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玲,李晓琳
(1.揭阳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广东 揭阳 522000;2.揭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揭阳 522000)
普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东毗汕头市潮南区,南邻惠来市,西南连陆丰市、陆河县,西北接揭西县,东北接榕城区。当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2 ℃,有效积温<10 ℃持续天数为346 d,每年日平均温度均>5 ℃,一般作物可安全越冬,无霜期为352 d,一年多熟;年日照时数为1 922.7 h,累计年太阳辐射量为117.7 kcal/cm3,年降水量2 126.9 mm,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宜耕,一年三熟,具备马铃薯高产、稳产的气候条件。
马铃薯在普宁市已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常年种植面积达915.3 hm2,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经验非常丰富。大力发展优质马铃薯种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创值率,已连续10 多年作为普宁市冬种作物出口创汇较大宗的农产品之一,对发挥地方特色农业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马铃薯属茄科作物,种植马铃薯的地块最好选择3 年内没有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忌与其他茄科作物连作或集中混作。马铃薯连作会出现病虫害加重、生育状况变差、产量降低以及品质变劣等现象。因为种植过马铃薯的田地中,残留的带病块茎、地下害虫、病菌、晚疫病卵孢子等能在土壤里存活。马铃薯不宜与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番茄等轮作,也不宜与白菜、甘蓝、红薯、胡萝卜等块根作物轮种。
马铃薯对土壤肥力的反应比一般作物敏感,喜钾肥忌氯肥,连作地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极易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植株矮小、产量低、品质差。可与青葱、蒜苗、大蒜、芹菜等非茄科蔬菜轮作或复种,最好与禾谷类、豆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倒茬。
普宁市西北为榕江冲积土地带,东南为练江冲积土地带,地势平坦,耕作制度为早稻、晚稻冬种作物。马铃薯种植宜选择地势平坦向阳的地块、土质疏松、耕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壤土,pH 值为5~8。切忌选用土壤黏重、低洼地、透气性和排水性较差的土壤[1]。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一般晚稻在11 月上中旬收割,晚稻收获后马上犁耕、施基肥、旋耕或耙地等耕整地作业。犁耕深度一般为25~30 cm。旋耕或耙地的作业深度为15~20 cm。整地后要求地表平整,上松下实,碎土率大于80%,为马铃薯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经犁翻、耙平后按1.2 m 包沟起畦,“狗脚迹”双行植。
近年来,普宁市为了加快优良马铃薯品种的培育和脱毒种子的推广与应用,2011 年前后在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完备马铃薯夏繁脱毒育种基地。不断探索适合各地自然环境、气候、土壤和经济条件的农业模式和栽培技术,大力推广稻草回田覆盖等轻型简易栽培技术,结合地膜覆盖的免耕和有芯稻草栽培[2]。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包括费乌瑞它、粤引8538、鲁引1号、津引8 号、荷兰15 号、荷兰7 号等。尤其费乌瑞它、荷兰15 号、粤引8538 是普宁市地区重点使用的优质种薯,是无病毒合格的一级种薯,深受农民和消费者欢迎,在当地得到广泛推广和种植。
调回种薯后,种薯均匀分布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发现薯块部分腐烂,要把腐烂的部分切掉并分开存放。
种薯切块后约30 min 使用种块消毒粉,用农用链霉素+烯酰吗啉+双飞粉(1∶2∶97)作为种块消毒粉处理种薯。每100 kg 种块使用2 kg 消毒粉,这种药剂对切种马铃薯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出苗率95%,产量为41 653.5 kg/hm2,商品马铃薯率88%[3]。
