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曹珊,何航,张艺嘉,樊珂,赵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崔应民,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六批)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教学、临床工作40多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崔应民教授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心得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食管癌是指原发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属于中医“噎膈”等范畴。我国的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多发[1],发病原因不明确,与地域、热饮、香烟等因素相关,具有家族遗传性。临床早期多无明显的阳性症状及体征,以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下咽时疼痛等为特征表现。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疗法[2],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但其远期疗效难以令人满意。中晚期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其严重的毒副作用而中断治疗,或引起耐药,使得正常组织受损,严重降低机体免疫力。中医药立足整体,全面调节身体机能,强调辨证论治,且中药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干预的综合优势[3],在抑瘤抗癌的同时,又能提高免疫力,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崔应民教授认为该病病位于食管,属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虚实夹杂,本病病机以气机不畅为根本,临证以肝气郁结、痰瘀互结、胃阴不足证等最为常见。解剖学上食管紧连胃之贲门,乃胃之上口,是食物进入胃的必经通道。胃气以通降为主要活动,脾为胃之相表里之脏,脾胃为一身之气运转的枢纽,三焦行而不滞,气机通畅病无所生。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对于气机调节起到决定性作用,若肝气较盛易横犯中焦,胃失通降,无以受纳。“人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景岳全书》),肾为先天之本,与滋养后天的脾脏相互充养,一脏受损则另一脏也会受到影响,脏腑相关论是中医诊断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面对患者咽部干涩、无以下咽、甚至胸骨后疼痛者,诊疗仅着眼于咽喉、食管、气管等是片面的,脾胃化生不足、肾气亏虚不能上荣才是病之根本。故本病的发生与胃、肝、脾、肾相关。
中医认为该病由情志、酒食所伤。历代医家皆有己见,隋代医家巢元方言“气塞不调,是以成噎……忧恚则气结”,将噎之病因归为气滞。宋代严用和将其病因归于痰饮,并提出“五膈”之说,提示医者重视七情伤身。金元“滋阴学派”医家朱丹溪认为“脏腑之火炽……阴血不生”为其病因,从其病案中也可窥见“以饮热酒所致”的明确记载,症见燥热,亦有气血两虚之本因。明代张景岳从脾肾入手,同样重视滋阴润燥之法。时至清代,《证治汇补》中李用粹提出噎膈由血瘀、食积等原因所致。此外张景岳也提出“不治者”多为“血气虚败”“脾气败”所致。崔应民教授认为该病由气机不畅所致,悲怒忧思,肝胃不和,胃气不降,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聚而生痰,有碍阴血化生,日久入络瘀血阻滞;或由酒食失常或脾胃本虚所致,升降功能异常,津液无以输布,胃失所养,“胃脘干槁”而生噎症。
