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研究进展

2022-11-27 20:36徐园园
全科护理 2022年31期
关键词:护生公共卫生灾害

徐园园,张 艳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不可预测的自然或人为灾害日益增多,对人类健康、经济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在应对由各种灾害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护理人员是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重要群体,在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全球出现医疗资源短缺、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等现象,部分国家的医学生参加了一线队伍,以减轻一线工作者的工作量,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现象[3]。美国护理学会提议在COVID-19流行期间,护理学校应制订应急计划,将预防感染和防控贯穿到课程中,或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以应对紧急情况下日益增加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4]。护生作为未来护理行业主力军,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情况会直接影响未来的医院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本文梳理了近几年护理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应急准备能力及参与意愿的研究文献,从相关概念、评估工具、认知情况、应急准备能力水平、意愿高低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生应对灾害能力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 概念与内涵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在文献回顾中研究者常根据事件的规模和发展阶段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危急情况、灾害、灾难等表示,不同的定义在内容和意义上有着相似和重叠之处[5]。

1.2 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Slepski[6]认为应急准备是准备和应对受到威胁的、实际的或可疑的化学、生物、辐射、核或爆炸事件、人为事件、自然灾害或其他相关事件所需的综合知识、技能、能力和行动。张文娟等[7]认为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提前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所采取的准备行为或活动,包括意识、认知、心理与文化、行为、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应急准备包含灾害准备和其他紧急事件的应急准备,对于灾害的应急准备,研究者常用备灾或者灾害准备度来表示。Mikovits[8]提出应急准备和灾害准备可以交替使用。本文结合上述概念及相关文献,将应急准备界定为:护理人员为有效应对突发危急事件所做的态度、知识和能力准备,包括基础护理及急救、病情观察、心理支持、职业防护、医院感染防控以及冷静的应变、全面的协调能力、慎独的职业精神8个维度的知识和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

2 评估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情况的工具

2.1 应急准备信息问卷(Emergency Preparedness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EPIQ) 威斯康辛护士协会(WNA)通过对注册护士应急教育和培训需求的调查,制定了EPIQ[9]。该问卷包含8个维度44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为检伤和基本急救、监测、访问关键资源和报告的能力、事件指挥系统(ICS)、隔离和净化、心理问题、流行病学和临床决策、沟通和协作。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不熟悉”到“非常熟悉”分别计 1~5分,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7~0.940[9]。Garbutt等[10]对EPIQ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EPIQ包含7个维度:①流行病学和生物制剂的临床决策;②事故指挥系统;③沟通和协作;④心理问题和特殊人群;⑤隔离、消毒、检疫;⑥检伤分类;⑦报告和获取关键信息。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2~0.96,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8[11]。李书梅[12]对EPIQ进行了翻译修订,形成护理人员灾害应急知识量表,该量表包含6个维度40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事故指挥系统、检伤分类、沟通和联络、特殊护理及隔离去污、报告和获取重要资源、生物制剂。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68~0.860,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5[13]。EPIQ由权威机构研制,在国外广泛应用于护理人员应急准备度的评估,经检验信效度较好。国外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实习护生的应急准备情况的调查,但其中部分条目不太适合用于国内护生和实习护生,有待进一步修订完善。

2.2 护理本科生灾害反应自我效能量表(The Disaster Response Self-Efficacy Scale,DRSES) DRSES量表由Li等[13]于2017年编制,旨在评价中国护理本科生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并对其心理测量特性进行测试。该量表以ICN胜任力框架为理论指导[14],包含灾害评估能力、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灾害心理护理能力、灾害角色素质和适应能力4个维度,共22个条目。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没有自信到完全自信计1~5分,得分越高代表在灾难反应中的自我效能感得分越高。整体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1,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2,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3,0.862,0.832,信效度较好[13]。该量表适用人群为我国护理本科生,部分国外学者使用该量表对其护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但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可能与该量表原文尚未有中文版有关。

2.3 护理本科生灾害护理能力问卷 护理本科生灾害护理能力问卷由杨美芳等[15]编制,旨在评价护理本科生灾害护理能力。该问卷包括知识体系、实践技能、身心素质3个维度,共47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做到最差到做到最好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灾害护理能力越高,反之越低。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49,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4 2,0.945 8,0.889 6,信度较好。该问卷人群针对性强,主要适用于我国护理本科生,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护理学生的灾害护理能力和应急能力的评价。但是该问卷在消毒隔离、自我防护、净化去污及生物生化事件的紧急救护方面缺乏相关的评价条目,对目前频发的灾害和紧急事件类型包含还不全面。

3 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现状研究

3.1 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现状 麦剑荣等[16]报道,护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认知处于中等水平。陈霞等[17]对120名实习护生进行灾害急救认知调查,发现98.3%的实习护生认为灾害后果严重,65.8%认为现场救护很需要心理护理,与曹莹等[18]研究结果类似,72.5%的实习护生认为自己现有的灾害救援知识只能勉强适应现场救援的需要。Kamanyire等[19]对阿曼51名护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2.9%的护生不了解如何为灾害做好准备,与Longo等[20]研究结果相似,56.9%的护生不明确自己在灾害发生时能担任什么角色,只有17.6%的护生认为自己可以担任做检伤分类的角色。同时该51名护生在知识、技能、灾后管理、胜任力、自我效能等各方面均处于中等水平,大多数(52.9%)护生不了解如何为灾难做好准备。Liou等[21]的调查显示,护生灾害护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有13.3%的护生认为自己非常熟悉灾害管理程序,42.2%的护生对灾害管理程序非常不熟悉。 Yoshida等[22]对287名日本国立大学护生进行调查,发现护生对辐射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与李敏杰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总之,国内外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均不高,需要进一步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华小倩等[24]对358护生进行了新发传染病防治知识的认知调查,发现护生对相关知识答题的正确率为78.0%,认知程度处于中上等水平,这可能与COVID-19流行期间相关知识普及度较高有关,但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对护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培训。麦剑荣等[16,25-27]在对我国护生的应急准备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在校本科护生和实习护生的应急准备水平均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急救技能得分较高,应急知识得分较低,防灾知识及救灾储备的能力不足,但救灾态度积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准备情况不够理想,尚需开展更多的研究,尽快提高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急事件的准备度。

