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连香,闫立梅,李秋萍,董华营
(德州学院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初是于2014年在上海高校兴起,课程思政并非是一门单纯的课程,而是一种富有内涵的教育理念,倾向于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的灌输与传授。习近平同志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同志又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至此,课程思政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话题,而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上也达成一致共识。高等数学是所有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融入思政建设体系将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精神文化的传承发扬都有现实意义。
数学与智慧同宗同源,数学的逻辑性很强,而数学文化也源远流长,对于高等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源于古代先人的智慧,数学公式的推导、数学抽象思维的建立、数学哲学内涵的彰显,不管是质变还是量变,不管是统一还是矛盾,高等数学课程都能够为你作出理性解答,这一探索的过程便是需要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是细致推演也是坚毅的精神支持,所有的数学推导过程与数学结论都无不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体现出创新与文化自信。这些都是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组成元素,所以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有很强的可行性。
高等数学是所有高校理工科的必备基础课程,思政融入其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价值与作用,与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高等数学影响面广。高等数学涉及高校的诸多专业,课时数多,课程内容丰富,所占学分比重大,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影响面广,所以使其与思政融合非常必要。
其次,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重要性。高等数学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高校对其定位比较高,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提升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难题,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大学生一般都会在课堂中非常认真,高等数学与思政的融合非常必要。
最后,高等数学的优势。大学生迈入高校的第一年,高等数学是基础课程,而大学对于人生来讲又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合思政理念,有很强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并非是一门孤立课程,而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课程,所以联合各个学科的优势,将科学、哲学、经济学等众观点集于一身,能够将高等数学课程的优势展现出来,也同样可以将思政建设的真实意图体现出来。数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都会为其思维拓展提供帮助,而这些同样也是思政要体现的功能与效果。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举一反三地创新,提升文化自信,弘扬继承民族精神,这都是思政建设作用的重要体现[3]。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而思政理念也是非常抽象的,而在立德树人方面,两者就有了知识融合点,融合知识可以将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内容研学出来。例如,数学与思政融合,能够将思政追求创新、创造与实践的特点体现出来,思政元素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科技创新精神也会在数学课中融会贯通。同时学习高等数学又具有工匠精神,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这些也同样是思政内容的重要体现,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内容实践,能够培养高精尖、社会责任心强、坚毅的技术型人才。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这点可以看出,思政理念的实现需要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让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和思政理念不谋而合,既体现出数学对思政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又体现出思政建设对于数学的价值功能,两者相辅相成[4]。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想落实到位,体现其价值,实践课程思政理念,就必须要实施实践策略。首先,要为高等数学课程思政保驾护航,为其实践提供保障平台;其次,要明确实践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知识,深度挖掘数学中的思政元素,对实践目标进行定位;最后,要勇于探索和大胆尝试,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地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进行实践尝试[5]。
要想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就必须为其提供保障平台,要上下形成一致目标,才能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到位。具体操作如下:教育文件,突出目标;动员大会,全员重视;教研相辅,明确思路;实施策略,落实效果。
3.2.1 数学公式传承文明理念
数学成果是用一个个的公式推演出来的,每一个推演的过程都是逻辑思维的展现,将思政元素融入一个个熟悉的数学公式中,让复杂的公式看上去不再抽象,而是一个个坚持信念的结果;让烦琐的计算符号看上去不再头疼,而是一个个智慧文明的结晶。数学知识理性无情,看上去冰冷无温度,然而当细究其背后的思政理念,便能够挖掘和传承文明理念,即使目标遥不可及,但是只要坚持就会有结果。
3.2.2 数学成果厚植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高等数学课程中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凭借古代先人的智慧凝结而来。例如微积分的基础是建立在极限之上的,可追溯至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再如春秋哲学家庄子的“截丈问题”,这些极限思想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已有2000年之久。这令每一个身为中华儿女的大学生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在高等数学课程中不难发现,每个数学知识在课程伊始都会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数学知识的由来,即数学文化,中国数学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先人对数学做出的成就,都能够厚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大学生为身为中国人而倍感自豪。