噎食不下出现多已进入疾病中晚期,辨治时整体观念非常重要。着眼于人体之脏腑一体观,重视肝胃、脾胃、脾肾的密切联系,上面提到的上病下治便是如此,亦属于标本理论内容;着眼于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行于周身,气与血并行,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瘀,津液与营气相和化生血液,气、痰、瘀互相影响,致病过程较为复杂,痰瘀凝结而成癌毒;着眼于病情进程,根据患者现阶段表现选方配药,多标本不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素问》),病性虚实夹杂,“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随着疾病逐渐深入并且患者年老、多病缠身,对于正气的扶持更为重要,益气养阴也是于放化疗期间、术后患者常用的疗法,正如张元素所说“养正则积自消”。
崔应民教授临床四十余载发现已出现吞咽困难甚至咽下疼痛的患者,中医辨证多归为痰气交阻证、痰浊瘀阻证,且本虚标实。患者除有特征性进行吞咽困难、无法进食的临床表现外,兼有恶心呕吐、反酸、心情抑郁,舌质偏紫黯或为青紫舌,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滑。治疗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以调气活血为主。半夏厚朴汤为《金匮要略》中气滞痰凝证之代表方,半夏、厚朴苦辛,可降气和胃化痰,佐辛温之生姜散结止呕,茯苓健脾协半夏化痰,苏叶芳香,疏肝理脾,加强厚朴行气之力。除外对梅核气的治疗,崔应民教授常应用半夏配厚朴、半夏配生姜等经典药对应用于郁证、痞满不适、呕吐等病症。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同为仲景经方,治疗胃虚痰阻证,临床常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胃癌及肿瘤术后的调理,旋覆花为君,性温而能下气祛痰,降逆止呕,代赭石入心肝两经,气血并调,质重以“降虚逆”,助旋覆花降气消痰,另有凉血解毒之功,原方两味药量比例为3:1,但崔应民教授临床经验证明代赭石用量倍于旋覆花疗效更佳;重用生姜且配半夏入脾胃经,辛而散痞,和胃止呕,人参、大枣和甘草可补中益气助除噫气,诸药共调中焦枢机,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丹参饮一方出自《时方歌括》,由丹参一两,檀香、砂仁一钱组成,丹参消瘀止痛,既活血又养血不伤正,檀香砂仁合用理气温中,《本草纲目》言明檀香可“治噎膈吐食”,砂仁化湿止呕开胃,又能“养胃益肾”,与百合汤(百合一两、乌药三钱)共通降胃气、温中止痛,理气活血止痛效果更佳,为治疗心胃诸痛之妙方。崔应民教授常用上述复方加减药物治疗噎膈之脾胃虚弱、痰浊瘀阻证,治宜气血并调,化痰消瘀,收效甚佳。
在出现食管癌前病变(如局灶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等)的患者处方中除丹参、厚朴、莪术、守宫类调气活血之药,更有主入心胃两经的半夏、干姜、黄连等半夏泻心汤之意的配伍,用量多在12~15 g;病位主要在胃,胃喜润而恶燥,“胃为阳土,得阴自安”,故崔应民教授善用麦冬、石斛、川贝、白芍、天花粉等中药滋阴润燥,尤其食管癌术后的患者,咽干症状尤为突出,食管癌临床常用方剂启膈散、沙参麦冬汤等方中药对亦在崔应民教授门诊处方中可窥见一二。
在崔应民教授治疗食管癌的处方中总结发现,常于经方基础上加用藤梨根、蒲公英、丹参、莪术、旋覆花、黄芪、人参、白花蛇舌草等药物。藤梨根味酸涩,性平,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对消化性癌肿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药性解》中记载蒲公英味甘专入脾、胃两经,化热毒消恶肿,煎剂可激发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具有抗胃溃疡的作用;莪术、丹参为理血要药,一温一凉,味苦入心,通瘀血治心膈痛,丹参又可“补新生血”(《日华子本草》)去瘀而不伤正;旋覆花,消痰导饮、散结利气,《本草纲目》言其“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常联合代赭石、半夏除气痞之疾;黄芪、人参善能益气扶正祛邪,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正向调节免疫机能[4-5]。通过查阅文献可知这些中药在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影响肿瘤微环境、减轻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增敏增效等不同方面可发挥抗肿瘤作用[6-17],研究人员将中药及所含成分抗食管癌的研究不断深化,为促进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治疗癌毒类疾病,崔应民教授常多方合用,丹参、黄芪、藤梨根等中药剂量多达30 g,并善用动物药全蝎、蜈蚣、守宫、九香虫等活血祛瘀、解毒散结[18]。
