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医案反思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

2022-11-27 22:22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脉象脾虚疾病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3)

脉象是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一种体征,是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脉象能够预测疾病顺逆,脉症相应为顺,不应为逆[1-3]。通常情况下,脉与证及症是一致的,但往往因为病情复杂多变,临床上经常出现脉症不符的情况。脉症不符时,一定有“一真一假”,但不论真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疾病的真实情况[4-6]。

1 如何认识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

《中医诊断学》[7]认为:脉症顺逆是指脉与症的相应与不相应,相应为顺,不应为逆。通常情况下,脉症是相应的,如周学海所说:“有是病即有是脉。”但也有脉症不相应,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脉症相应者为顺证,脉症相反者为逆证。例如:外感表实证脉浮有力,反映正邪交争,邪盛正实,为真脉,脉症相应,是顺证;但是表实证如果出现虚脉,则说明正气已虚或正气被邪郁闭,脉症相反,是逆证。久病出现虚脉,提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脉症相应,为顺证;但若久病见浮、洪、实、数脉,此种情况,可能病情加重,脉症不应,为逆证。

当脉症相逆时,通过综合分析,脉与症有一真一假,此种情况下,就需要脉症从舍。脉假症真,则应舍脉从症。比如:症见腹胀拒按,便秘,舌红苔黄厚,脉迟,此时热结肠胃是真,脉迟主寒为假,是热邪阻滞血脉所致,症真脉假应舍脉从症。脉真症假时应舍症从脉。例如:腹胀纳少,脉弱,形瘦,四诊合参考虑脾胃虚弱导致的虚胀,脉弱是真虚,当舍症从脉。又如:热闭于里,症见心烦、肢冷、胸腹灼热,尿黄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舌脉反映了疾病本质,肢冷的寒象与病因病机不符,故也当舍证从脉。脉症不一,比如表证见里脉,里证见表脉;阳证见阴脉,阴证见阳脉;虚证见实脉,实证见虚脉,寒证见热脉,热证见寒脉;此类脉即是我们常称的假脉,其实所谓的假脉并不假,而实际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表证见里脉,伤寒初起,寒邪外袭,气血凝滞,出现脉沉紧之里脉。温病初起,温邪犯肺,肺气郁闭,气机不畅,气血不能充斥血脉,出现沉数之里脉,恰巧反映了温病的本质是郁热。里证见表脉,里热外侵,真气浮越而脉浮或浮大。阳证见阴脉,例如:阳亢见沉迟涩小细脉,阳极似阴,为火热郁闭气机,气机不畅达而导致的脉象,此为火热郁伏之甚,非假脉。阴证见阳脉,如阴寒盛格阳于外,脉反见浮大洪数,此脉象也提示阴盛之极。热证见寒脉,热邪郁闭气机,气血不能畅达血脉,见沉迟涩小脉。寒证见热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见浮大洪数脉。实证见虚脉,邪阻气机,气机不畅,不能畅达血脉,见细迟短涩脉。虚证见实脉,胃气衰竭,经脉失养,真气外泄,见强劲之实脉。张景岳说得好:“虽曰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医论三十篇》亦云:“舍脉,乃脉伏从证,不得不舍,非脉有象而舍之旃。”这段话明确说明了脉症从舍的实质[8-11]。脉因邪阻而闭,无脉可依时,需舍脉从症。