3.2.3 数学知识培育品质精神
每一条数学知识看似简单,但其背后隐藏的哲理非常深刻,每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学知识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就好像是每一个数学结论的得出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千难万险才到达结论“彼岸”。这种数学家精神,也同样是思政弘扬、继承的精神。例如,在逆境中,华罗庚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勤奋、坚韧等,是华罗庚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又如,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过程中,陈景润光演草纸用了几麻袋。正是这些数学家严谨求实、顽强自信、锲而不舍的精神才造就了一个个数学知识和文明成果。
对于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教师是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无论是汇集关键知识点、创新教学方法还是具体实施步骤,都离不开教师发挥重要作用。
3.3.1 深度挖掘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高等数学课程中含有哪些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深度去挖掘,此时,教师对数学文化的梳理与掌握非常关键。只有熟练掌握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才能够提炼数学故事背后蕴含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才可以弘扬、传承数学文化[6]。
教师总结高等数学知识点时,可以先引入数学知识的来源。每个数学知识点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而这些励志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就是思政理念的主要组成元素,如爱国数学家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奋斗数学家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毅力精神。
通过高等数学的哲学思想来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如无穷级数求和,需先求有限项之和,通过极限方法再来求无限项之和,而有限与无限之间本身是没有界限的。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往往会蕴含丰富的哲理,所以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恰恰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数学名人轶事来感染大学生积极进取。每个数学名人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也有自己的成名史,甚至很多数学定理、公式、符号都是以数学家名字命名,这本身就会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正好也应该是大学生需要追求的个人人格魅力,即自尊、自信、成就。
通过高等数学思想来陶冶情操。数学的最高境界并非是一道题目的解决,而是一个思想的提炼,一个抽象内涵的诠释。对于大学生来讲,高等数学课程是抽象的,但是融入思政之后,就可能会变得诗情画意起来,如极值局部性可以通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进行表达,在一筹莫展的数学知识点面前,诗情画意会让大学生灵机一动,将抽象转化为具象,从而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
3.3.2 融合思政元素与高等数学课程的契合点
思政元素与高等数学课程有许多的契合之处,而课程思政最突出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巧妙地设计课程,从而使得复杂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而这与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不谋而合,高等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许多数学文化和精神都是思政的“精华”与“亮点”。如讲解曲线凹凸性时,把曲线的弯弯曲曲比作人生的道路,把拐点当作人生必经的驿站,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求发展[7]。每个数学小知识点所蕴含的都可能是非常大的思政哲理,要享受教学的过程,享受数学带给自身的乐趣,作为大学生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对于教师来讲,融合两者契合点非常关键。
3.3.3 创新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教师除了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和融合两者契合点之外,创新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晦涩难懂的大道理通过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知识点来诠释出来,既要让数学课变得有趣,也要让数学精神、思政理念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如当学生在面对一个小小的数学难题而望而却步、停滞不前时,可以借用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来对其进行激励。还可以用当下最流行的时事政治来激励大学生,如华为被美国抵制,那华为的杀手锏是什么?那就是逐年对数学研究的加强。任正非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这30年,其实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从2G到3G的崛起,从4G到5G的突破引领,华为的成长都离不开数学。2020年新冠疫情“最美逆行者”都是非常经典的时事,也是非常励志的故事,而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疫情发展趋势,结合统计学原理做全面而深入的数据分析,得出对战胜疫情有用的启示。
3.3.4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反思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是否有效,要视情况而进行评价和反思。对于不同学科来讲,高等数学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同学科的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却都有其独特的思路和路径,所以必须要根据其专业特点来开展课程思政。对于其评价反思,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能仅关注眼前短暂的成效,要让学生懂得“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理。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正与高等数学课程的文化与精神不谋而合,所以应当融合课程与思政理念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融会贯通,使得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