种植前10 d,马铃薯上芽眼先萌发,对中、下芽眼萌发有抑制作用。如果上面的芽被损坏或移除,其他的芽眼会很快发芽。为了获得更多的马铃薯种子,薯块应该切成小块,方法如下。
500 g 大薯切块方法:从中间水平切块,顶部纵向切成2~4 块。每件有1~2 个芽眼,与顶部相连。将肚脐切成2~3 块。
左右两刀切割法:水平1 刀,垂直1 刀,即分为4 块。
小土豆的切法:刀垂直地将薯块切成两片,或将顶部切割0.6~0.8 cm,不能完全切割。
发芽应在室内干燥通风的地方进行。在通风阴凉的地方,用干净的河沙作为发芽床,将切得密密麻麻的薯块放在地上,用3 cm 厚的湿河沙覆盖。将小块茎密集地放在河沙上并用河沙覆盖。一层小薯块片和一层湿河沙,宜铺2~3 层,然后用袋子或稻草覆盖。6~8 d后,当大部分薯块发芽时就可以播种。在发芽期间,应经常检查,底部的积水不宜过多。催好芽的马铃薯须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损伤,必要时可分长短形状进行摆放、搬运。也有少部分农户直接切块后,蘸草木灰种植,成苗率稍差。
马铃薯适宜在冷凉的气候下生长,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7~21 ℃,普宁市最佳播期在11 月上旬至中旬,未打破休眠期的种薯不宜播种,必须打破休眠才能播种。
普宁市在2015—2020 年的马铃薯种植生产中,密度范围在72 000~75 000 株/hm2内,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马铃薯产量较高,产量平均为24 147 kg/hm2和商品马铃薯率平均为88.6%,均高于22 192.5 kg/hm2和88.3%。2015—2016 年的高产作物中,66 885 株/hm2、75 630 株/hm2、82 815 株/hm2和91 530 株/hm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其中,75 630 株/hm2的产量和马铃薯的商品率97.6%高于其他种植规格。两年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67 500~82 500 株/hm2是较为适宜的播种密度。
根据水稻旱作轮作的可持续农业体系,采用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的水稻旱作轮作模式,利用潮汕传统的“犁冬晒白”冬闲田种植马铃薯一季,提高土地的综合“复种指数”;两季稻薯水旱轮作制度有利于土壤改良,改善土壤有机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有效解决连作障碍,有利于稻薯优质高产、环境保护。
播种机作业深度应符合农艺要求,播种深度在10 cm 左右为宜,垄高20~30 cm。播种时覆土均匀严实,深浅一致。双行错窝畦种植模式,畦顶宽不低于40 cm,小行距20~24 cm。机械化播种时要求苗带呈直线形,种肥同施时,肥料应施在种薯正下方或侧下方,与种薯相隔5 cm 以上,肥条均匀连续。种植后均匀覆土,并用稻草均匀覆盖垄面,清沟压草。
起畦、播种和土壤覆盖5~8 cm 后,表面应覆盖稻草并且从头到尾连接。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3 750~7 500 kg/hm2,生长期间土壤应耕作8~10 cm。试验结果表明,该播种深度和秸秆覆盖技术能更好地保温保湿,减少土壤中的积水,提高土壤肥力[4]。验收马铃薯时,3 750 kg/hm2和7 500 kg/hm2的马铃薯合格率分别为90.3%和86.4%,分别比无秸秆覆盖高6.5%和2.5 个百分点,比13 500 kg/hm2秸秆覆盖高24.4%和20.4 个百分点。与13 500 kg/hm2秸秆覆盖相比,覆盖量为3 750~7 500 kg/hm2的秸秆可完全分解,滋养农田。
2014 年以后,为解决晚稻草剩余问题,普宁市推广使用在畦中心铺设一薄层稻草。实践证明,使用该方法种植,在收获时更省工,提高了薯块出口标准的产量,使薯块外形更美观,提高了产品商品性。
马铃薯需要大量肥料。合理的施肥方法是施用足够的基肥、早追肥、多施钾肥。施用土杂肥、厩肥等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的物理状况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块茎膨大。据有关资料报道[5],产出75 000 kg/hm2马铃薯需氮肥22.2 kg、磷肥10.1 kg、钾肥50.8 kg。广东种植马铃薯的丰产栽培经验表明,要达到马铃薯产量30 000~37 500 kg/hm2,氮磷钾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基本覆盖物的分配比例为:在施用鸡粪7 500 kg/hm2的前提下,氮、磷、钾肥的适宜用量分别为195 kg/hm2、109.2 kg/hm2和380.25 kg/hm2。
合格的马铃薯产量可达45 000 kg/hm2以上,合格率为单株马铃薯90%以上≥75 g,且无畸形、无病害、无蛀虫、无裂纹、无绿皮,经济效益60 000 元/hm2以上,氮磷钾肥的平均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47.3%、33.8%和45%,基本分配比例如下。氮肥:30%作为基肥,70%作为顶盖,施用4 次,第一次施用25%,第二次施用20%,第三次施用15%,第四次施用10%。磷肥:一切作为基础肥料。钾肥:50%作基肥,50%作覆盖肥,施4 次,第一次5%,第二次12%,第三次15%,第四次18%。