2 从临床病案看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

2.1月经过少(肝郁脾虚) 任某,女,31岁。以月经量少3年就诊,患者平素月经周期30~31 d,经期3~5 d,量少,色暗红,LMP:2018-09-10,患者近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少,肢冷,经期手脚冰凉,经行腰酸困,曾找中医调理,服用温补方药调理,暂有好转,但之后不久乏力反加重,仍感肢冷、疲劳。各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大,观口唇面色偏暗,自诉纳眠可,大便时干时稀,或者连续两三日一行,夜尿多,有萎缩性胃炎病史1年,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肝郁脾虚(湿阻中焦)。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祛湿。处方:逍遥散合平胃散14付加减。苍术15 g、白术15 g、茯苓10 g,半夏12 g,川厚朴10 g,莱菔子12 g,枳壳10 g,丹参15 g,桃仁10 g,红花10 g,黄连3 g,干姜3 g,枸杞子10 g,菟丝子10 g,杜仲10 g,白芍10 g,生山楂12 g,神曲10 g等。服用十剂后症状减轻,改平调脾胃之品,服用十四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患者时值壮年,症见月经量少,肢冷,经期手脚冰凉,经行腰酸困,但舌苔黄厚腻,质暗,脉弦滑。此为脉症不符。之前感虚衰时曾自服大温大热之补药,服后虽快速见效,然愈补愈虚。其虚因中焦湿阻,脾不运化,精微不能达四肢所致之假象。湿阻中焦,脾不运化,温热补品易滋生湿热,湿郁于内则日久化热,所以愈补湿阻愈甚,热亦愈盛,病怎能愈?此时进补,为实实之举。舌苔黄厚腻,质暗,脉弦滑恰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应舍症从脉,从湿、瘀论治。方中枳壳、厚朴、莱菔子理气醒脾;茯苓、半夏、苍术、白术健脾化湿;山楂、神曲开胃健脾;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黄连祛湿热;患者喜热饮,干姜性温、反佐之,为健脾开胃之品。枸杞子、菟丝子、杜仲补肾养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此方药味不多,以化湿活血为宗旨,有的放矢。

2.2月经后期(肝郁肾虚兼脾虚) 王某,女,41岁,以月经周期延长2年就诊,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8~30 d,经期4~5 d,量少,色暗红,少量血块,LMP:2018-03-05。患者近2年月经周期延长(40 d~3个月),经期4~5 d,量较前无明显变化,平素怕冷,手脚冰凉,双下肢酸软乏力,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经期腰困及小腹发凉,情志急躁易怒,平日多思虑,头晕频发,面色萎黄,口唇干燥,大便秘结,需服通便药以缓解便秘,小便可,饮食差,不易消化,晨起口中有异味,舌质偏红中有裂纹,苔薄白,舌下脉络瘀滞,脉弦滑。诊断:月经后期(肝郁肾虚兼脾虚)。治法:疏肝解郁,补肾健脾。处方:补雌促黄汤14付加减。黄精18 g,紫河车10 g(包煎),山药15 g,山萸肉15 g,枸杞子20 g,菟丝子30 g,女贞子18 g,熟地12 g,当归10 g,炒白芍20 g,炒白术12 g,砂仁3 g(后入),柴胡10 g,茯苓15 g,香附12 g,枳实10 g,青皮10 g,乌药10 g,木香10 g,炙甘草8 g等。二诊: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食量增加,头晕好转,月经按期而至。

按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以虚症为主,考虑精血已亏,肝肾不足,思伤脾,脾虚不足。脾主肌肉、实四肢,肾主骨,肝主筋,肝脾肾三脏虚衰,四肢酸软,不能持重,甚至萎缩不用。而脉弦滑为脾虚湿停、气滞血瘀的表现。实则本病以肝脾肾亏为主证,气滞血瘀湿停为兼证,应攻其主证,治当补肝肾健脾,兼疏肝,方能达到效果。当肝肾脾虚改善时,湿停、气滞血瘀都会相继得到改善。故舍脉从症,遂辅以补益肝肾、调理脾胃之法。方中香附、乌药、当归、木香、炙甘草行气止痛;菟丝子、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白芍、白术、茯苓温阳利水。当归、枳实调气血;砂仁醒脾,又能减少熟地之滋腻,山萸肉补脾;枳实行气通便。方药对证,故获良效。

