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影丽,刘栋明,阴晓波
(1.白城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吉林白城 137000;2.白城市洮北区国有林总场,吉林白城 137000;3.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白城 137000)
杨毒蛾(Stilpnotia candidaStaudinger)又称杨雪毒蛾,是杨树主要的食叶害虫。近年来,杨毒蛾在吉林省白城市5 县(市、区)有为害加剧趋势,并逐渐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种群数量不断扩大,与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L.)、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Denis &Schiffermuller)和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Moore)等混合发生,交替为害,被认为是杨树上目前最主要的食叶性害虫种群。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没有形成大量、稳定的天敌资源和天敌种群,害虫控制效果差;加之害虫对灭杀毙、溴氰菊酯等有机磷和菊酯类杀虫剂耐药性有所增强,防治效果下降。通过测定杨毒蛾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杨毒蛾对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仲丁威和灭幼脲的敏感性,并考虑使用上述4 种杀虫剂制成混剂,降低防治成本、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笔者按照农药混配原理,进行了高效氯氰菊酯与灭幼脲混剂(以下简称“高灭”)和吡虫啉与仲丁威混剂(以下简称“吡仲”)两种不同杀虫剂混剂防治杨毒蛾的试验。
1.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白城市国有林总场,杨树人工纯林,面积20 hm2。林龄5~8年,树高4.0~5.0 m。林内幼虫虫龄2~3龄,平均有虫株率85%,平均虫口密度90 头·株-1。
1.1.2 供试昆虫
分别从白城市洮北区、镇赉县城西苗圃和莫莫格林场杨毒蛾发生中心采集自然种群的杨毒蛾幼虫,在室内进行饲养。养虫室温度(28±1)℃,相对湿度为75%~80%,光周期为14 L/10 D[1]。供试幼虫为2 龄中期幼虫,即蜕皮后10~22 h 的幼虫,且要求幼虫行动敏捷、大小均匀。
1.1.3 供试杀虫剂与供试杀虫制剂
试验用杀虫剂原药和杀虫制剂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1 供试杀虫剂原药
表2 供试杀虫制剂
1.2.1 杨毒蛾对常用杀虫剂敏感性
采用微量点滴法,将各供试药剂用分析纯丙酮稀释成6 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处理30 头试虫,各处理重复3 次。取杨毒蛾老龄幼虫置于培养皿中用乙醚轻度麻醉后,用0.5~10.0 μ L微量进样器把药液点在试虫前胸背板上,每头点滴量为0.75 μ L,处理时由低到高浓度药剂依次进行,以丙酮作对照处理。处理后将试虫置于底面放有一层滤纸的培养皿中,并喂以正常的杨树树叶进行饲养,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4 h后检查死亡虫数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D50值[2]。
1.2.2 杨毒蛾杀虫剂配伍组分
根据孙云沛法(Yun-Peisun)毒性指数计算复配剂的共毒指数。共毒系数显著大于100 为增效作用,显著小于100 为拮抗作用,接近100 的为相加作用。具体计算公式为
1.2.3 杨毒蛾杀虫混剂配方的优化
将“高灭”混配组合和“吡仲”混配组合按体积比1 ∶5、1 ∶10 和1 ∶15 的比例混配进行毒力测定,计算每组混配的增效系数(SR)。SR>1.5 为增效作用;0.5 ≤SR≤1.5 为相加作用;SR<0.5 为拮抗作用。增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1.2.4 林间试验
于2020 年5 月从白城市国有林总场所8 区营林区中选取5 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0.03 hm2,分别喷洒“高灭”混剂和“吡仲”混剂,浓度分别为1 ∶1500、1 ∶2000、1 ∶2500、1 ∶3000。每小区选50 株树,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施药作业时,平均温度20 ℃,平均相对湿度80%。喷药后第2 天开始调查,持续调查8 d,统计每天累计死亡率,确定最佳的配制浓度。
采用微量点滴法对杨毒蛾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进行了近3 年的室内测定,测定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杨毒蛾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
杨毒蛾对18 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溴氯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仲丁威>喹硫磷>好年东>抑太保>灭幼脲>辛硫磷>甲基E605>亚胺硫磷>乙酰甲胺磷>速灭威>速灭磷>异丙威。杨毒蛾对阿维菌素最敏感,LD50值为0.0064 μg·头-1,其次是高效氯氰菊酯,LD50值为0.0088 μg·头-1。同时,杨毒蛾对吡虫啉和仲丁威也比较敏感,LD50值分别为0.0144 μg·头-1和0.1102 μg·头-1。本文以LD50值95%置信限是否有重叠作为判断不同杀虫剂毒力是否显著的标准,结果可看出各杀虫剂之间的毒力差异显著[3]。其中,Y为杨毒蛾死亡率机率值的估计值,X为试验杀虫剂的使用浓度。
不同杀虫剂的混合使用是农药科学使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农药混用或加工成混剂,具有能有效提高药效、降低成本、减少毒害、扩大杀虫谱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等优点[4]。只有遵循农药混用原则,科学配制混用农药,才能达到上述混用效果。高效氯氰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杀虫谱广,击倒速度快。而灭幼脲属苯甲酰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此药见效慢,与高效氯氰菊酯类菊酯类药剂配伍可增强击倒性。吡虫啉属芳香杂环类新型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且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仲丁威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低毒,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并具一定胃毒、熏蒸和杀卵作用。吡虫啉与仲丁威复配具有高效、安全等特点。按照孙云沛(Yun-Peisun)联合增效毒力指数进行判别,增效系数如表4 所示[5]。
表4 防治杨毒蛾的不同杀虫剂混用组合
由表4 可知,“高灭”混剂和“吡仲”混剂增效系数都大于100,具有增效作用,且“高灭”混剂增效系数大于“吡仲”混剂。
对杨毒蛾杀虫混剂配方进行优化,试验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杨毒蛾不同杀虫混剂配方的效果
一般认为增效系数越大,配比越佳,应选择表中增效系数较大的配比实际应用,同时要考虑成本等问题[6]。经综合评判,笔者优选出比较理想的配比为“高灭”混剂(1 ∶10)和“吡仲”混剂(1 ∶10)。
林间试验效果调查结果如表6 所示。
由表6 可知,“高灭”混剂的防治效果优于“吡仲”混剂。综合分析,“高灭”混剂1 ∶1500 浓度为最优选择,防治效果达92%,防治2~3 龄幼虫药效较好,幼虫在4 龄暴食期前即死亡,可减少林木损失。
表6 “高灭”和“吡仲”感染杨毒蛾幼龄幼虫日死亡率统计表
杨毒蛾幼虫对18 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都比较敏感,但敏感性又各不相同。试验发现,杨毒蛾对高效氯氰菊酯、仲丁威、吡虫啉、灭幼脲较敏感,因此笔者利用这4 种类型杀虫剂制成两种混剂用于防治杨毒蛾。结果表明,利用高效氯氰菊酯与灭幼脲(1 ∶10)1500 倍液杀虫剂混剂防治杨毒蛾,效果较好,平均防效达92%,且与环境兼容,是一种经济适用型的杀虫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