另外,若追肥采用淋施水肥的方式更为有效,结薯也较均匀。齐苗后淋1 次尿素,用量为75 kg/hm2,之后每隔7~10 d 淋1 次复合肥8 kg、钾肥3 kg,共淋施4~5 次。淋水肥时注意浓度不要超过0.6%,以免伤苗。薯块可以保护土壤的湿润环境,防止干旱和洪水,并确保土壤在整个生长期保持湿润[6]。
马铃薯通过扩展匍匐茎顶端而长成可食用的块茎。植物营养过多会影响块茎生长,许多分枝会形成匍匐茎和块根。比如结薯太多,最终形成150 g 以上的商品薯较少。
一般来说,最好是每株生产4~5 个薯块,应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疏枝[7],让每株植物保持两个强壮的枝条,而后期出现的分枝全部去掉。当马铃薯块长至成人尾指一样大小时,如植株生长过高、过旺,则需喷施15%多效唑,施用浓度为400 mg/kg,用水量为750 kg/hm2。
重点防治晚疫病、黑胫病、青枯病、蚜虫以及地下害虫。马铃薯出苗后,在生长的关键期,实施定点监测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执行5 d 一查、7 d 一报的监测制度,准确发布晚疫病发生情况和流行态势,病虫监测由当地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并定期发布情况通报,科学指导大田防治。
在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合理轮作的基础上,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立无病夏繁育种基地,普宁市种繁基地由公司负责。
选择脱毒合格的种薯,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均衡施肥,消毒粉封边,防止种薯切后刀口脱落。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及薯块全部挖出,病穴撒石灰消毒,防止病害蔓延[8]。
在病害流行期,选择适当化学防治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马铃薯晚疫病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精甲霜灵、霜霉威、烯酰吗啉·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喷药后6 h 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交替用药。
黑胫病受害植株的茎呈现典型的黑褐色并腐烂。使用青枯立克100~150 mL+大蒜油5~15 mL+沃丰素25 mL+有机硅兑水15 kg,连喷2~3 次。病情严重时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 用1 次,连用3 次,注意不同种类的农药交替轮换使用。
青枯病可喷50%灭菌灵水溶性粉剂900~1 100倍或50%代森锰锌500 倍或抗菌剂“402”1 000 倍液灌根,隔10 d 喷灌1 次,连续喷灌2~3 次。
防治蚜虫可以利用天敌,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瓢虫科的甲虫和食蚜虫的黄蜂以蚜虫为食,也可利用蚜霉菌防治蚜虫。药剂防治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穴施内吸颗粒杀虫剂,使用7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在播种时穴施于种薯周围,用量为1 350 g/hm2,或使用3%乙拌磷颗粒剂30~40.5 g/hm2;二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2.5 kg/hm2兑水喷雾,一般在出齐苗后进行第一次喷药,以后每隔10~20 d,根据蚜虫数量喷药1 次。
地下害虫蝼蛄、小地老虎和金针虫等可采用0.5%噻虫嗪+0.5%联苯菊酯颗粒剂2~4 kg 或5%辛硫磷颗粒剂2 kg 加细土30~40 kg 拌匀开沟施或顺垄撒施,或使用90%敌百虫兑水并适量拌100 kg 炒香的麦麸制成毒饵进行诱杀。
根据品种特性、田块大小、土壤质量,选择适宜的拖拉机和收获机。拖拉机的轮距与垄距的差值<10 cm。马铃薯收获机工作幅宽应比马铃薯种植行距宽20~30 cm 或大于马铃薯生长宽度两边各10 cm 以上,挖掘深度应比马铃薯种植深度深10 cm 以上[9]。
虽然普宁市在种植马铃薯上具有地理位置、冬季气候、冬闲田等优势,但也要进一步控制整个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对种薯质量控制、马铃薯最佳播种时期的确定,特别是前作晚稻品种的确定,一定要注意其全生育期要少于125 d,保证冬种马铃薯的播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