2.3外感腹痛高热(阴寒内盛) 王某,女,53岁。以上腹部疼痛持续4 d伴高热就诊,患者4 d前淋雨,症见口干,便秘,舌淡苔厚且白,口干喜热饮,身热但需穿厚衣,脉沉而紧;诊断:证属阴寒内盛,逼阳外出;治法:温经散寒;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9 g,白芍9 g,党参15 g,炮干姜6 g、炙甘草6 g,白术6 g,大黄3 g。服用两剂后热退,口干得缓,大便通, 腹痛消失。

按语:本例口干但喜热饮,腹痛喜按,便秘,但无腹满。发热但身穿厚衣,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脉症不符。但追究病因,患者淋雨感受风寒,寒邪内侵,遂应舍症从脉,用附子理中汤温经散寒,病才能愈。

2.4痿证(肝肾阴虚) 张某,女,65岁。以“双下肢酸软乏力数月”为主诉就诊。患者双下肢酸软乏力,右侧大腿部肌肉轻度萎缩,偶感头晕,便秘,喜忧思,面黄,舌红中有裂痕,苔薄白,脉弦滑。诊断:痿证(肝肾阴虚)。自拟方:熟地黄15 g,砂仁(后入)3 g,何首乌15 g,当归12 g,牛膝12 g,骨碎补10 g,杜仲10 g,续断10 g,麦门冬10 g,山萸肉10 g,川芎10 g,火麻仁12 g,石斛15 g,枳实10 g,青皮10 g,人参10 g。7剂后头晕改善。半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按语:患者高龄,精血亏、肝脾肾虚加之思虑伤脾。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实四肢,肝脾肾虚,肢体酸软萎废。脉弦滑为脾虚湿停血滞之象。本病以肝脾肾亏为主证,血滞湿停为兼证,治当攻其主证,补肝肾、强筋骨、补脾实四肢。酸软乏力可减,待肝肾渐实,脾虚好转,湿停血滞之象亦得解。故舍脉从症,益精血、补肝肾为主,佐以调气血和胃润肠。方中熟地黄、何首乌、牛膝补肝肾;骨碎补,杜仲,续断补肾阳、壮腰膝,以阳中求阴;人参、当归调气补血;砂仁醒脾,又能减少熟地黄之过于滋腻;山萸肉补脾;川芎活血祛瘀去积滞;火麻仁润肠通便;枳实、青皮行气通便;麦冬、石斛既养脾肾之阴,又可增水行舟。方药对证,故获良效。

3 讨论

由以上验案可见脉与症都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有其相应的病机,脉症相应只是疾病的一般规律,说明病机简单明了,易于区分;脉象不应是疾病的特殊规律,反映人体和疾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难以区分。因此,当脉症不应时,更重要的是综合脉象,仔细分析脉症的不一致性,不要孤立地猜测脉象的真假,盲目放弃,失去辨证的关键线索,使辨证出现差错[12-13]。就连极力倡导脉症从舍的张景岳也在《景岳全书·脉神章》中言:“虽曰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脉尚如此,症未尝不是如此,所以,无所谓脉症真假,只是世人未能认知,而妄断其假随意舍去[14-17]。

中医诊断疾病必须四诊联合,综合考虑,不能单独依靠某一种诊断得出结论。《濒湖脉学》云:“上工欲会其全,必备四诊不可”[18-20]。临床脉象与证候不一致时,必须认真运用四诊搜集详细的病情资料。收集各种疾病现象,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根据脉象和证候的不一致性,可以假定两种不同的疾病判断,用来解释脉象和证候的表现。如果脉象表现突出,由其判断的情况可以解释证候的机制,而由证候判断的情况不能解释脉象的出现,则可以舍症从脉。相反,可以舍脉从症。一般认为临床上从脉者多,从症者少。然而,并不是绝对的。临床必须结合四诊收集的信息来解释清楚脉和症的发生机制。这样采取舍从,我们就可以实现正确妥协和正确判断。

猜你喜欢
脉象脾虚疾病
初春山羊疾病早预防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