3.2 护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愿研究现状 护理人员的工作意愿和应急态度直接影响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及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能力。在COVID-19流行期间王君等[28]对我国107名实习护士进行调查,发现98.13%的实习生愿意参与临床一线的抗疫活动,这与Choe等[29]对日本和韩国的护生调查灾害救援意愿结果相近。Hung等[1]对157名我国香港护生的调查中显示,自愿参加大流行事件的护生占77.4%,并表示如果具备相关的灾难知识和技能会更愿意上岗。有调查发现,有90.0%的护生毕业后愿意从事护士工作,27.8%的护生表示愿意参与社区救灾[21],这可能与大部分院校未开展灾害管理课程,护生对社区救灾了解不全面有关。Inal等[30]在对839名医学生参与不同灾害类型灾害意愿调查中显示,他们更愿意在地震(71.1%)和交通意外(66.2%)等灾害期间工作,在传染病(35.1%)和气体泄漏(33.5%)灾害期间工作的意愿相对低于前者。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护生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愿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整体上参与救援工作的意愿较高,同时对不同类型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参与意愿不尽相同,对健康风险高的灾害参与意愿较低。

4 影响护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的因素

4.1 自我效能感 根据Bandura提出的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实现某种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信心,它与个体的行为能力和行为结果呈正相关[1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的应急准备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存在很强的关系,应急准备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提高应急准备行为能力[31]。自我效能感高的护生可能态度更积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强,更愿意参与救援工作。Kilic等[32]在对护生进行心理急救培训的研究中显示,经过培训的护生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在应对灾害的各个阶段(准备阶段、干预阶段、灾后阶段)的平均得分均高于未培训的护生,与Jonson等[33]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灾害培训中注意增强护生的自我效能感,将有助于提高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4.2 教育与培训内容 目前国内外已有高校和实习医院正在积极开展护理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和演练,以此来提高护生的应急准备能力,培训形式包括开展灾害护理课程、短期培训、微视频、线上授课、跨专业模拟演练等。郑伟等[34]采用情景模拟联合视频教学的方法对护生进行急救演练教学,参加过培训的护生在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均高于未参加培训的护生,这与尹静等[35]研究结果相似。Currie等[36]研究显示,大规模伤亡护理教育有利于发展其临床分析思维能力,提高防灾知识和护理技能。在Koca等[37]对护生进行灾害护理教育时,发现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护生对防灾准备和应对自我效能感的认知也会增加,进而提高了护生的应急准备能力和参与紧急救援意愿。在我国护生的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中应急知识得分最低,可能与灾害和应急护理教育开展较晚有关[16,26]。Koca等[37-38]研究发现,通过应急准备培训可以增强护生对救援角色认识,提高应急知识储备、护理技能以及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参与救援意愿。也有学者认为多学科跨专业模拟演练可以培养护生的应急准备能力,包括沟通、计划、净化和防护,以及对事故指挥系统的理解和灾难期间的道德规范[39]。我国目前对护生开展的应急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较少,各个院校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跨专业合作的应急演练,以全面提高护生的应急知识、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

4.3 其他因素 另有研究显示本科实习护生急救知识得分高于专科护生,可能与其接受教育时间长有关[17]。Li等[40-41]研究均显示救灾经历使护生更有能力和心理准备应对灾害,真实的救灾体验有助于提高其应急准备能力水平。护生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愿较低,可能与疾病发展的不确定性、担心自身健康、怕感染家人有关[1]。也有研究显示男生的应急能力高于女生,可能因为男生在救援工作中更具有体力和思维优势,能更好地适应救援艰苦、机动的工作环境[27]。

5 启示与展望

5.1 亟待构建护生应急准备教育体系 目前,自然灾害、各种突发传染病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护生须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技能及心理准备,才能应对将来要面对的工作挑战。因此,当前的护理教育内容体系需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应急准备教育是提高护生应急准备和救援能力的关键途径,包括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增加实践和理论知识,减轻陌生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42]。国外护生的应急准备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在2001年提出所有护士都必须接受护理应急准备教育培训,2008年将疫情背景下护理应急准备教育纳入护理本科教育中[43]。AACN于2021年发布的护理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要点中包含了灾害应对能力标准。我国自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之后,加快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护理应急准备培训活动,但教育内容的开发尚有待完善,目前尚未形成标准化的培训体系[43]。

5.2 亟待发展更适合护生的应急准备评估工具 目前多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情况的评估工具适用于注册护士和执业护士,ICN-WHO framework 2.0版提出应根据护士的个人职业经历和专业知识确定不同层级护士所应具备的灾害准备度和灾害护理能力[44]。目前适合护生的评估工具较少,部分工具在研制过程中缺乏理论依据,且没有被广泛应用,需要更全面的评估工具来准确评价护理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情况。该评估工具的开发,将为构建护生应急准备能力指标体系,明确护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态度、知识及能力准备提供指引框架,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生应急准备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护生公共卫生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灾害肆虐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