对,是基于不同因素差异的事物的统一与和谐。和谐兴盛,和谐昌盛,协调发展。关于和谐的争论始于西周末年。当石波批评周王走向和谐,取之于同一时,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与现实生活,如果是一样的,就不会继续下去。人们认为,相同是使用相同、投降,也就是说,没有区别的相同是没有意义的,很难存在的。只有以具有显著差异的相同为前提,才能创造新事物并实现可持续性。因此,它简单地解释了物质世界多样性中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和谐在客观事物发展和更新层面上的重要性。以实现融合,提高自尊,这反映了绅士的风范;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对于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发展而言,和而不同,不团结不仅是为了压制排斥,也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不同的民族团结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在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相互理解、承认和和谐统一。

三、中华民族正义思想和共同体意识

所谓世界是公共的是大同世界的基本属性。《礼记》这里的世界相当于现代国家的管辖和管理领域。她一向十分重视国家利益的正义,甚至世界的普遍利益,不主張自己的利益。在追求不公平的私人利益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极端严厉的消极态度,强调为利益行事,抱怨。孔子主张以正义为基础追求利益是合理的,利益由正义决定;不顾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弃利益,追求正义,盲目追求利益,是不公平的利益。他宣扬保护人民,正如他所说,正义有益于世界,使人们无怨无悔地活着和死去,并开启了王道在政治范畴中,正义当然被视为实现合理利益的一种方式,而公共则被建议克服私人,从而为讨论正义与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当然,与孔孟相比,荀子的义利思想更注重义在人与人互动群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事实上,他承认的是公共利益和大正义,而不是私人利益和小正义;朱熹反对功利主义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他一生都在努力要求建立一个统治国家、安抚世界的学术结构;黄宗羲区分了家庭世界和公共世界,强调每个人都有私人利益或欲望,但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考虑数千人的利益,因此他主张促进效用和消除公共威胁。由此,它衍生了大正义第一的民族观和实用主义的历史思想,形成了后代贫穷就是独立,成就就是帮助世界的信仰追求,确立了每个人都对世界的兴衰负责的道德责任,我用我的鲜血赞扬轩辕的英雄精神已成为国家危难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准则。

结语:

在新形势下,重视培育中华人民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文化基础,重视他们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身份,不仅可以提高培育效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使我们对建立和尊重中华人民的文化信任有了更大的信心。提升培育对象,以获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态度。例如,我们应该建立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并为我们作为中华人和儿女的身份感到自豪。这样同一个世界的文化理念才能成为多元融合的文化共识的内在内容,进而成为价值实践过程的外在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莉.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根基[J]. 理论研究,2020(6):35-41.

[2] 杨玢. 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面向[J]. 青海社会科学,2021(2):21-27.

[3] 杨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论域[J]. 青海社会科学,2019(5):1-8.

[4] 邹广文.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事结构[J]. 哲学研究,2021(11):5-13.

[5] 纳日碧力戈,凯沙尔·夏木西. 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4):33-37.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0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1:26
论如何能更好的继承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4:03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4:00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华人时刊(2016年16期)2016-04-05 05: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