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美璐,王宴辉,梁 玮,郑生成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207)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类人才的重要平台,需要以社会与行业为准绳,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才能使学生具备符合行业需求的能力与品质,毕业后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英语专业应当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并将其融入教育过程当中,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双创”能力的发展。
职业道德是行业内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许多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通常会将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专业知识与能力。“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个体以尊重、负责、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任务,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职责与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服务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具有共通性。通过“工匠精神”在高职英语专业中的渗透,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可能从事岗位的认知,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不仅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使学生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获得更高的发展。
“匠心”是“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指的是能工巧匠在完成作品时投入的心思,通过一定的技术,让作品更加精巧、新奇,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面对一项工作任务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力求通过技术上、思路上的创新,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呈现出独具匠心的作品,或者提供新颖适宜的服务,通过创新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的融入,推动工作方式的革新与升级[1]。
相比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更高的难度,创新可以是对工作中某一点的突破,而创业则需要学生对整个工作流程甚至整个行业具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工匠造物,本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从最初的制定计划、选择材料,到中期的加工,再到最后的调整与完善,都需要工匠细心的研究与全面参与,这一过程与创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工匠精神”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形成整体化的思维模式,意识到某个项目或任务从头到尾的具体流程、工作内容以及自己需要具备的能力等,增强学生整体思考与统筹规划的意识,从而提升其创业能力。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较为重视对学生专业方面的培养,以专业课程为主,对于其他素养方面的发展则较少关注,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工匠精神作为选聘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再单方面地查看应聘者的学历和经验。培养高职英语人才的工匠精神,是出于现实社会发展的考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现阶段高职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根据大量的教育实践研究,英语教育既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又具有人文性的育人价值,是融合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在高职英语中融入工匠精神,并不是两者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对英语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挖掘与延伸。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英语专业人才的培育理念上有一定的滞后性,未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与英语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高职英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英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尽管工匠精神与“双创”人才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概念,但融入高职教育的时间较短,所以许多教师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不清楚,在认知与理解上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的现象,将其当作一种抽象的理解,而未对其内涵形成深刻的理解,因而难以将其有效地融入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对工匠精神与“双创”人才认识的不足,导致无法将这些理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工匠精神与“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融合,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缺乏理论与精神层面的有效指导。许多教师认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的课程,与工匠精神联系不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就业,寻找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教师就需要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与英语相关的工作进行调查,如英语教师、翻译人员、外贸业务员等,了解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标准,调查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英语教育对应的工匠精神内涵体系,推动工匠精神与英语教育过程的融合。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但从当前学情来看,许多高职学生认为影响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是专业技术与能力,所以在学习中也比较看重专业课程,不重视自身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发展,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活动也并不积极参与。创新源自实践,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普遍较为重视理论,局限在学校、课堂内,与社会、行业的联系较少,这就导致学生的创新缺乏充足的实践基础,偶尔出现的一些新颖的想法,也会由于缺乏实践条件和经验而无法落实。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增强英语教育的实践性,通过推动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体验与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强调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不足。然而,“双创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足够的实践能力作为基础,否则“创新”“创业”都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应当将课程与活动结合起来,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通过一些实践性的项目,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与流程,实现“工匠精神”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实践性的活动,可根据护士、药师、医生、牙医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在课堂上创设真实化的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性地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与专业技能大赛,并将其作为学生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创新创业活动,积累专业实践经验,磨炼自身的“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双创”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是某项技术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英语专业应当构建阶梯式的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专业成长需求,明确每一层次的培养内容与目标。高职英语专业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可主要分为4层:(1)专业基础层,指的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2)专项技术层,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和岗位要求,有侧重、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教育;(3)职业素养层,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4)“双创”能力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由低到高、有理论到实践的阶梯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发展,使其成长为符合社会与行业需求的人才[2]。
无论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还是“双创”能力的提升,都不能只在学校中完成,而是需要借助实际的企业环境与资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达成教育目标。因此,在培养高职“双创型”英语人才的过程中,要打造“校企研”一体化的联合机制,实现融合教育的效果。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升英语课程的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运用企业的环境、资源、人才等,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观摩或实习,感受真实的工作流程与环境,也可以融合现代学徒制,让员工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与任务,通过日常教育与工作实践,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
在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成为学校的拓展与延伸,为学生提供校外观摩与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是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磨炼专业技能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校企合作的理念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与应用,实践证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以行业标准为准绳精准化培养人才。因此,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共同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要求。企业可以在学生实习管理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明确工作的理念、制度、操作守则等,在这些内容上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在岗位上的践行方法。此外,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考核评价标准,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当中,明确实习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内容与目标,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避免盲目、随意地参与实习,构建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工匠精神自我培育意识的提升。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进一步磨炼其工匠精神,学校需要为学生打造创业平台,为其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并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校可以充分整合校内的英语教育资源,打造创业基地,也可以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创业的机会。学校要分析英语人才当前的就业前景,结合学生的就业、创业意愿,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创业平台,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创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指导与培训工作,可让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负责教授创业课程,也可以聘请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行业人员走进学校,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分享创业的经验和方法,使学生对创业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开拓创业思路,制定完善可行的创业规划,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的成功率[3]。
高职院校要改变“重技术、轻文化”的教育观念,针对“双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加强相关的制度文化建设,通过硬性的制度要求和潜在的文化环境,实现对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引导。高职院校要推动工匠精神与英语教育的融合,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出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规划,明确英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培养方法、目标要求、评价标准等,让师生的教学行为有据可依。同时,要从学生管理、活动组织等方面出发,将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实现制度育人、文化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提升。此外,高职院校还要针对“双创型”人才与工匠精神培养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学生积极完成相关教育活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
综上所述,“双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与行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共同要求,学校应当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其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融入英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形成“课程+活动”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阶梯式的课程体系,打造“校企研”一体化的专业教育机制,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创业平台,以此来实现工匠精神与英语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