患者宋某,男,66岁。主诉:进食困难8天,于2021年3月2日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医堂就诊。现病史:患者于8天前出现进食困难,食入呕吐粘条状物,纳减,现仅可进流食,进食伴有胃脘部疼痛不舒、反酸,无声音嘶哑。大便每日一行,便质偏干,余无不适。舌紫,舌尖红,苔白厚腻,脉沉细滑。既往有脑梗病史,无手术史。中医诊断:噎膈,痰浊瘀阻证。西医诊断:食管占位待排。建议患者进行胃镜、组织病理等进一步检查。治以降逆化痰、祛瘀解毒为主,方拟:生半夏15 g(先煎1 h),川厚朴15 g,茯苓30 g,川贝母15 g,苏梗30 g,旋覆花15 g(包煎),代赭石30 g(先煎),壁虎15 g,丹参30 g,广木香15 g(后下),砂仁15 g(后下),九香虫15 g,制香附15 g,制乳香15 g,制没药15 g,蒲公英30 g,重楼12 g,虎杖15 g,藤梨根30 g,白芍15 g,赤芍15 g,甘草10 g。7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1年3月27日二诊:患者于本院3月5日的检查结果示:①电子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2型);胃溃疡(H1期);食管癌黏膜改变。②病理学诊断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胃角处黏膜慢性炎症伴糜烂。③心脏彩超示:二、三尖瓣有少量反流;左心室肌松弛能力降低。西医补充诊断:①食管鳞癌;②慢性萎缩性胃炎(C2型);③胃溃疡(H1期)。家属代述:患者本人并不了解病情,家属拒绝手术,要求中医药治疗。服药后无不适症状,现进食改善,无反酸,大便正常,一日一行,眠可。舌紫,舌中部苔白厚,脉沉弦滑。上方加生黄芪30 g,白花蛇舌草30 g,百合30 g,乌药30 g。15剂,水煎服。
2021年4月27日三诊:患者服上方感觉效佳,自行到药店抓药,共服用一月。进食困难明显改善,精神状态较好,二便正常,舌偏紫,苔白腻。调方如下:加黄精30 g,石斛30 g,天花粉30 g,莪术15 g。15剂,水煎服。
患者坚持服用中药近半年,期间采用放射、化学疗法,进食困难、呕吐反酸等症状明显改善,可进面条、面包等软食,体重未有明显下降,精神状态好转,服用中药期间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按语:根据“舌紫,舌尖红,苔白厚腻,脉沉细滑”之舌脉,辨证为痰瘀互结,其病机根本在于气机不畅,气滞则水停痰凝、血行不畅,肝郁犯胃,升降失调,食入则吐。治以降逆化痰、祛瘀解毒为主,方用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加减,有降气化痰和胃之功,半夏、厚朴降逆化痰,茯苓健脾燥湿可助半夏化痰,加用苏梗行气宽中之功较原方苏叶更强,可醒脾助食;旋覆花与代赭石配伍主要调节肝胃不和所致的气逆呕吐;加丹参、广木香、砂仁有复方“丹参饮”之义,气血并调,活血化瘀止痛效佳,本为心胃诸痛之验方;九香虫理气止痛“气血双宣”(《本草便读》),壁虎活络解毒、破血散结;赤白芍同用,崔应民教授认为“白芍入气,赤芍入血”,疏肝又养肝,又是气血同治之药对;制香附可调血中之气,“利三焦,解六郁”(《本草纲目》),乳香、没药、莪术活血定痛;另配伍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肿瘤作用的藤梨根、虎杖、重楼、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并始终重视滋养阴津,佐川贝、白芍、石斛、天花粉等,润其“燥症”(《医学心悟》)。诸药合用攻补兼施,体现了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大法即扶正祛邪,以气血并调、生津润燥之法贯穿对癌毒的治疗,并结合现代病理药理研究成果,靶向病所,提高疗效。
食管癌是一种发现晚、预后极差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疾病,进行性的下咽困难、无法饮食,导致人体逐渐消瘦,使得患者身体虚弱且精神痛苦。早发现、早诊断是十分重要的,建议有家族遗传的人员定期进行内窥镜观察。崔应民教授临床多年认为“噎膈”病多属肝郁气滞、痰浊瘀阻、胃阴不足等证型,中晚期患者病机以痰浊瘀阻较多,本虚标实,治疗应多方合用攻补兼施,以气血并调、化痰消瘀、重视滋阴为核心,常以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丹参饮、百合汤等为基础方,应用藤梨根、莪术、守宫、全虫、黄芪、天花粉等中药加减。